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中“人与乡土”关系的三种表现模式
1
作者 吴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的异变,成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关注的焦点,后乡土文学以“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三种关系模式的书写对此进行了探索。无论是人与乡土的健康互动,还是人对乡土的返而又舍,抑或人对乡土的翻转改写,都指向知识分子内心的焦虑与救赎期望。后乡土文学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或简单描摹,而是对人的内在生命的真正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伦理 精神漂泊 自由向往 人与乡土 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
下载PDF
一群精神的漂泊者——试析哈代《还乡》中的主人公 被引量:8
2
作者 高瑾 《语文知识》 2007年第1期70-72,共3页
本文主要在对《还乡》三个悲剧主人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哈代及其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内涵——一群丧失了精神家园,无家可归,不得不去寻找精神栖息地的漂泊者。
关键词 哈代 《还乡》 精神漂泊 小说
下载PDF
不安定的灵魂——从《过客》看鲁迅的“漂泊”精神
3
作者 胡飞海 《新余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7-99,共3页
从文本形式上看,《过客》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绝对可算是个异样。《过客》通篇采用戏剧体的形式,让过客和老翁两者就"前方是什么"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刻画了过客这个真正具有现代生命哲学体验的坚韧孤独的漂泊者形象。... 从文本形式上看,《过客》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绝对可算是个异样。《过客》通篇采用戏剧体的形式,让过客和老翁两者就"前方是什么"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刻画了过客这个真正具有现代生命哲学体验的坚韧孤独的漂泊者形象。综合考察鲁迅本人的人生轨迹,可以窥探过客的这种漂泊的生命哲学体验,其实就是鲁迅自身一生漂泊精神的折射和投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客》 鲁迅 漂泊精神 生命哲学
下载PDF
无所归依:曹禺悲剧中的“精神漂泊者”形象论
4
作者 张新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23-124,共2页
冠之以“精神漂泊者”来展开对曹禺悲剧中具有共同的精神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是一种尝试性概括。本文根据人物精神漂泊产生的原因、身处的环境及心灵、情感状态等对这些“精神漂泊者”予以简单归类 ,分析其主要特征 。
关键词 曹禺 悲剧 精神漂泊 形象 灵魂
下载PDF
士道观念的现代蜕变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泊——论肖仁福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心理状态
5
作者 龙其林 梁振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3期75-80,共6页
肖仁福的小说以官场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为关注对象,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精神困境和文化矛盾,揭示了传统士道观念的现代性蜕变以及由此造成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泊。肖仁福从知识分子的士道观念立场与官场体制的约束、入仕追求与隐逸精神的冲突... 肖仁福的小说以官场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为关注对象,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精神困境和文化矛盾,揭示了传统士道观念的现代性蜕变以及由此造成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漂泊。肖仁福从知识分子的士道观念立场与官场体制的约束、入仕追求与隐逸精神的冲突这一角度入手,全面剖析了转型时期官场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仁福 官场知识分子 士道观念 精神漂泊 心理状态
下载PDF
由精神漂泊到文化寻根──两岸留学生文学所走过的共同历程
6
作者 何颖利 《中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57-58,共2页
两岸留学生离家去国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都由最初的漂泊状态走上了文化寻根的道路。他们坚守着民族文化传统,并在中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寻求文化身份的位置。
关键词 精神漂泊 文化寻根 留学生 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大陆 台湾省 当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论《迪金森仿真人》的精神漂泊主题
7
作者 旷丹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4-76,共3页
《迪金森仿真人》为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200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狂野之夜》中的名篇,本文尝试透过故事沉闷的氛围与似乎荒诞不羁的情节,揭示和分析其所蕴含的精神漂泊主题以及探索其产生的根源,从而对后工业现代社会的人类处境进... 《迪金森仿真人》为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200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狂野之夜》中的名篇,本文尝试透过故事沉闷的氛围与似乎荒诞不羁的情节,揭示和分析其所蕴含的精神漂泊主题以及探索其产生的根源,从而对后工业现代社会的人类处境进行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金森仿真人》 精神漂泊 孤独 失根
下载PDF
精神漂泊与文化寻根——菲华诗歌阅读扎记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登翰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8年第2期52-57,共6页
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 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 云鹤这首《野生植物》的另一种版本结尾两字题作“游子”。“华侨”也好,“游子”也好,它都形象而准确地刻绘出今日寓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华裔的某种生存... 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 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 云鹤这首《野生植物》的另一种版本结尾两字题作“游子”。“华侨”也好,“游子”也好,它都形象而准确地刻绘出今日寓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华裔的某种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这种境况和心态,也即是缺乏家园感和文化依凭的游子的漂泊境遇和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菲华诗歌 精神漂泊 菲华文学 华侨 菲律宾 海外华文诗歌 野生植物 海外游子 故国家园
下载PDF
精神漂泊——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
9
作者 许文立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1期81-82,共2页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流浪汉形象,他们都是精神的漂泊者。这些流浪汉形象继承了传统流浪汉形象身上存在的双重个体形象特征,表现出鲜明的精神漂泊特点和执着追求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流浪汉形象群体。
关键词 流浪汉 精神漂泊 追寻
下载PDF
唐文人的旅寓生涯与唐代文学中的漂泊者形象——对唐代文学中的"小人物"群体及其文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德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65-168,共4页
唐代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值得注意的漂泊者形象,其人物原型是举子、选人、小官吏等活跃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到处旅寓,以天下为家,形成了一种客寓意识,具有游子品格和漂泊精神。在唐代文学中,他们已经作为一种带有独特时代特征的文学... 唐代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值得注意的漂泊者形象,其人物原型是举子、选人、小官吏等活跃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到处旅寓,以天下为家,形成了一种客寓意识,具有游子品格和漂泊精神。在唐代文学中,他们已经作为一种带有独特时代特征的文学形象而存在,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学贴近现实的写实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泊 客寓意识 游子品格 漂泊精神
下载PDF
漂泊在“之间”的歌者——《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评析
11
作者 李兴阳 田文强 《写作》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之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 李诗德 诗歌 漂泊精神 意象
下载PDF
流散者:文化漂泊之下的情感疼痛——裘帕·拉希莉《同名人》的情感魅力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文珍 《吕梁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3-15,共3页
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问世于其处女作《疾病解说者》获奖三年之后,既是她首部长篇,也是又一部深深打动了世界读者的流散文学佳作。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对待移入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所共同经受的心灵... 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问世于其处女作《疾病解说者》获奖三年之后,既是她首部长篇,也是又一部深深打动了世界读者的流散文学佳作。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对待移入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所共同经受的心灵煎熬及矛盾选择,体现出流散者深切的情感疼痛及其多重心灵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者 矛盾体验 精神漂泊 情感疼痛
下载PDF
弗朗兹·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漫游”概念——以钢琴曲集“旅行岁月”为例
13
作者 朱晓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35-140,共6页
从浪漫主义艺术和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漫游”概念的意义出发,本文解释了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漫游”概念的本质。所用研究方法,是基于音乐学、文学、哲学和艺术文化的综合研究,旨在解释钢琴创作中音乐和非音乐因素的深层联系。其目的在于... 从浪漫主义艺术和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漫游”概念的意义出发,本文解释了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漫游”概念的本质。所用研究方法,是基于音乐学、文学、哲学和艺术文化的综合研究,旨在解释钢琴创作中音乐和非音乐因素的深层联系。其目的在于确定“漫游”概念在李斯特《旅行岁月》的形象和结构中的作用、意义和表现手法,以及扩展器乐演奏中非音乐因素作用的概念。钢琴音乐直观表达的形象,再现了作曲家本人游历不同国家和诸多名胜的经历。他在寻找创作方法、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及音乐艺术在生活和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创作探索。精神在宇宙与个体、活跃的思想与沉睡的梦想中漫游。就像歌德在他的“旅行岁月”中一样,李斯特所展示出来的与其说是差异,不如说是文化精神在各个层面上的辩证统一,即:科学、艺术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作品 浪漫主义 “漫游”概念 精神漂泊 艺术的互动与综合 概念化器乐作品
下载PDF
抗争者:反抗与退守的纠结——试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小说中知识青年形象的一大类型
14
作者 曹艳红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9-73,共5页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小说中,抗争者是知识青年形象的一大类型.根据抗争者反抗的对象及心理状态,这些人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暂名为“全新人”,重点反抗外界压迫.第二种暂名为“半新人”,重点反抗自身行为.第三种暂名为“中间人”,重...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小说中,抗争者是知识青年形象的一大类型.根据抗争者反抗的对象及心理状态,这些人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暂名为“全新人”,重点反抗外界压迫.第二种暂名为“半新人”,重点反抗自身行为.第三种暂名为“中间人”,重点反抗矛盾冲突的内心.这些抗争者经历了从外到内逐渐变化的反抗历程,体会了作为转型期社会知识青年的深刻痛苦,以反抗的方式确认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以精神漂泊的形式保持了知识分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者 反抗 知识青年 精神漂泊
下载PDF
社会变革和人的命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形象再探
15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9-82,共4页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着一定的内在相似性。这是俄国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标志,是作家在特定时代中对包孕着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人的魅力"的隐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利高里 精神漂泊 俄国知识分子 多余人
下载PDF
流浪情结与还乡之梦──张炜小说叙境的悖论之一
16
作者 郭宝亮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92-96,共5页
关键词 流浪情结 张炜小说 《九月寓言》 悖论 精神家园 《古船》 精神漂泊 被放逐者 文化精神 流浪意识
下载PDF
精神漂泊与文化寻根——菲华诗歌阅读札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登翰 《南方文坛》 1998年第3期51-54,56,共5页
一 有叶 却没有茎 有茎 却没有根 有根 却没有泥土 那是一种野生植物 名字叫 华侨 云鹤这首《野生植物》的另一种版本结尾两字题作“游子”。“华侨”也好,“游子”也好,它都形象而准确地刻绘出今日寓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华裔的某种生... 一 有叶 却没有茎 有茎 却没有根 有根 却没有泥土 那是一种野生植物 名字叫 华侨 云鹤这首《野生植物》的另一种版本结尾两字题作“游子”。“华侨”也好,“游子”也好,它都形象而准确地刻绘出今日寓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华裔的某种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这种境况和心态,也即是缺乏家园感和文化依凭的游子的漂泊境遇和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菲华诗歌 精神漂泊 野生植物 菲华文学 海外华侨 海外游子 菲律宾 海外华文诗歌 文化性格
原文传递
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白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39-40,88,共3页
关键词 张洁 共生固恋 母亲 生命意义 生存现状 精神漂泊 创作心态 传记文学 生命本体 否定之否定
下载PDF
《山河故人》:世俗生活中的生命悲欢
19
作者 郭增强 《视听》 2017年第4期63-64,共2页
电影《山河故人》关注普通人的现实抉择和传递对个体命运关怀的民生理念,诠释了在大时代面前的家庭悲欢,呈现了个体精神漂泊的故乡记忆;影片在表达沉重的漂泊命题时,如果能够让观众看到人性的亮光,就可能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 《山河故人》 世俗抉择 家庭悲欢 精神漂泊
下载PDF
我看《感光时代》
20
作者 陈墨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0-41,共2页
我看《感光时代》陈墨套用一个词:"第六代",这一拨年轻人确实没有当年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那么幸运,可以不考虑商业效应去专心拍摄艺术探索片。这拨年轻人要自己拉钱、自己还帐,争得拍摄的机会本就极难,得到了机会之后还要考虑... 我看《感光时代》陈墨套用一个词:"第六代",这一拨年轻人确实没有当年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那么幸运,可以不考虑商业效应去专心拍摄艺术探索片。这拨年轻人要自己拉钱、自己还帐,争得拍摄的机会本就极难,得到了机会之后还要考虑电影艺术之外的问题,就更加不易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层面 主人公 光时 电影艺术 生态与心态 艺术表现力 寓言电影 理性思维 人文景观 精神漂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