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马上漏刻的第四第五种推测 被引量:3
1
作者 薄树人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该文对李强就马上漏刻所提出的三种推测进行分析,认为它们的成立均存在困难。因而提出了第四种推测:马上漏刻是一组安装在一块木板上的秤漏。由于马的运动有时可能比较剧烈,这组秤漏难以保持稳定,于是又提出第五种推测:水银从上面... 该文对李强就马上漏刻所提出的三种推测进行分析,认为它们的成立均存在困难。因而提出了第四种推测:马上漏刻是一组安装在一块木板上的秤漏。由于马的运动有时可能比较剧烈,这组秤漏难以保持稳定,于是又提出第五种推测:水银从上面的一只玉壶经过一条长而曲折的管道流注到下面的玉壶里。当水银改成弹子时,这就发展成为辊弹漏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刻 马上漏刻 辊弹漏刻 推测
下载PDF
皇家相度机构漏刻科初探——以清西陵为例
2
作者 周娉倩 刘庭风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6期111-114,共4页
钦天监在以往被认为是清代皇家天学机构,对其参与皇家营建选址事宜尚无论述。营建首要“相地”,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中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之一,是“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西陵为例,基于《大清五朝... 钦天监在以往被认为是清代皇家天学机构,对其参与皇家营建选址事宜尚无论述。营建首要“相地”,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中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之一,是“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西陵为例,基于《大清五朝会典》和清代宫廷档案的互相释证,探究钦天监漏刻科在清西陵选址中的具体实践。从皇家机构的视角,弥补对营建中相度环节的忽视,即证明陵寝营建中堪舆文化的存在。为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天监漏刻 相度机构 清西陵 清宫档案 大清五朝会典
下载PDF
马上漏刻辨 被引量:4
3
作者 郭盛炽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190-193,共4页
该文对马上漏刻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不大可能是。由计量流体的流量来确定时刻的漏壶,而与辊弹漏刻更为接近。
关键词 马上漏刻 漏壶 辊弹漏刻
下载PDF
李兰漏刻——中国古代计时器的重大发明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海 崔玉芳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9-72,共4页
在中国计时器发展史上 ,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的秤漏和马上漏刻占有重要地位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复制 .
关键词 北魏 李兰 漏刻 秤漏 马上漏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法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美东 李东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0年第1期47-61,共15页
对中国古代二十一种历法的研究表明:关于每日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曾先后出现过表格计算法、公式计算法以及公式与表格联合计算法,它们的首创者分别是刘洪和蔡邕(174年)、边冈(893年)及赵知微(1180年)。本文对这三种计算法的发生、发... 对中国古代二十一种历法的研究表明:关于每日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曾先后出现过表格计算法、公式计算法以及公式与表格联合计算法,它们的首创者分别是刘洪和蔡邕(174年)、边冈(893年)及赵知微(1180年)。本文对这三种计算法的发生、发展均作了详细的论证,对有关漏刻表中约70处讹误进行了校正,复原了10余种具体的计算公式,并对它们的精度作了分析:前二种计算法的误差均在3.8分钟至7.9分钟之间;后一种计算法的误差则在0.7分钟至3.8分钟之间,其中0.7分钟是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1281年)计算法的误差,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关于每日昼、夜漏刻长度计算达到的最高精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漏刻长度 计算法 中国 历法
下载PDF
漏刻——历史久远的计时工具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卓政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1,共4页
以漏刻为例,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钟的历史以及特点.文中逐个介绍了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的漏刻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以及优缺点.并简单介绍了漏刻的发展以及和外国的对比.
关键词 古代天文钟 漏刻 沉漏 多级浮漏 秤漏 漫流漏
下载PDF
中国漏刻史话 被引量:5
7
作者 华同旭 《中国计量》 2003年第8期37-40,共4页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它起源甚早,历史悠久.据梁代<漏刻经>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中华大地就已经出现了漏刻.在中国历史上,漏...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它起源甚早,历史悠久.据梁代<漏刻经>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中华大地就已经出现了漏刻.在中国历史上,漏刻作为计时仪器,被使用了几千年,直到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作为官方的计时仪器仍在使用.在我国各地的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有西汉至清代的各种漏刻十多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漏刻发展史 古代计时仪器 沉箭漏 浮箭漏 秤漏 莲花漏 浮漏
下载PDF
评《中国漏刻》
8
作者 潘鼐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本文对华同旭所著《中国漏刻》作了扼要的评介,指出该书对中国漏刻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论点,是一部富有成果的优秀著作。大量的科学实验,尤其为天文学史研究树立了可贵的范例。
关键词 中国漏刻 计时 天文学史 漏刻
下载PDF
一种漏刻与钟表结合的擒纵机构设计与实现
9
作者 孙辉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2年第4期4-6,共3页
漏刻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计时工具,对提高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古代漏刻计时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钟表计时装置,通过对擒纵机构的优化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显示时间。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漏刻与现代钟表相结合,... 漏刻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计时工具,对提高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古代漏刻计时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钟表计时装置,通过对擒纵机构的优化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显示时间。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漏刻与现代钟表相结合,既体现我国古人的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科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刻 擒纵机构 创新设计
下载PDF
漏刻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凤宇 魏敏 +4 位作者 赵一剑 郭天太 吴晓康 朱陈兵 季开伟 《中国科技信息》 2018年第7期69-70,共2页
漏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用水流计时的工具,但古人对其精度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漏刻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使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制图,对各级漏刻的水位变化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各级漏刻的流量变... 漏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用水流计时的工具,但古人对其精度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漏刻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使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制图,对各级漏刻的水位变化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各级漏刻的流量变化情况,分析多级漏刻的计时精度的问题,了解它对时间显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计时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了解多级漏刻的精度变化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分析 漏刻 计时精度 MATLAB 数学模型 实验数据 水位变化 流量变化
下载PDF
论陶弘景“自然漏刻”的构想
11
作者 任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3-74,共2页
陶弘景"自然漏刻"的构想是与当时最先进的漏刻——秤漏——相迥异的另类计时仪器设计思想,它是以自然流水为动力以达到"循环自转"、"无需守视"的一种机械运行计时仪器。类似于后世的轮漏,但时间却早了七... 陶弘景"自然漏刻"的构想是与当时最先进的漏刻——秤漏——相迥异的另类计时仪器设计思想,它是以自然流水为动力以达到"循环自转"、"无需守视"的一种机械运行计时仪器。类似于后世的轮漏,但时间却早了七八个世纪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弘景 自然漏刻 机械计时器
下载PDF
漏刻(下)
12
作者 赵开羿 《天文爱好者》 2024年第5期82-85,共4页
(接2023年第9期)在《漏刻(上)》中我们介绍了汉代以前漏刻的发展情况,还有几件出土的汉代铜制漏刻。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在历法上出现了《大明历》等,在天文观测方面虞喜发现了岁差,在天文仪器方面葛衡发明了浑天象。总的... (接2023年第9期)在《漏刻(上)》中我们介绍了汉代以前漏刻的发展情况,还有几件出土的汉代铜制漏刻。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在历法上出现了《大明历》等,在天文观测方面虞喜发现了岁差,在天文仪器方面葛衡发明了浑天象。总的来说,历法、天文观测和仪器制作等各方面都有较大进展,而日益发展的天文观测,也促进了计时工具漏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观测 计时工具 漏刻 天文仪器 大明历 历法 天文学 汉代以前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的工作原理研究
13
作者 邬启超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4年第4期55-57,共3页
以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对漏刻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探寻“漏刻”与中学物理知识的关联,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诸如漏刻等工具的融入与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关键词 漏刻 沉箭漏 浮箭漏 育人价值
下载PDF
别样的新历史书写逻辑——杨剑敏力作《漏刻》的叙事策略
14
作者 苏勇 《极目》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受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新历史小说通常是对“再现”的拒绝,其关注的不再是被主导叙事所写就的历史,而是那些被他者化的、边缘化的叙述,那些线性历史书写中被排除的历史,并试图在这些语言碎片中重新建构新的可能。但无尽的... 受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新历史小说通常是对“再现”的拒绝,其关注的不再是被主导叙事所写就的历史,而是那些被他者化的、边缘化的叙述,那些线性历史书写中被排除的历史,并试图在这些语言碎片中重新建构新的可能。但无尽的解构与文字游戏也可能使新历史书写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杨剑敏的新历史小说集《漏刻》可以说为当前饱受诟病的新历史书写提供了别样的策略与路径。那些被损害者、被剥夺者、被侮辱者的他者性被深度挖掘,那些极具异质性的、多重的历史建构,以及那些充满了反讽张力的叙事,都为当代新历史小说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叙事 他者 反讽 杨剑敏《漏刻
下载PDF
漏刻(上)
15
作者 赵开羿 《天文爱好者》 2023年第9期84-87,共4页
计时工具,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很久以前,古人逐渐掌握了测量物体阴影在一天内变化的计时方法,这是光影计时的原理。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出的计时工具被称为太阳钟,包括日暑、圭表等。日暑等计时工具,由于对太阳的依赖,... 计时工具,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很久以前,古人逐渐掌握了测量物体阴影在一天内变化的计时方法,这是光影计时的原理。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出的计时工具被称为太阳钟,包括日暑、圭表等。日暑等计时工具,由于对太阳的依赖,导致在阴天和夜间不起作用,所以人们需要一种不怕阴天下雨的计时器。漏刻,恰好可以弥补日暑的不足,因而成为中国比较典型的计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时工具 漏刻 计时方法 计时器 日常生产生活 阴天
原文传递
漏刻为什么要改箭?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小虎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7,共6页
漏刻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之最重要工具,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日期更换漏箭。前人对漏刻改箭原因的解释,未达成共识。文章根据《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所载图、文,又联系到漏刻运作过程中分昼漏、夜漏两段交替进行的惯例,基于漏刻连续计... 漏刻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之最重要工具,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日期更换漏箭。前人对漏刻改箭原因的解释,未达成共识。文章根据《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所载图、文,又联系到漏刻运作过程中分昼漏、夜漏两段交替进行的惯例,基于漏刻连续计时的运作系统,阐述了改箭原因: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起算点来调节水位,而这些时间点周年变动,故需更换漏箭以适应。水漏与钟表计时之运作有所差异,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多种方式模拟水漏,皆可纳入"漏刻系统"进行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计量 漏刻 漏箭 改箭 《准斋心制几漏图式》
原文传递
模拟漏刻:古代兵书记载的两种计时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小虎 关增建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69,共6页
中国古代的漏刻进行连续计时,一天分为白天、黑夜两段,这种时间计量需要三方面的配合:漏刻的均匀水流,百刻制,以及昼漏、夜漏交替进行所需的改箭。漏刻之外,古人还进一步尝试研制出多种计时方法,如兵书记载的数步计时法、数珠计时法,通... 中国古代的漏刻进行连续计时,一天分为白天、黑夜两段,这种时间计量需要三方面的配合:漏刻的均匀水流,百刻制,以及昼漏、夜漏交替进行所需的改箭。漏刻之外,古人还进一步尝试研制出多种计时方法,如兵书记载的数步计时法、数珠计时法,通过人力,开展步行、拨珠活动,并进行计数。文章指出,两种计时法都预设了一昼夜百刻;当步行、拨珠操作长时段运行,即可以视作速度均匀,这其实是模拟漏刻计时过程中均匀水流导致水位变化的量化;两种计时法分白天、黑夜不同时段进行,需要参照不同日期昼夜长短数据,这与漏刻计时过程中的改箭活动有相通之处。两种计时法的出现,反映出漏刻精度逐步提高的同时,时间计量进入的发展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计量 漏刻 昼夜长度 数步 数珠
原文传递
具象与意象——读杨剑敏《漏刻》
18
作者 刘伟林 《创作评谭》 2019年第6期20-22,共3页
具象是指具体的,不抽象的事物,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而意象恰恰相反,是指抽象的事物,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的内部构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当我借用这两个词来概括对杨剑敏新历史小说阅读的整体感受时,似已陷入其中的不知所措—... 具象是指具体的,不抽象的事物,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而意象恰恰相反,是指抽象的事物,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的内部构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当我借用这两个词来概括对杨剑敏新历史小说阅读的整体感受时,似已陷入其中的不知所措—杨剑敏小说中煞有其事的笔录、转述、典故、传奇、史实、轶闻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对应了文本的现实与荒诞、反讽与错位、戏谑与狂欢。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还没一个作家像杨剑敏这样热衷于对新历史小说的探索,这既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杨剑敏 漏刻
原文传递
关于《漏刻》的杂谈
19
作者 杨剑敏 《创作评谭》 2019年第6期18-19,共2页
首先,我要对《漏刻》这部小说集的书名做一些说明:它的副题原本是"古典精神系列小说集",然而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副题被定成了丛书名。于是只有将错就错,副题被改成了更容易理解的"新历史小说集"—但其实并没有... 首先,我要对《漏刻》这部小说集的书名做一些说明:它的副题原本是"古典精神系列小说集",然而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副题被定成了丛书名。于是只有将错就错,副题被改成了更容易理解的"新历史小说集"—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理解,一位研究历史小说的学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所谓的新历史是指哪个年代之后的历史?她将"新历史"理解为新的历史时代,而一时忘却了"新历史主义"这个概念。关于书名的小故事中,还有一点令人困惑:单本书是如何被视为丛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集 新历史小说 漏刻
原文传递
漏刻计时 一刻千金
20
作者 卢敬叁 《中国计量》 2013年第5期62-62,共1页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一般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箭。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一般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箭。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时方法 漏刻 天气变化 计时器 日晷 古代 夜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