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耶稣会士潘国光上海传教活动与交游考
1
作者 罗诗雅 《上海地方志》 2019年第1期60-66,96,共8页
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潘国光既是第一位常驻上海的传教士,也是康熙禁教前在上海传教时间最长的一位传教士。潘国光在上海传教期间,兴建大教堂,建立圣会,在崇明开教,主持中西结合式的徐光启葬礼,积极与当地的中国士大夫结交,使得天主教在... 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潘国光既是第一位常驻上海的传教士,也是康熙禁教前在上海传教时间最长的一位传教士。潘国光在上海传教期间,兴建大教堂,建立圣会,在崇明开教,主持中西结合式的徐光启葬礼,积极与当地的中国士大夫结交,使得天主教在上海广泛传播。研究潘国光在上海的传教活动,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天主教在不同地区的民间传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潘国光 上海 天主教 明末清初
下载PDF
潘国光:只在此山中
2
作者 朴华 《现代苏州》 2013年第1期70-71,共2页
那天上午,天微微有些小雨,感觉不是采访的好时机,但一想起要见面的潘国光的快意山水,还是令我精神一振,足底生力。
关键词 潘国光 采访 苏州画坛 特色
下载PDF
潘国光的水墨修行
3
作者 广豪 《现代苏州》 2016年第4期76-79,共4页
潘国光老师,我认识他不知不觉有七八年了。我曾经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只在此山中》。我那时觉得他有点像云游在山中的行者,只闻人语响,云深不知处。他不太喜欢在书画圈子里抛头露面,只是走在纸上的山水里写写画画。
关键词 潘国光 水墨画 绘画艺术 艺术欣赏
下载PDF
对《大明会典》的两种冲突诠释--1668年闵明我与潘国光在广州就祭孔礼仪的争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梅谦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82,共11页
《大明会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而言,这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然而,只有少数学者知道它曾成为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礼仪之争期间的重要资源,其中关于祭丁礼仪的部分曾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法文等... 《大明会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们而言,这是一部重要的史料。然而,只有少数学者知道它曾成为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礼仪之争期间的重要资源,其中关于祭丁礼仪的部分曾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文字。通过对不同译文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及对礼仪之争的神学和哲学背景进行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礼仪之争双方曾在广州对于祭丁礼仪作出两种解释,它们之间张力十足,充满了冲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争 祭孔 《大明会典》 耶稣会 闵明我 潘国光 多明我会 广州
原文传递
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天主堂——敬一堂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涌才 《中国天主教》 1991年第3期53-54,共2页
在上海旧城厢的东北部、著名的豫园安仁街边门旁的梧桐路137号,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所天主教堂。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该堂原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的主人)的私宅“世春堂”。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得徐... 在上海旧城厢的东北部、著名的豫园安仁街边门旁的梧桐路137号,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所天主教堂。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该堂原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的主人)的私宅“世春堂”。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得徐光启第四孙女(圣名玛尔弟纳)之助,购屋后改建为教堂,取名为“敬一堂”,奉耶稣救世主为主保。堂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高4.6丈,阔4.8丈,进深3.6丈。中筑“观星台”研究天文,台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国光 明崇祯 清嘉庆 意大利传教士 观星台 十三年 允端 安仁 海防厅 明伦堂
下载PDF
满文版《天神会课》考
6
作者 关康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2-138,共7页
自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的耶稣会士不远万里来华,为了吸引中国人入教,他们针对不同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的民众撰写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籍。长期在江南地区传教的潘国光为中国的少年儿童编纂了一部问答体教理书,命名为《天神... 自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的耶稣会士不远万里来华,为了吸引中国人入教,他们针对不同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的民众撰写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书籍。长期在江南地区传教的潘国光为中国的少年儿童编纂了一部问答体教理书,命名为《天神会课》。该书出版后被翻译成满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课 潘国光 天主教 清文鉴 教理 少年儿童 耶稣会士 法国国家图书馆 意译 音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