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I型潜伏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平 谢鹏 赵高年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0-293,i001,共5页
目的 建立简便易行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 (HSV_1)潜伏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BALB c小鼠 6 0只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为鼻黏膜病毒滴入组、尾静脉接种组和角膜划痕接种组 ,进行单纯疱疹病毒I型接种。 6周后行小鼠三叉神经节病毒抗原检测和病毒... 目的 建立简便易行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 (HSV_1)潜伏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BALB c小鼠 6 0只随机分为 3组 ,分别为鼻黏膜病毒滴入组、尾静脉接种组和角膜划痕接种组 ,进行单纯疱疹病毒I型接种。 6周后行小鼠三叉神经节病毒抗原检测和病毒DNA片段检测 ,以确认潜伏感染的存在。结果 尾静脉接种组小鼠三叉神经节病毒DNA片段的检出率为 9 12 ,角膜划痕组小鼠三叉神经节病毒DNA片段的检出率为 13 16 ,均高于鼻黏膜接种 12 2 0 ;小鼠三叉神经节病毒抗原表达均为阴性 ;尾静脉接种组死亡率 4 15 ,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鼻黏膜病毒滴入、尾静脉注射和角膜划痕接种均可建立小鼠HSV_1潜伏感染模型 ,以角膜划痕法引起疱疹病毒急性感染症状轻恢复快 ,潜伏感染发生率高 ,为最理想的建立HSV_1潜伏感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 动物模 建立
下载PDF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宿主域与交叉感染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同海 陈昌洁 +1 位作者 徐静 张青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7-123,共7页
自 1956年从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上首次发现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1型 (D .spectabiliscytovirus 1,DsCPV 1)以来 ,先后从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德昌松毛虫D .p .tehchangensis、... 自 1956年从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上首次发现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1型 (D .spectabiliscytovirus 1,DsCPV 1)以来 ,先后从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德昌松毛虫D .p .tehchangensis、文山松毛虫D .p .wenshangensis和落叶松毛虫D .superans上发现了质型多角体病毒 (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 ,CPV)。病毒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分析表明 ,这些松毛虫CPV的不同分离株均属于质型多角体病毒 1型 (cytovirus 1)。这些松毛虫CPV病毒可以感染鳞翅目 10科 3 5种昆虫 ,其中对多种昆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良好的杀虫效果 ,可以从中筛选替代宿主生产松毛虫CPV杀虫剂 ,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松毛虫CPV接种某些昆虫后病毒的基因组dsRNA电泳图谱发生了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多角体病毒 宿主域 交叉感染 潜伏型病毒
下载PDF
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刚 陆世伟 +1 位作者 冯云 伍维甲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6,共9页
以公共互联网安全需求为背景,研究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问题。首先,根据网络逻辑结构及节点功能,将目标网络划分为多个网络社团,按照分布式协同控制模式设计了协同防御架构基础通信模型,在此基础上,融合信息蜜罐和蜜网、协同防御... 以公共互联网安全需求为背景,研究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问题。首先,根据网络逻辑结构及节点功能,将目标网络划分为多个网络社团,按照分布式协同控制模式设计了协同防御架构基础通信模型,在此基础上,融合信息蜜罐和蜜网、协同防御策略库、基于节点信任值管理的防火墙等功能模块,提出了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架构。其次,借鉴网络生态系统运维理念,设计了网络协同防御机制,通过态势感知协同、态势分析协同、行动决策协同和调节反馈协同等集体行动,提升网络的病毒检测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最后,以潜伏型病毒防御为例,给出了网络协同防御流程,仿真分析了协同防御性能。相比无协同防御网络,基于社团结构的网络协同防御能以较小的通信损失,抑制潜伏型病毒传播和维护网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防御 社团结构 信息蜜罐与蜜网 节点信任通信 潜伏型病毒
下载PDF
Nef蛋白与HIV-1的潜伏感染 被引量:1
4
作者 万智凯 况煌 +2 位作者 周志锋 罗瑞 邹薇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9-1303,共5页
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免疫系统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抗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从而提高HIV-1感染者的存活率,但长期ART并不能清除HIV-1潜伏库。一旦停止抗病毒治疗,病毒再度复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作为... 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免疫系统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抗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从而提高HIV-1感染者的存活率,但长期ART并不能清除HIV-1潜伏库。一旦停止抗病毒治疗,病毒再度复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作为HIV-1表达的早期蛋白之一,Nef可经多种途径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状态及病毒自身复制状况,从而可能影响HIV-1的潜伏感染。本文就Nef蛋白影响HIV-1潜伏感染的可能机制和途径做一综述,为HIV-1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F蛋白 1艾滋病病毒潜伏 细胞表面分子 AKT NF-K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