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邵枫 王玮文 +1 位作者 刘美 金暕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2-398,共7页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当前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以潜伏抑制为行为模式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理论以及神经机制,并重点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当前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以潜伏抑制为行为模式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理论以及神经机制,并重点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1)调节某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中枢神经递质的传递活动;(2)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中脑-伏隔核神经环路进行结构损伤或药物性干预;(3)在发育早期给予免疫刺激或环境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潜伏抑制 中脑-伏隔核神经环路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社会隔离对成年大鼠潜伏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暕 王玮文 +2 位作者 孟庆轩 刘美 邵枫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0-354,共5页
观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社会隔离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的潜伏抑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神经机制。实验1:雄性Wistar大鼠在PND38-51天被给予2周的社会隔离,然后分别在PND52天及恢复2周群居后的PND66天,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测定潜伏抑制;实... 观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社会隔离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的潜伏抑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神经机制。实验1:雄性Wistar大鼠在PND38-51天被给予2周的社会隔离,然后分别在PND52天及恢复2周群居后的PND66天,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测定潜伏抑制;实验2:雄性Wistar大鼠在PND58-71天被给予2周的社会隔离,然后分别在PND72天及恢复2周群居后的PND86天,测定潜伏抑制;实验3:利用实验1的社会隔离模式,然后在PND52天及PND66天测定其伏隔核的多巴胺水平。实验发现:1)青春期社会隔离不影响青春期大鼠的潜伏抑制及伏隔核多巴胺水平,但能诱发成年早期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及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提高;2)成年早期的社会隔离不影响大鼠的潜伏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与成年早期社会隔离相比,青春期社会隔离能诱发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且此行为异常直至成年期后才表现出来,伏隔核的多巴胺可能和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精神分裂症 潜伏抑制 多巴胺 伏隔核
下载PDF
不同种系大鼠潜伏抑制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美 王玮文 邵枫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7期577-579,共3页
目的建立潜伏抑制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观察了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对随后的声音刺激一电击条件化联合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均能显著地降低SD... 目的建立潜伏抑制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观察了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对随后的声音刺激一电击条件化联合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均能显著地降低SD和Wistar大鼠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即建立了潜伏抑制动物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个种系的动物在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90次条件化训练中,无声音前呈现和有声音前呈现的2组Wistar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29.1±5.2)次,(17.8±10.2)次]显著地高于2组SD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16.5±10.7)次,(4.9±3.4)次]。结论与SD大鼠相比较而言,Wistar大鼠的潜伏抑制模型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抑制 动物模型 SD大鼠 WISTAR大鼠
下载PDF
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刘美 王玮文 +1 位作者 金暕 邵枫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8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d)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精神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d)阿扑吗啡注射对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 目的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d)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精神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d)阿扑吗啡注射对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结果(1)对于青春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8.1±18.7)次和(23.0±6.9)次],声音刺激的前呈现未能显著地降低阿扑吗啡注射组动物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3.0±16.4)次和(26.74±13.5)次],即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对于成年早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7.2±17.5)次和(15±6.2)次],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大鼠同样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1.5±15.2)次和(17.2±8)次];(2)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动物相比,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动物的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青春期持续两周(出生后38-51d)的慢性阿扑吗啡注射,能诱发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但不影响高架十字迷宫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阿扑吗啡 潜伏抑制 高架十字迷宫 成年早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