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1
作者 金童林 乌云特娜 +2 位作者 张璐 雷泽宇 贾彦茹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4-621,共8页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2000名大学生参加了一项跨度为4个月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对其网络攻击行为进行了2次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低攻击型与高攻击型2种网络攻击模式,且随...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2000名大学生参加了一项跨度为4个月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对其网络攻击行为进行了2次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低攻击型与高攻击型2种网络攻击模式,且随时间的发展,高攻击型更容易向低攻击型转变;(2)性别和道德推脱是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类别及其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父母控制亚型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基于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妍 袁柯曼 +1 位作者 张明明 边玉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9,共15页
父母控制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养活动的过程中,用以控制、管理子女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初中生的两年追踪数据,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父母控制的亚... 父母控制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养活动的过程中,用以控制、管理子女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初中生的两年追踪数据,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父母控制的亚型、转变特点及其对青少年适应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1)父母控制可以分成三种亚型:低心理控制-中行为控制(低-中控制)、中心理控制-中行为控制(中-中控制)和高心理控制-高行为控制(高-高控制),在两个时间点都是中-中控制亚型的家长比例最多,分别约占六成和五成。(2)父母控制亚型会随着时间产生转变,从初一到初二,近七成的父母控制亚型保持稳定,约有三成出现转变。初一的中-中控制亚型约有三分之二在初二时没有变化,约两成在初二时变成高-高控制亚型。(3)父母控制亚型对主观幸福感、网络成瘾、亲子冲突等适应结果有显著影响,其中高-高控制亚型最不利于青少年适应的发展,低-中控制亚型最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的发展。本研究为不同类型的父母控制进行精准干预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控制 青少年适应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潜在转变分析:一项纵向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碧瑶 张敏强 +3 位作者 张洁婷 胡俊 攸佳宁 梁耀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8-1376,共9页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究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展。对360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对其自我伤害行为进行了三次测量。通过纵向数据分析识别出过渡组这一以往研究未发现的群体,该组被试仅出现程度较轻的自我伤害行为,且占总体的比例随时间快速下降。通过转变矩阵解释了过渡组和高发组的不稳定性是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并发现冲动性、负向情绪等个体易感因素比家庭等人际因素对自我伤害行为存在更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性别差异上,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针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我伤害行为 纵向研究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鹏 刘华山 +1 位作者 陈京军 谢继红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7-1173,共7页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在转变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这三种攻击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模式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最后,研究探讨了攻击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与友谊质量可以起到显著作用。针对实际意义,文章最后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个案自我转变与个案间差异的分离 被引量:4
5
作者 温聪聪 朱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73-1782,共10页
传统的潜在转变分析属于单水平分析,但其同样也可以看作二水平分析。Muthén和Asparouhov就以二水平分析的视角在单水平分析框架内提出了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其中跨时间点产生的自我转变可以看作在水平1进行分析,跨时间... 传统的潜在转变分析属于单水平分析,但其同样也可以看作二水平分析。Muthén和Asparouhov就以二水平分析的视角在单水平分析框架内提出了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RI-LTA),其中跨时间点产生的自我转变可以看作在水平1进行分析,跨时间点不变的个案间差异可以看作在水平2进行分析,使个案的自我转变和个案间的初始差异分离,避免了高估保留在初始类别的概率。某研究型大学2016级本科生的追踪调查数据被用于演示使用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的过程。该方法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引入随机截距避免了高估保留在本类别的转变概率。未来研究可以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探究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模型的适用性,也可以用多水平分析的思路为灵感,探究多水平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转变分析 随机截距潜在转变分析 单水平分析 多水平分析 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下载PDF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类别转变: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爱楼 欧贤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1,共8页
选取湖北地区高校1 553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参与自杀倾向测试,从类别转变的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自杀风险类别转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 选取湖北地区高校1 553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参与自杀倾向测试,从类别转变的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自杀风险类别转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自杀风险可划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2)两种自杀风险类型的趋势变化显示,低风险群体相对稳定,保持原有状态者比例更大;而高风险组中约有25%的个体在一年后转而进入低风险组;(3)自杀风险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中,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可起到显著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风险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学校资源与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侯晴晴 郭明宇 +2 位作者 王玲晓 吕辉 常淑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7-930,共14页
以1012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考察了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亚组分化与转变情况,以及学校资源与性别在青少年发展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一时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分化成2个亚组:... 以1012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考察了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亚组分化与转变情况,以及学校资源与性别在青少年发展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一时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分化成2个亚组:适应良好组与内化问题组,初二与初三时青少年分化成4个适应亚组:适应良好组、内化问题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2)从初二到初三,适应良好组和内化问题组的青少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同伴拒绝组和外化问题组的青少年向适应良好组转变的概率最高;(3)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青少年更可能处于或保留在适应良好组,同时在初二时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的青少年在初三时更可能向适应良好组转变;(4)初二时女生更大概率地进入内化问题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理解,并提示教育人员有必要对青少年适应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和动态监测,以便针对适应亚组和性别特点制定更为复杂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资源 早期青少年 心理社会适应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吴国婷 张敏强 +3 位作者 倪雨菡 杨亚威 漆成明 吴健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1-1070,共10页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项目组,追踪5442名老年人4年,两次测量其孤独感。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孤独感存在4个潜在类别:低孤独感组、社交...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项目组,追踪5442名老年人4年,两次测量其孤独感。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孤独感存在4个潜在类别:低孤独感组、社交孤独组、情感孤独组和高孤独感组。潜在转变分析结果表明,低孤独感组和高孤独感组稳定性较强,其他两组转变程度较大。其中,社交孤独组倾向于向低孤独感组转变,情感孤独组倾向于向高孤独感组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老年人更可能陷入情感孤独;高水平社会支持、积极老化态度和生活态度取向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结论是,老年人孤独感可分4类,不同类别间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转变方向受各种影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孤独感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自雇佣者抑郁症状的潜在转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其容 杨艳宇 +1 位作者 李春萱 龚淑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56-862,共7页
目的:探索自雇佣者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并进一步分析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对抑郁症状潜在状态及转变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T1)和2018年(T2)中1355名自雇佣者,采用CFPS中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简表(CES-D 8)、不平... 目的:探索自雇佣者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并进一步分析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对抑郁症状潜在状态及转变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T1)和2018年(T2)中1355名自雇佣者,采用CFPS中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简表(CES-D 8)、不平等量表(IS)与家庭观念量表(FCS),使用潜在转变分析(LTA)探讨抑郁症状的变化模式以及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对其变化模式的作用。结果:根据LTA及各条目得分情况,借助程度命名法分为低抑郁症状组(n=774)、过渡组(n=497)和高抑郁症状组(n=84);各抑郁症状组保持原组的概率为70.5%、65.5%和47.6%;高、低抑郁症状组向过渡组转变的概率为32.0%和25.7%,过渡组向低抑郁症状组转变的概率为23.9%﹔公平感作用下,高抑郁症状组在T1时间点的发生比(OR)为0.73,过渡组转变为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0.70;家庭观念作用下,低抑郁症状组中男、女性转变为过渡组的发生比(OR)分别为1.01、1.15。结论:自雇佣者抑郁症状存在3个类别,从T1到T2倾向于从高程度组向低程度组转变;公平感和家庭观念在其潜在状态与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雇佣者 抑郁症状 公平感 家庭观念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农民工抑郁症状的潜在转变分析
10
作者 李春萱 李其容 杨艳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探索农民工抑郁症状的分类及转变,检验人口学变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抑郁症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完整填答2016年(T1)和2018年(T2)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相关量表的1993名农民工,对流调中心用抑郁简版量表(CES-D8... 目的:探索农民工抑郁症状的分类及转变,检验人口学变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抑郁症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完整填答2016年(T1)和2018年(T2)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相关量表的1993名农民工,对流调中心用抑郁简版量表(CES-D8)、工作满意度量表(WSS)填答情况进行潜在转变分析(LTA)。结果:根据CES-D8条目得分将农民工分为低抑郁症状组、积极预期过渡组、消极预期过渡组、高抑郁症状组4组。农民工在T2仍处于T1组的概率依次为38.6%、64.4%、47.3%、47.5%;从T1到T2,低抑郁症状组、积极预期过渡组有39.1%和18.4%的概率向消极预期过渡组转变;高抑郁症状组有25.0%的概率向积极预期过渡组转变。年龄、性别与子女数作为协变量时,处于或转变为消极预期过渡组与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1.03~2.38;老人数作用下,处于或转变为高抑郁症状组的发生比(OR)为0.59~0.99。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症状越严重组,WSS得分越低。结论:农民工抑郁症状分为4组且多处于或易转变为中高抑郁症状组;高龄、女性、子女数多与老人数少的农民工抑郁症状更高且易转变为消极预期过渡组与高抑郁症状组;高抑郁症状伴随低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抑郁症状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潜在类别转变
11
作者 杨靖渊 于晓 +2 位作者 张婧漪 卢骊霏 杨智辉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四种不同类别;(2)“双减”政策实施后,“中等学习投入组”和“高学习投入组”稳定性较强,“低学习投入组”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在政策实施半年后,“高专注低活力组”学生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政策实施一年后,该组学生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3)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学习投入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潜在转变分析 学习投入 纵向研究 小学生
下载PDF
中学生述情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潜在转变
12
作者 李森鹏 刘志军 王姣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09-415,共7页
目的:运用追踪研究设计和潜在转变分析法研究中学生述情障碍潜在类别的转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湖南省7所中学的1447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对数据进行潜在转变分析。结果:①中学生述情障碍可分为高述情障碍组、普通... 目的:运用追踪研究设计和潜在转变分析法研究中学生述情障碍潜在类别的转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湖南省7所中学的1447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对数据进行潜在转变分析。结果:①中学生述情障碍可分为高述情障碍组、普通组和低述情障碍组3个类别;②高述情障碍组稳定性最弱,保持原潜在状态的概率为37.7%,普通组和低述情障碍组保持原潜在状态的概率分别是58.1%和50.7%;③高述情障碍组倾向于向普通组转变,转变概率为50.2%;④社交焦虑和性别在述情障碍类别转变中起显著作用。结论:中学生述情障碍存在高述情障碍组、普通组和低述情障碍组3个潜在类别;述情障碍转变呈现出“缓解模式”,高述情障碍组会转变到普通组和低述情障碍组;且转变方向受性别和社交焦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情障碍 社交焦虑 中学生 潜在转变分析 追踪研究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症状和身体功能的潜在转变分析
13
作者 徐艳华 沈南平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3632-3637,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症状和身体功能的潜在转变模式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在上海某儿童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0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儿童报告版儿童自我报告结局测量信...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症状和身体功能的潜在转变模式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在上海某儿童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0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儿童报告版儿童自我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中的儿童简表(C-C-Ped-PROMIS)评估化疗前1~3 d(T1)和化疗后7~17 d(T2)的症状和身体功能状态,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T1、T22个时间点分别识别出3个相似的潜在类别特征:低困扰组(T1:25.7%;T2:23.8%),中困扰组(T1:42.2%;T2:43.6%)和高困扰组(T1:32.1%;T2:32.7%)。中困扰组和高困扰组维持原组的概率分别为60.3%和72.3%。低困扰组向中困扰组和高困扰组转变的概率分别为40.2%和22.3%;中困扰组向高困扰组转变的概率为37.0%。该研究中16例(14.7%)患儿从低困扰组或中困扰组转移至高困扰组,且在T1时报告7 d内较日常疲乏的时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的症状和身体功能存在异质性,基线时的疲乏评估可为潜在状态转移提供参考信息,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化疗阶段给予精准的支持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白血病 患者报告结局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下载PDF
成人抑郁症状的潜在转变分析:四年追踪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廖友国 连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8-522,共5页
目的:运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成人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对3128名成人间隔4年的两次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及转变分析。结果:... 目的:运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成人抑郁症状的类别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对3128名成人间隔4年的两次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及转变分析。结果:①成人抑郁症状可分为高抑郁症状组、低抑郁症状组与过渡组3个类别。②高抑郁症状组稳定性最强,保持原潜在状态的概率是60.7%,低抑郁症状组与过渡组保持原组的概率是46.5%、46.9%。③高抑郁症状组与低抑郁症状组倾向于向过渡组转变,转变概率是30.9%、36%,过渡组转向高抑郁症状组的概率是34%。④性别、家庭所在地、收入、家庭社会地位与生活满意度在抑郁症状类别转变中起显著预测作用。结论:成人抑郁症状存在3个类别,不同类别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抑郁症状 潜在转变分析
原文传递
10~11岁超常儿童自我概念的潜在转变分析:一项纵向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段达娜 程黎 +1 位作者 陈啸宇 杨庆华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87,共10页
超常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的核心成分,对超常儿童学业成就、创造性才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超常儿童实验班的101名10~11岁超常儿童和普通班144名同龄普通儿童进行... 超常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的核心成分,对超常儿童学业成就、创造性才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超常儿童实验班的101名10~11岁超常儿童和普通班144名同龄普通儿童进行横断研究,使用《自我描述问卷》测量被试的自我概念。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自我概念潜在类别的共性与差异。然后,重新选取163名超常儿童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追踪研究,运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超常儿童自我概念随时间变化的类别转变模式。结果发现:(1)在横断研究中,超常儿童和普通儿童均可划分为高自我概念组和低自我概念组两个潜在类别,但在超常儿童群体内部低自我概念组的比重更高(51.5%);(2)在追踪研究中,随着时间变化,部分超常儿童自我概念呈现下降趋势,从高自我概念组向中等自我概念组转变(概率为0.406)或从中等自我概念组向低自我概念组转变(概率为0.246)。本研究结果为基于超常儿童自我概念的不同类别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实证参考,也从社会情感发展和适应性视角,为开展有效的超常儿童教育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常儿童 自我概念 潜在转变分析
原文传递
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潜在类别转变及其父母教育卷入效应:3年纵向考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司继伟 郭凯玥 +4 位作者 赵晓萌 张明亮 李红霞 黄碧娟 徐艳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5-370,共16页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类别转变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中的作用。以1720名三、四年级儿童为被试,对其数学焦虑和感知到的父母教育卷入进行3次追踪,每次间隔1年。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数学焦...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类别转变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中的作用。以1720名三、四年级儿童为被试,对其数学焦虑和感知到的父母教育卷入进行3次追踪,每次间隔1年。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数学焦虑存在低数学焦虑组、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和高数学获得焦虑组3种不同类别;(2)随时间的推移,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倾向于向低数学焦虑组转变,高数学获得焦虑组倾向于向高数学评估焦虑组转变,而低数学焦虑组稳定性较强;(3)父亲/母亲教育卷入对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因不同的数学焦虑类别而异。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数学焦虑的形成机制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儿童 数学焦虑 父母教育卷入 潜在转变分析 纵向研究
下载PDF
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步骤及程序 被引量:25
17
作者 温忠麟 谢晋艳 王惠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 潜在类别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相应的模型统称为潜在类别模型,它是根据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不同反应模式将其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识别群体异质性的一类统计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社科领域日益受到应用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中文文献对此类模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介绍不易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所接受。本文系统讲述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知识、统计原理、分析步骤和Mplus程序,厘清潜在类别模型的后续分析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选用策略,有助于增进应用研究者对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理解和方法掌握,推动潜在类别模型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类别模型 潜在类别分析 潜在剖面分析 潜在转变分析 类别概率 条件概率
下载PDF
基于混合IRT的潜在转变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明明 《考试研究》 2018年第1期102-110,共9页
潜在转变分析是一种用于处理纵向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估计出个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潜在状态变化,从转变率的角度研究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本文从潜在转变模型发展的角度对基于混合IRT的潜在转变模型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出了基于混合项目反应... 潜在转变分析是一种用于处理纵向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估计出个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潜在状态变化,从转变率的角度研究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本文从潜在转变模型发展的角度对基于混合IRT的潜在转变模型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出了基于混合项目反应理论的潜在转变(LTAMix IRT)模型、多水平LTA-Mix IRT模型以及多分属性的LTA-Mix IRT模型,对LTA-Mix IRT模型形成的理论基础、转变机制、模型的特性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指出了该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转变分析 潜在类别 混合IRT模型 LTA-LCA模型 LTA-MixIRT模型
下载PDF
本科护生问题性网络使用演变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
19
作者 姚大志 姜文龙 +4 位作者 霍淑慧 金茜 李梦甜 尹斐 杨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识别本科护生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转变模式,分析不同转变模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关联。方法便利抽样选取901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2年9月(T1)、2023年9月(T2),采用... 目的识别本科护生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转变模式,分析不同转变模式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关联。方法便利抽样选取901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2年9月(T1)、2023年9月(T2),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和青少年NSSI评定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潜在类别分析识别PIU类别,潜在转变分析探讨PIU转变模式,Logistic回归探索不同转变模式与NSSI关联。结果T1和T2时点护生PIU均有3个类别:低PIU组(26.97%/36.07%)、中PIU组(41.95%/39.96%)、高PIU组(31.08%/23.97%)。本科护生PIU整体呈缓解趋势,但13.54%护生仍维持高PIU,命名为高PIU持续组;4.44%、1.89%护生由低PIU转变为中PIU、高PIU,8.55%护生由中PIU转变为高PIU,命名为PIU进展组。进展组(OR=2.73,95%CI:1.62~4.26)及高PIU持续组(OR=3.80,95%CI:2.25~6.12)与NSSI增加有关(均P<0.01)。结论本科护生PIU有3个潜在类别,各类别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且对NSSI有不同影响,护理教育者应重点关注保持高PIU组和转变为更高水平PIU组护生,提供相关干预以降低NS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性网络使用 非自杀性自伤 潜在转变分析 本科护生
下载PDF
基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模式潜在转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珍 罗涛 +5 位作者 古丽斯亚·海力力 田恬 张国珍 迪力拜尔·阿里木 刘礼荣 戴江红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18-142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 HPV)感染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行为模式随时间发展变化趋势,为性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MSM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影... 目的探讨基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 HPV)感染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行为模式随时间发展变化趋势,为性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MSM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影响"动态队列,对研究对象进行间隔6个月随访,对基线与第一次随访时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相关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及HPV检测。通过潜在转变分析(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LTA)对基线性行为模式进行潜在分类并观察其在第1次随访时变化趋势。结果 LTA将MSM人群性行为模式分为性行为低风险、中风险及高风险组3个潜在类别。基线至第1次随访,性行为低风险组保持低风险状态的概率为99.49%,转变为中风险状态的概率为0.51%;性行为中风险组保持为中风险状态的概率为74.88%,转变为低风险状态的概率为22.33%,转变为高风险状态的概率为2.79%,性行为高风险组保持于高风险状态的概率为100.00%。结论 MSM人群性行为模式总体趋于稳定,后期应对高风险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其性行为风险向低风险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转变分析 男男性行为者 性行为风险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