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孟万斌 李敏 +2 位作者 刘家铎 杨永剑 李红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3,共7页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测试等手段,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测试等手段,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型,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为特小孔细喉。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4.45%,平均渗透率为59.66×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基础和关键,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浅湖滩坝砂体是有利的储集相带,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原始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但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发育有双重影响,溶蚀作用是对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西地区 上干柴沟组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孟万斌 李敏 +2 位作者 刘家铎 颉永平 马立协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37-42,共6页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扇 沉积体系 路乐河组 潜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古近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永剑 刘家铎 +1 位作者 孟万斌 祝贺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B12期60-65,共6页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对岩心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潜西地区古近系储层主要成分为成熟度较低的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次生溶蚀孔隙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包括溶蚀粒间孔、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等。该地区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0.1%,渗透率平均...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对岩心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潜西地区古近系储层主要成分为成熟度较低的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次生溶蚀孔隙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包括溶蚀粒间孔、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等。该地区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0.1%,渗透率平均为21.64mD,属低孔、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前者对储层的发育起宏观控制作用,在辫状河河道所发育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后者对储层的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潜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成藏模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江喻 陈青 +1 位作者 阎长辉 杨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16期1-3,共3页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区域地质条件及构造格局,总结了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潜西成藏的关键是具有与油源沟通的输导系统、圈闭特征与断层封堵控制油气聚集的区块,而有利沉积相带(储层发育带)是圈闭中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在...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区域地质条件及构造格局,总结了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潜西成藏的关键是具有与油源沟通的输导系统、圈闭特征与断层封堵控制油气聚集的区块,而有利沉积相带(储层发育带)是圈闭中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6种成藏模式,并分析了各圈闭可能的成藏模式,最后对较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西地区 油气藏 断层 油气聚集规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新生界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永剑 黄柏鑫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5期158-159,共2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的储层主要分布于新生界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中。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新生界沉积相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岩心样品微观成像分析,钻井相关资料等发现:潜西地区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冲积平原—...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的储层主要分布于新生界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中。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新生界沉积相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岩心样品微观成像分析,钻井相关资料等发现:潜西地区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冲积平原——湖泊的沉积模式,其储层砂体主要分布于冲积扇及辫状河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西地区 新生界 沉积相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潜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
6
作者 石亚军 陈启林 +2 位作者 张正刚 陈迎宾 张静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5年第4期23-28,共6页
柴北缘西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是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潜西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潜西地区具有临近冷西次凹和赛什腾2个生烃凹陷的条件,同时多期次的断裂和区域不整合面也为油源沟... 柴北缘西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是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潜西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潜西地区具有临近冷西次凹和赛什腾2个生烃凹陷的条件,同时多期次的断裂和区域不整合面也为油源沟通提供了良好的输导体系。精细构造解释表明,潜西地区的构造背景北部高、南部低,是逐步过渡的一个单斜。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其上于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褶皱断裂,相互配置形成了可靠的圈闭。可见,潜西地区是柴北缘下一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一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圈闭 输导体系 成藏条件 潜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潜西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因素分析
7
作者 邓奎 孙维军 +2 位作者 成艳春 刘权胜 刘小军 《青海石油》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柴北缘潜西地区位于赛什腾山前,勘探面积约400km^2。该区钻井油气显示活跃,但一直没有获得较大的突破。本文首先总结了潜西地区中、新生代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然后从圈闭、油源、油气运移等方面分析了对本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提... 柴北缘潜西地区位于赛什腾山前,勘探面积约400km^2。该区钻井油气显示活跃,但一直没有获得较大的突破。本文首先总结了潜西地区中、新生代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然后从圈闭、油源、油气运移等方面分析了对本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提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及勘探方向,以期对下步潜西地区的勘探开发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西地区 构造特征成藏因素 有利目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潜西区块老井复查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奎 林峰 阎晓莉 《青海科技》 2009年第3期41-44,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潜西区块于1955年进行了勘探,钻井过程中在第三系地层和侏罗系地层中广泛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但一直没有获得较大的突破。本文通过对该区块的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储层特征、测井解释的重新认识,确定了新的有利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潜西区块于1955年进行了勘探,钻井过程中在第三系地层和侏罗系地层中广泛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但一直没有获得较大的突破。本文通过对该区块的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储层特征、测井解释的重新认识,确定了新的有利区域,将对下步潜西地区滚动开发的实际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西地区 油气显示 构造和断层特征 有利区块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in Karst Plateau Area:A Case Study in Pud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15
9
作者 ZHANG Panpan HU Yuanman +3 位作者 XIAO Duning LI Xiuzhen YIN Jie HE Hong 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84-90,共7页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geo-ecological problem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could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a...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geo-ecological problem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could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We chose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ouzhai underground basin on the karst plateau in Pud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s the study area and selected land use type, elevation, slope, aspect, lithology and settlement buffer 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potential risk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quantifed with the factor-weights union metho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Five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were delineated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extremely low, low, moderate, high and extremely high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s accounted for 5.01%, 44.17%, 33.92%, 15.59% and 1.30%, respectively. As a whole,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level was moderate because the area of low and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s occupied 78.09% of the study area. However, more than half of the area (about 50.81%) was predicted to have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and above, indicating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subject to rocky desertificati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was higher in the southeast and lower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factors have been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y desertificati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karst plateau Guizhou Province
下载PDF
Seismotectonic Zonation of the Longmengshan and Chengdu Region
10
作者 Kong Jun Shi Bingxin +1 位作者 Zhou Rongjun Wang Shiyu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4期566-577,共12页
The principle of three-level delineation is adopted in determination of a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for the new National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ing Map of China,to embody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patial d... The principle of three-level delineation is adopted in determination of a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for the new National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ing Map of China,to embody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ckground seismic activity and induct a uniform seismotectonic model for each seismotectonic region. Based on achievements of determining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s in southwester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earthquakes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identification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in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for the Longmenshan and Chengdu seismotectonic region in the Longmenshan seismic region,establishes the seismogenic model for each seismotectonic region,and identifies the upper limit of background earthquakes. A simple method is also put forward for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a background seismic 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Seismotectonic reg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