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岸外辐射沙洲王港西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尤坤元 朱大奎 +3 位作者 王雪瑜 孙亚梅 周旅复 马仲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粉砂淤泥海岸,利用潮流通道建港,稳定性是一个首要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西洋潮流通道的环境背景,然后根据实测资料,利用多种方法,包括地理息信系统、遥感研究、沉积物粒度、矿物、微体及水文泥沙资料分析等对西洋的稳定性作了综... 在粉砂淤泥海岸,利用潮流通道建港,稳定性是一个首要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西洋潮流通道的环境背景,然后根据实测资料,利用多种方法,包括地理息信系统、遥感研究、沉积物粒度、矿物、微体及水文泥沙资料分析等对西洋的稳定性作了综合研究,认为,西洋通道特别是其西水道是一条稳定性好的潮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西洋 潮流通道 稳定性 海岸地貌 港址
下载PDF
渤海曹妃甸深水港老龙沟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数字海洋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何华春 李海宇 +2 位作者 高萱 范亚民 殷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主要应用数字海洋技术,对曹妃甸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后的东侧老龙沟潮流通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研究。集曹妃甸地区1953-2006年多期海图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支持下,对老龙沟潮流通道不同时期0m、5m和10m等深线进行叠加对... 主要应用数字海洋技术,对曹妃甸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后的东侧老龙沟潮流通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研究。集曹妃甸地区1953-2006年多期海图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支持下,对老龙沟潮流通道不同时期0m、5m和10m等深线进行叠加对比分析;以DEM模型为载体,综合1979-2005年曹妃甸地区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影像与水下地形信息解译的结果,并与1997年老龙沟实测断面水深测量数据对比分析,获得老龙沟潮流通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近50年来老龙沟口门宽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深槽位置基本未变,稳定性较好。局部地区有冲淤变化,老龙沟西北侧潮滩有明显的淤进,尾端向西偏移,潮流通道尾端(向陆侧)10m等深线有2~2.5m的浅滩变浅趋势,但基本处于微冲或微淤的动态平衡之中。1953-1986年以淤积为主,淤积量为30.2×107m3,冲刷量为3.1×107m3,年均淤积速率为3.7cm/a。1983-2006年以冲刷为主,冲刷量为11.4×107m3,淤积量为9.4×107m3,年均冲刷速率为0.35cm/a。该研究结果能为曹妃甸港区规划和唐山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对沿海潮汐通道的保护利用以及港口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龙沟潮流通道 稳定性 数字海洋技术 DEM模型
下载PDF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烂沙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华春 邹欣庆 李海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烂沙洋潮流通道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内一条涨落潮流速大的潮流通道 ,利用其天然深水航道 ,可建设深水大港。为论证烂沙洋潮流通道的稳定性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沉积物粒度、... 烂沙洋潮流通道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内一条涨落潮流速大的潮流通道 ,利用其天然深水航道 ,可建设深水大港。为论证烂沙洋潮流通道的稳定性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沉积物粒度、主元素分析及水动力条件分析等对该地区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烂沙洋潮流通道从整体上讲是一条稳定的潮流通道 ,沉积动力条件较稳定 ,适宜建港 ,但在建港时仍需慎重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减轻西太阳沙北侧周期性冲刷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烂沙洋潮流通道 稳定性研究 遥感影像分析
下载PDF
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沉积环境演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祝友 王芳 +3 位作者 殷勇 黎刚 葛松 许庆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3-563,共11页
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07SR09孔的沉积相分析及粒度、14 C测年、有孔虫鉴定、磁化率等实验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区域文献和钻孔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兰沙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晚更新世时,古长... 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07SR09孔的沉积相分析及粒度、14 C测年、有孔虫鉴定、磁化率等实验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区域文献和钻孔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兰沙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晚更新世时,古长江曾在此流入南黄海,粒度测试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至今,因古长江逐渐南迁,古长江源的细砂含量也呈逐渐减少趋势.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分析,推测本孔所处区域在古长江南迁后受到了后期物源在此沉积的影响,很可能是古黄河源物质,也有可能是潮流作用带来的较细颗粒在此沉积,这些后期沉积的较细颗粒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本区的沉积物粒级构成.而据磁化率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有孔虫种属分布及数量特征,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兰沙洋潮流通道的水动力变化环境渐趋稳定,可以作为优良的天然深水航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兰沙洋潮流通道 层序分析 沉积环境演化 南黄海
下载PDF
石岛海域潮流通道及岬湾的泥沙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子晨 胡泽建 +3 位作者 刘建强 张永强 熊丛博 边淑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448,共14页
石岛海域潮流通道的动力条件强劲,潮流通道向岸一侧的黑泥湾敞开性高,波浪作用明显,水道、岬湾底质类型包含砾石、砂、粉砂、淤泥各种类型,因而泥沙运动具有特殊性。基于FVCOM的泥沙模块,采用拟合希尔兹曲线改良模型的泥沙起动条件,同... 石岛海域潮流通道的动力条件强劲,潮流通道向岸一侧的黑泥湾敞开性高,波浪作用明显,水道、岬湾底质类型包含砾石、砂、粉砂、淤泥各种类型,因而泥沙运动具有特殊性。基于FVCOM的泥沙模块,采用拟合希尔兹曲线改良模型的泥沙起动条件,同时采用多组分泥沙百分含量分布来反映不同地区的底质类型,研究黑泥湾海域夏季泥沙运动规律。模型参数采用2010年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率定,潮汐、潮流、波浪、悬沙模型采用2006年观测资料及遥感图验证,冲淤模型采用1980—2006年测深资料进行趋势比对。结果显示,黑泥湾整体呈弱侵蚀状态,潮流通道西侧出现N—S向带状侵蚀区,半月潮周期内最大冲刷深度3.5mm。潮流通道水动力条件强,但沉积物成分较粗,侵蚀较弱。镆铘岛东侧近岸海域冲淤变化复杂,冲刷或淤积趋势交替占据优势,半月潮周期内,潮差高于1.4m时潮流较强,冲刷为主导趋势,潮差下降后,非本地起动的泥沙逐渐在此淤积,淤积为主导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冲淤 波流共同作用 潮流通道 FVCOM 石岛海域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演化再认识 被引量:2
6
作者 夏非 张永战 刘德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6,共14页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成为揭示不同大河交互作用下的海岸、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层序模式的重要窗口。最近通过更多晚第四纪钻孔对比和浅层地震剖面集成研究发现:①由于混乱的测年结果和陆相硬黏土层对比不当,造成之前基于07SR01孔和Y1孔构建的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浅部沉积(标高-60 m以内)的年代框架有误,其主体应是晚更新世沉积且发育两个沉积旋回,末次冰盛期硬黏土层多被潮流侵蚀而缺失,表层全新世沉积厚度在水下沙脊处基本不足10 m,其余普遍不足5 m,甚至缺失;②仅在西洋西北段稳定分布的浅层地震单元U3指示了MIS 3古黄河三角洲的南缘,自晚更新世以来西洋所在的江苏中部海岸可能深受古黄河物源的影响,这尚需在西洋西北段的关键位置钻取新孔,并结合已有浅层地震剖面和东南段钻孔来进一步研究证实。提出下一步工作将基于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已有控制性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格架的三维可视化、提取地震单元和反射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已有及新增控制性钻孔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构建可靠年代框架、判识大河物源,并参考邻区钻孔资料,来探明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反演其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辐射沙脊群 潮流通道 沉积层序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潮流通道 WALKER ONE店铺
7
作者 王奕文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2年第8期80-83,共4页
WALKER ONE是香港奥吉斯公司自上市以来大力推广的集合店品牌,旗下有奥卡索、Artemis、OXOX、ACUPUNCTURE、COUBER.G等多个品牌。WALKER ONE品牌倡导轻松感受,自在和谐的都市休闲生活。而红色是奥吉斯精神的象征,活力、热情而富于动感... WALKER ONE是香港奥吉斯公司自上市以来大力推广的集合店品牌,旗下有奥卡索、Artemis、OXOX、ACUPUNCTURE、COUBER.G等多个品牌。WALKER ONE品牌倡导轻松感受,自在和谐的都市休闲生活。而红色是奥吉斯精神的象征,活力、热情而富于动感。除了红色为基本色外,业主希望将时尚流行元素融入此店面设计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通道 ARTEMIS 店铺 店面设计 流行元素 品牌 业主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8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下载PDF
舟山岛马岙岸段海岸演变与水下岸坡冲淤动态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伯根 张瑾 +2 位作者 周鸿权 杨辉 武小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73,共10页
利用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冲淤计算,结合实测水文泥沙、现场岸滩沉积地貌观察、新老海堤分布位置及以往浅地层探测和考古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岸滩地貌形态从大约距今7 000 a前的一个古基岩港湾经受细颗粒泥沙长期不断地充填、淤... 利用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冲淤计算,结合实测水文泥沙、现场岸滩沉积地貌观察、新老海堤分布位置及以往浅地层探测和考古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岸滩地貌形态从大约距今7 000 a前的一个古基岩港湾经受细颗粒泥沙长期不断地充填、淤积转化为近乎平直的岸段.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近370 a来海岸线以5.3 m/a的速度向海推移,潮滩以0.25 cm/a的速率沉积.近40余年来水下岸坡平均冲淤速率为-3.8~2.4 cm/a,横向冲淤调整有类似砂质海岸剖面塑造的特性,泥沙经受了在横向剖面“上部微淤、下部微冲”和纵向总体“东侧微冲、中西部微淤”的交替重复调整过程,目前朝着“上部微淤、下部微冲”的均衡剖面调整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通道 水下岸坡 岸滩 冲淤变化 剖面
下载PDF
中国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环境特征与变化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颖 季小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海岸海洋是陆地与海洋过渡的地带,位居亚洲与太平洋之交的中国海岸类型丰富,河海交互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使海岸海洋环境与作用过程独具特色。河流的贯通作用,使得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流域的作用,亦在海岸海洋地区表现出来,并对海... 海岸海洋是陆地与海洋过渡的地带,位居亚洲与太平洋之交的中国海岸类型丰富,河海交互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使海岸海洋环境与作用过程独具特色。河流的贯通作用,使得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流域的作用,亦在海岸海洋地区表现出来,并对海洋环境形成显著的影响。历史与现实实例表明,在海岸海洋的开发利用中需重视研究海陆交互过渡带环境特征,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负面效应。人们应调查研究区域海岸环境特点,探索其动力过程机制,阐明其发展变化趋势,依据自然规律,在阀值极限的范围内规划设计工程与开发利用,才可达到事半功倍与避免灾害的效果,确保海岸海洋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海洋 海陆过渡带 滩涂围垦 风暴潮 潮流通道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洲西太阳沙海域钻孔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殷勇 邹欣庆 +2 位作者 朱大奎 黄家祥 陈平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4-734,共11页
南黄海辐射沙洲枢纽区的西太阳沙海域钻孔岩芯很好地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中晚期潮成沙脊沉积序列和晚更新世末期滨岸潮滩沉积序列。潮成沙脊在垂向上由两个基本的沉积相构成:出现在-5m水深以上的沙脊-浅潮下相以发育小型沙波交错层理、... 南黄海辐射沙洲枢纽区的西太阳沙海域钻孔岩芯很好地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中晚期潮成沙脊沉积序列和晚更新世末期滨岸潮滩沉积序列。潮成沙脊在垂向上由两个基本的沉积相构成:出现在-5m水深以上的沙脊-浅潮下相以发育小型沙波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缺乏生物扰动为特点;发育在水深-5m以下的沙脊-深潮下相以出现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沙波交错层理组合为特点,具有丰富的生物扰动,并保存有风暴沉积。14C测年数据表明潮成沙脊是中全新世以后形成的,在辐射沙脊群形成之前,研究区经历了晚更新世的滨岸潮滩环境以及早全新世的海侵环境。烂沙洋靠西太阳沙一侧潮流通道目前已切入晚更新世滨岸潮滩相地层,潮道底部约8m厚的淤积层夹有强烈变形的滑塌堆积,可能与台风、风暴潮引起的骤然淤积有关,目前已被1992-2003年的海图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沙脊-潮流通道沉积体系 滨岸潮滩沉积体系 沙脊-浅潮下相 沙脊-深潮下相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道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12
作者 殷勇 张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潟湖相、泛滥平... 利用首次在江苏大丰港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获取的钻孔沉积物,通过沉积相分析和浅地层剖面解译,结合同位素测年,对西洋长周期演变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共识别出7种沉积相,即:潮道底部滞留相、潮间—潮下相、贝壳层、潟湖相、泛滥平原相、滨海湖沼相及滨海沙坝相。西洋潮流通道长周期演化显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滨海沙坝→滨海湖沼→泛滥平原→滨岸潟湖→潮流沙脊→潮道充填→潮道侵蚀一系列复杂的沉积环境演变。进入全新世,随着海侵的加剧,潮流作用逐渐增强并改造下伏沉积物形成潮流沙脊。晚全新世期间,中全新世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积体系面临调整,西洋潮流通道在此期间通过沙脊蚀低形成。公元1128—1855年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充填了西洋潮流通道。随着黄河北归、沙源被切断,潮道底部遭受强烈冲刷和侵蚀,遂成为强潮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晚更新世 沉积相 沉积环境 西洋潮流通道
下载PDF
基于DEM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冲淤演变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敏钦 徐亮 黎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8-176,共9页
利用1968年(实测时间为1963-1968年)和1979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200000海图以及2006年大丰港及其附近1:50000海图资料,用Mapinfo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水深点和等深线数据,在Surfer8.0中进行Kriging插值,分别建立水下数... 利用1968年(实测时间为1963-1968年)和1979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200000海图以及2006年大丰港及其附近1:50000海图资料,用Mapinfo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水深点和等深线数据,在Surfer8.0中进行Kriging插值,分别建立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定量计算1968年至1979年三丫子港至川腰港的冲淤变化,以及西洋潮流通道1968年、1979年和2006年之间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①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968年至1979年全区处于冲淤动态平衡,冲刷量为8.98×109m3,淤积量为11.38×109m3。全区平均淤高13cm/a,年均淤积速率为1cm,其中以沿岸和东北部淤积为主,沙脊群中心枢纽部位冲淤变化较为频繁,外海大部分区域较为稳定。②西洋潮流通道1968年至1979年以冲刷为主,全区平均冲刷1.05m,年均冲刷速率为8.0cm/a;1979年至2006年仍以冲刷为主,全区平均冲刷1.59m,但年均冲刷速率小于1968年至1979年,为5.9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 西洋潮流通道 冲淤变化 DEM
下载PDF
乐清湾大乌港水道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巩明 李伯根 周鸿权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12,共8页
大乌港水道位于乐清湾中湾西侧,是乐清湾内外湾水沙交换的主要潮流通道之一。根据1933-2005年间5个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采用GIS技术建立大乌港水道不同年份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模型叠合对大乌港水道近70年间进行数字化冲淤定量计... 大乌港水道位于乐清湾中湾西侧,是乐清湾内外湾水沙交换的主要潮流通道之一。根据1933-2005年间5个年份的水深地形资料,采用GIS技术建立大乌港水道不同年份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模型叠合对大乌港水道近70年间进行数字化冲淤定量计算,结合实测水文泥沙、地貌形态、人类开发活动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大乌港水道整体上处于缓慢淤积的趋势,其南北两端潮流分汇流缓流区的淤积幅度大于中间的潮流畅通区段,断面形态及深槽位置未发生大的改变;堵港、围涂等人类活动加速了大乌港水道的淤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清湾 潮流通道 冲淤变化
下载PDF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水文泥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国亭 许家帅 《水道港口》 2003年第3期141-146,共6页
根据现场水文测验资料,对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为优化工程方案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文泥沙特征 岛链 潮流通道 潮位 潮段平均流速 含沙量
下载PDF
梅山港水道的冲淤演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武小勇 李伯根 +1 位作者 杨辉 周鸿权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3期17-24,共8页
梅山港水道位于杭州湾以南、舟山群岛西侧的穿山半岛与梅山岛之间,是象山港口北岸沿岸小型潮流通道。根据历史资料,对梅山港水道岸线变迁、滩槽变化、纵剖面变化、横断面以及区域冲淤变化等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结合实测水文泥沙、地貌形... 梅山港水道位于杭州湾以南、舟山群岛西侧的穿山半岛与梅山岛之间,是象山港口北岸沿岸小型潮流通道。根据历史资料,对梅山港水道岸线变迁、滩槽变化、纵剖面变化、横断面以及区域冲淤变化等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结合实测水文泥沙、地貌形态、沉积、人类开发活动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梅山港水道平面形态轮廓深受沿岸历史围涂筑塘的影响;梅山港水道整体上处于缓慢淤积的趋势;水道平面形态和泥沙运移特征具有涨潮槽的特性;七姓涂围涂工程等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梅山港水道的淤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港 潮流通道 冲淤 演变
下载PDF
发挥“江海”优势 力争5年内江苏海洋经济跃居全国前列——大力发展江苏省海洋经济的建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颖 《江苏科技信息》 2006年第3期1-2,共2页
依江临海、江海交汇是江苏最显著的自然地貌特点,也是江苏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数万年来,长江、黄河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了江苏广阔的沿海平原,沿3万年前古长江在口港入海处发育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型辐射沙脊群。沿古河道发育的烂沙洋... 依江临海、江海交汇是江苏最显著的自然地貌特点,也是江苏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数万年来,长江、黄河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了江苏广阔的沿海平原,沿3万年前古长江在口港入海处发育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型辐射沙脊群。沿古河道发育的烂沙洋、黄沙洋潮流通道,水深16~25m,拥有强劲的潮流往返冲刷,却无河流泥沙下泄,加之通道两侧有天然沙脊掩护,构成了“深水浪静”的优越建港条件,是我国平原海岸上最优越的天然深水海港港址,也是长江口以北除渤海湾曹妃甸外惟一可建设20万t级海轮泊位的优良港址。利用烂沙洋潮流通道与沙脊组合建设洋口深水港将会加快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地区)海洋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 江苏省 辐射沙脊群 潮流通道 沿海平原 20万t级 长江三角洲 深水港 自然地貌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的沉积动力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倪文斐 汪亚平 +1 位作者 邹欣庆 高建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根据2011年7月3日-4日在苦水洋海域获取的全潮水文资料和底质样品,计算潮周期水、沙输运率,分析了其沉积动力特征。基于1979年历史海图资料与最新测量的水道地形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苦水洋水道的地形演变过程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苦水洋... 根据2011年7月3日-4日在苦水洋海域获取的全潮水文资料和底质样品,计算潮周期水、沙输运率,分析了其沉积动力特征。基于1979年历史海图资料与最新测量的水道地形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苦水洋水道的地形演变过程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苦水洋潮流作用较强,水道内沉积物主要以悬移质形式输运,在近岸段沿水道向岸净输沙,但在(121.606°E,33.029°N)以东以向海输运为主。近三十多年来,苦水洋西水道深槽与口门北水道逐渐贯通,水道整体趋于顺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潮流通道 沉积动力 水沙输运 地形演变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沉积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羽涵 殷勇 +1 位作者 夏非 邹欣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4-575,共12页
通过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铁板沙11DT06钻孔的沉积相序列、^14 C测年数据、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并与该海域北翼潮流通道11DT01孔、里磕脚11DT02孔对比,重建了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11DT06孔自... 通过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铁板沙11DT06钻孔的沉积相序列、^14 C测年数据、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并与该海域北翼潮流通道11DT01孔、里磕脚11DT02孔对比,重建了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11DT06孔自上而下揭示了4个沉积序列:S1(潮流沙脊层)、S2(潮滩层)、S3(陆相硬黏土层)和S4(高潮滩层).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经历了潮滩(ca.44~25ka BP)、洪泛平原(陆相硬黏土层,ca.25~12ka BP)、滨岸沼泽与潮滩(ca.12~7ka BP)和水下沙脊-潮流通道(ca.7ka BP至今)等一系列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潮流沙脊主要由细砂和粉砂质细砂组成,而MIS 3阶段与早全新世的潮滩沉积主要由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组成,分选性总体都较差,基本都为正偏态,表明沉积物粒度分布都存在细尾部分,这正是潮流沉积物的一大特点,与洪泛平原相的硬黏土层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了主控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同.苦水洋海域三个钻孔测试获得的11个AMS 14 C和2个OSL测年数据显示了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地区测年结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潮流通道 环境演变 14 C测年 光释光测年 南黄海
下载PDF
意大利威尼斯泻湖的自然特性和水体循环
20
作者 Solidoro C 李延兵 庄振业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4期32-35,42,共5页
关键词 意大利 威尼斯 泻湖 自然特性 水体 循环 潮流通道 水面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