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群系澳洲鲐资源量 被引量:10
1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唐敏 胡芬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97-102,共6页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并分析澳洲鲐群体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围网渔业利用澳洲鲐的主体为多数已产过卵的1足龄以上群体,利用结构合理;汛初(7月)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15×108尾和24×104t,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7.9×108尾和14.9×104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0.7×104 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该渔业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高开发状态,有捕捞过度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通过分析澳洲鲐渔业利用时期、利用结构和繁殖特征,认为即使某些年份产量超过MSY,澳洲鲐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体长结构VPA 资源评估 最大持续产量 东海群系
下载PDF
2006年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1期49-55,共7页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30′N海域;10月份相对于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转移50nmile,群体向北移动达150nmile左右;11月份以后,澳洲鲐群体向东北方向的对马海峡转移且可能至日本海越冬。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夏秋季澳洲鲐的个体逐月迅速增大,且增长量以7~8月份较大,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澳洲鲐的群体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的变化,认为东海群系澳洲鲐属于黑潮边缘种,其中心渔场的变动和黑潮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澳洲鲐 夏秋季 数量分布
下载PDF
夏秋季东海中部和南部海域澳洲鲐渔汛和渔场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8-184,共7页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 澳洲鲐 渔汛 渔场 东海中部和南部
下载PDF
海洋环境因子对澳洲鲐亲体补充量关系的影响——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6,共8页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30°~132°E)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产卵场2(34°~35°N,138°~141°E)海表面温度(SST2)、索饵场(35°~45°N,140°~160°E)海表面温度(SST3)、潮位差(tidal range,TR)、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亲体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SSB)6个影响因子任意组合与补充量构建多个模型,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资源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预测其补充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B对补充量具有最长期且稳定的解释能力,其次是SST3,PDO、TR、SST2、SST1也对补充量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SST3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最大的因子,可能是由于补充群体在索饵场内生活时间较长,索饵场温度对仔鱼或鱼卵的生长存活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基于BMA的组合预报综合考虑了各个模型的优势,优于单一模型,可用于澳洲鲐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太平洋群系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索饵场 产卵场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澳洲鲐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91-99,共9页
【目的】为系统掌握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澳洲鲐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结果】根据... 【目的】为系统掌握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澳洲鲐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结果】根据外部形态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澳洲鲐可分为3个地理群系,即太平洋群系、东海群系和南海群系。不同海域澳洲鲐都有明显的洄游路径,受海流影响显著,但南海群系洄游模式尚不清楚。澳洲鲐为连续产卵类型,不同群体的初次性成熟有差异,其繁殖策略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耳石微结构估算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最大年龄为6龄,各群系间的生长有差异;水温对产卵场影响较大,渔场分布受到黑潮等海流影响明显。资源量的评估及其管理策略分析仍没有有效开展,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澳洲鲐资源,需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资源的调查和生物学研究,选择适合澳洲鲐生活史特征的资源评估模型,为该种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澳洲鲐 生物学 种群结构 洄游 年龄与生长
下载PDF
澳洲鲐东海群系资源丰度预测研究
6
作者 沈恺华 隋缘 +1 位作者 陈新军 汪金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7期277-282,共6页
基于该群系产卵场的气候因子与海洋环境因子,利用灰色系统与相关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提供的1998-2016年的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 东海群系渔获量与资源量相关的数据研究,本文建立5种灰色系统模型以预测澳... 基于该群系产卵场的气候因子与海洋环境因子,利用灰色系统与相关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提供的1998-2016年的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 东海群系渔获量与资源量相关的数据研究,本文建立5种灰色系统模型以预测澳洲鲐丰富度。结果表明,6月份的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1月份的产卵场叶绿素浓度a(Chlorophyll a,Chl a)、10月的太平洋年代气候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相比于5月的厄尔尼诺指数(Oceanic Nino Index,ONI)与澳洲鲐资源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多种预报模型的比较结果可以发现:基于气候因子和环境因子中的6月份SST、11月份Chla,10月份PDO和5月份ONI的GM(1,5)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准确率达到70%以上,可用于澳洲鲐东海群系资源丰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东海群系 资源丰度 灰色预测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资源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利用1995—2014年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提供的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太平洋群系资源量与渔获量数据,结合索饵场和产卵场的海表面温度以及黑潮指标等,建立6种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资源量预测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不考虑任何环境因... 利用1995—2014年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提供的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太平洋群系资源量与渔获量数据,结合索饵场和产卵场的海表面温度以及黑潮指标等,建立6种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资源量预测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不考虑任何环境因子的GM(1,1)模型,分别基于索饵场(140°E~160°E,35°N~50°N)海表面温度SST1、产卵场1 (130°E~132°E,30°N~32°N)海表面温度SST2、产卵场2 (138°E~141°E,34°N~35°N)海表面温度SST3和黑潮潮位差TR的GM(1,2)模型,以及综合以上4个因子的GM(1,5)模型,6种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 72%,3. 73%,4. 41%,4. 78%,29. 56%,19. 38%。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索饵场、产卵场海表面温度因子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对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资源量预报精度较高,可应用于后续渔业生产中。对GM(1,5)模型的灰色参数值a、b分析可知,所有因子中SST2和SST3对模型的制约影响最高,即对资源量的影响最大。产卵场温度与资源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合最适温度,可推测在该适宜温度范围内资源量随着产卵场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见,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可能对澳洲鲐资源波动存在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模型 澳洲鲐 太平洋群系 产卵场海表面温度 黑潮潮位差
原文传递
东黄海鲐鱼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邵锋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纲 钱卫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9,共6页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均数差异系数表明,日本鲐的五岛西部和东海西部种群间比例性状差异显著有FL/BL,SPL1/BL,ED/BL,D2-4/BL,D2-5/BL,D3-5/BL,D4-7/BL,D6-7/BL等8个参数(P〈0.05),日本鲐与澳洲鲐间有FL/BL,SPL1/BL,D1—3/BL,D2—3/BL,D2-4/BL,D2-5/BL,D3-4/BL,D3-5/BL,D4-5/BL,134—6/BL,D4-7/BL,D5-6/BL,D5-7/BL,D6-7/BL等14个参数(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7.09%。建立了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以及澳洲鲐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0.0%~85.0%,判别准确率只为72.4%~82.3%,综合判别率为78.6%。研究认为,可通过比例性状差异来判别3个群体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澳洲鲐 形态差异 东黄海 多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阿拉伯海鲐鱼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8
9
作者 范秀梅 杨胜龙 +2 位作者 张胜茂 朱文斌 崔雪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7,共10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阿拉伯海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采用2016—2017年1、2、11和12月主渔汛期间我国公海围网渔船在阿拉伯海的鲐鱼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混合层厚度(Mixed-laye...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阿拉伯海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采用2016—2017年1、2、11和12月主渔汛期间我国公海围网渔船在阿拉伯海的鲐鱼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混合层厚度(Mixed-layer thickness, MLT)、海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环境数据,分别构建了以渔获量(Fish catch, FC)和作业次数(Fishing times, FT)为基础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FC-HSI和FT-HSI模型。在HIS>0.6的海域,2016和2017年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76.25%和80.03%。利用2018年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报准确度验证,得出在HIS>0.6的海域,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45.68%和50.15%,FT-HSI模型的预报结果优于FC-HSI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ST、MLT、SLA、CHL的FT-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阿拉伯海鲐鱼的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栖息地指数模型 渔情预报 阿拉伯海
下载PDF
东、黄海鲐鱼群体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邵锋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83-87,共5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别分析了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和澳洲鲐三群体的样本,共产生226个分子标记,其中143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百分率达到63.3%,每条引物产生的平均标记数为7.29。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和...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别分析了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和澳洲鲐三群体的样本,共产生226个分子标记,其中143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百分率达到63.3%,每条引物产生的平均标记数为7.29。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和澳洲鲐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49、0.877和0.936,而群体间遗传距离依次为: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0.2357)<东海西部日本鲐-澳洲鲐(0.3030)<五岛西部日本鲐-澳洲鲐(0.3528),五岛西部日本鲐与东海西部日本鲐个体在UPGMA系统树独立聚类为两个类群,初步支持东、黄海的日本鲐存在东海西部和五岛西部的两个种群的观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东海西部日本鲐、澳洲鲐、五岛西部日本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澳洲鲐 群体 RAPD 遗传多态性 东黄海
下载PDF
2014年全球鲐鱼类总渔获量325.1×10^4t,同比大增23.3%
11
作者 缪圣赐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3期241-242,共2页
鲐鱼的种类包括日本鲐、大西洋鲭、澳洲鲐(即胡麻鲐)、印度洋鲐鱼等,其中,主要的经济鱼种是日本鲐和大西洋鲭。日本鲐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也有一部分;大西洋鲭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据FAO统计,2014年世界鲐鱼类总渔获量为325.1... 鲐鱼的种类包括日本鲐、大西洋鲭、澳洲鲐(即胡麻鲐)、印度洋鲐鱼等,其中,主要的经济鱼种是日本鲐和大西洋鲭。日本鲐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也有一部分;大西洋鲭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据FAO统计,2014年世界鲐鱼类总渔获量为325.1×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渔获量 澳洲鲐 北太平洋 洄游分布 FAO 居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