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产业十年:澳门电影中的本土身份建构 被引量:4
1
作者 田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106,共6页
一直以来,澳门常现大银幕却少见本土自我表达,多为他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不乏各色奇观化想象。自2009年澳门特区政府正式确立发展文化产业至今已逾十年,本文关注在全产业链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下小城电影创作的最新发展,由过往四届澳... 一直以来,澳门常现大银幕却少见本土自我表达,多为他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不乏各色奇观化想象。自2009年澳门特区政府正式确立发展文化产业至今已逾十年,本文关注在全产业链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下小城电影创作的最新发展,由过往四届澳门国际影展推出的本土作品入手,立足安东尼·吉登斯的反身性身份认同研究,以文本分析切入,厘清新时期影片中的语言使用和场景选择,及其协助实现的主题表达,并据此细究本土影人关注的焦点,及文化产业政策措施的效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化产业 澳门电影 反身性 本土身份认同建构
原文传递
文化记忆、数据库建构与在地身份探寻——以澳门电影史料数据库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田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本文关注数字人文技术与文化记忆留存,通过回溯澳门电影史料数据库的各项初创准备,探讨数字电影史建构中的问题意识,以及如何在其指导下拟定标准,筛选以电影为依托的地区文化记忆建构尝试,在满足社会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跟进资料搜集与呈... 本文关注数字人文技术与文化记忆留存,通过回溯澳门电影史料数据库的各项初创准备,探讨数字电影史建构中的问题意识,以及如何在其指导下拟定标准,筛选以电影为依托的地区文化记忆建构尝试,在满足社会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跟进资料搜集与呈现。本研究以比较案例分析法切入,一方面梳理现有综合类及专项信息类电影数据库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总结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勾勒回归后澳门电影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相关规则规范,考虑取舍之道与本地电影资料平台发展的适应性方案,以逐步拓展到对本地影史的整体探讨,意在由电影创作入手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身份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化记忆 电影史数据库搭建 澳门电影 比较案例分析法
原文传递
回归近二十年澳门电影发展概况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1,共5页
本文试图以价值链研究的角度切入,以PEST分析方法探讨回归近二十年间澳门电影的发展。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不断深入,多方引导、政策扶植及资本介入之下,澳门电影价值链体系初步建成。其间各部分发展参差各异:制作方面政策... 本文试图以价值链研究的角度切入,以PEST分析方法探讨回归近二十年间澳门电影的发展。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不断深入,多方引导、政策扶植及资本介入之下,澳门电影价值链体系初步建成。其间各部分发展参差各异:制作方面政策鼓励、引导不断强化,素材及资金来源多样化,人才培养起步,衍生品市场待开发;宣传发行方面,本地公司初步开始运作;放映方面,影院整体规模不断壮大,实现商业影院与艺术影院的分化,此外以电影节及在线视频网站作为补充。澳门电影产业整体发展不断完善,但相对澳门经济支柱产业来讲,仍居于辅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电影 价值链研究 PEST分析
原文传递
澳门电影“后九九”现象与“城市际性”建构
4
作者 董开栋 彭静宜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共6页
回归后,澳门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同时也彰显出愈发明显的短板。这种短板,不仅仅体现在影片的技术美学层面,也存在于影片的文化意识形态中。本文聚焦澳门电影的"后九九"现象,并在"城市际性"的讨论,以及对台... 回归后,澳门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同时也彰显出愈发明显的短板。这种短板,不仅仅体现在影片的技术美学层面,也存在于影片的文化意识形态中。本文聚焦澳门电影的"后九九"现象,并在"城市际性"的讨论,以及对台湾电影"在地性"的借鉴性研究中,探索澳门电影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电影 “后九九” 城市际性 在地性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对澳门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正 《视听》 2022年第9期28-30,共3页
受众通过媒体报道形成对未知城市的第一印象,因此媒体对于城市形象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二五计划”及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扶持,以澳门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影视产业发展与澳门城市形象塑造成为重要议题... 受众通过媒体报道形成对未知城市的第一印象,因此媒体对于城市形象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二五计划”及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扶持,以澳门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影视产业发展与澳门城市形象塑造成为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城市形象理论,利用ROSTCM6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媒体报道存在渠道狭窄、经济文化议题单一等问题。对此,应拓宽澳门城市形象宣传渠道,增加经济议题报道,加强社区联结,营造澳门多元文化景观,从而更好地塑造和传播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国际电影 媒体报道 澳门 城市形象 文本分析
下载PDF
博弈与重构: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电影产业分析
6
作者 王霞霞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0年第3期120-122,共3页
澳门电影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从电影投资、制作发行到消费者终端都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澳门地理区位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导致电影产业内容创作、生产成本、发行营销、受众消费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文章通... 澳门电影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从电影投资、制作发行到消费者终端都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澳门地理区位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导致电影产业内容创作、生产成本、发行营销、受众消费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文章通过对澳门电影产业市场化运营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依据产业链结构构建澳门电影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电影 回归二十周年 电影产业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后澳门地区电影放映(1949—1959)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6,共8页
长期以来,尽管澳门地区的放映业没有被广泛关注,但其实该区放映业历史悠久丰富,是把握华语影史脉搏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指征。本文首先针对非常模糊而空白的澳门地区早期放映史进行谱系化梳理,同时结合遗存的当地电影宣传品和影院史料,分... 长期以来,尽管澳门地区的放映业没有被广泛关注,但其实该区放映业历史悠久丰富,是把握华语影史脉搏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指征。本文首先针对非常模糊而空白的澳门地区早期放映史进行谱系化梳理,同时结合遗存的当地电影宣传品和影院史料,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澳门地区呈现怎样的放映大格局和特定戏院的文化场域。大量引进的新中国影片,构建了特定场域中更加系统、正式和深入的国族意识与三重想象话语:战争、母国主体意识和政治现代性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澳门地区电影 场域 国族 放映
原文传递
家长里短 见微知著--澳门地区本土女导演创作聚焦(2009-2021)
8
作者 田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176,共6页
电影源自生活,而电影研究藉由特定时空中的作品反观社会发展。本研究关注回归后澳门地区女导演族群及其作品,试图以多模态话语分析拆解动态影像建构,解读意义生成,结合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探讨系列影片中展现的澳门地区在地身份认... 电影源自生活,而电影研究藉由特定时空中的作品反观社会发展。本研究关注回归后澳门地区女导演族群及其作品,试图以多模态话语分析拆解动态影像建构,解读意义生成,结合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探讨系列影片中展现的澳门地区在地身份认同及女性角色发展的特色。本文尝试证明本地华人以自身传统文化承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在吸收外来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迁,衍生出杂糅特质。尤为突出的是,女性被呈现为变革推动者,她们以温和不激烈的抗争与努力在原本的男权社会框架里拓展生存空间,追求个人发展,同时也顾及家人朋友的利益,以关爱融合多种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地区女导演 澳门地区电影 文化身份建构 多模态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一体多元:新中国70年海峡两岸暨港澳电影的融合与发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卫防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27,共8页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海峡两岸暨香港和澳门电影的融合相对孱弱,"一体"性却凸显。从改革开放至21世纪,四地电影的互动性剧增,但"一体"渐弱,以本土化为主的多元性随着互动的强化而增强。21世纪以来,海峡两岸暨港...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海峡两岸暨香港和澳门电影的融合相对孱弱,"一体"性却凸显。从改革开放至21世纪,四地电影的互动性剧增,但"一体"渐弱,以本土化为主的多元性随着互动的强化而增强。21世纪以来,海峡两岸暨港澳电影的互动性再次强化,华语电影一体多元的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四地电影中华语大片互融互汇,形成了新的"一体性";同时四地本土电影又进行着分众化的发展,体现出更强的多元性。当下的这种一体多元格局,更有利于华语电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海峡两岸暨香港和澳门电影 多元一体 互动 分众化
原文传递
红色·光影·家国:澳门永乐戏院早期经营与社会影响初探(1952—1966)
10
作者 许竹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3,共12页
创建于1952年的澳门永乐戏院,是澳门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院。20世纪50、60年代,永乐戏院放映了大量新中国国产电影、香港左翼电影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电影,被称为“红色电影院”。从1952年戏院创建,到1966年新中国国产电影陷入萧条... 创建于1952年的澳门永乐戏院,是澳门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院。20世纪50、60年代,永乐戏院放映了大量新中国国产电影、香港左翼电影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电影,被称为“红色电影院”。从1952年戏院创建,到1966年新中国国产电影陷入萧条,同期中苏关系破裂,国产电影及苏联东欧电影供应锐减时止,这一时期,永乐戏院借助传播的力量,深刻影响了澳门社会的文化变迁,更触动了无数澳门民众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电影 永乐戏院 经营 社会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