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眼;Ⅲ组≥-9.00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早期应用降眼压药对角膜前表面曲率及前房深度的影响,评价其对LANK术后角膜膨隆及屈光回退的抑制作用。方法按术前角膜厚度低于520μm、术中角膜基质...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早期应用降眼压药对角膜前表面曲率及前房深度的影响,评价其对LANK术后角膜膨隆及屈光回退的抑制作用。方法按术前角膜厚度低于520μm、术中角膜基质床介于250—270μm的标准分为两组:第1组(用药组)15眼,术后第2天在常规用药的同时加用噻吗心安眼水;第2组(非用药组)15眼,在患者出现屈光回退时(术后1个月内)加用噻吗心安眼水。应用Orbscan-Ⅱ系统测量术后第1天、第15天及屈光回退时的前表面曲率和前房深度(晶状体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间)。结果第2组用药后的前表面曲率较用药前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0.022);用药后前房深度较用药前略有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0.27)。第1组术后1个月内出现回退1眼(占0.67%),第2组,术后1个月内出现回退6眼(占40%),第1组术后第1天与第15天前表面曲率差值平均为(0.291±0.042)D,第2组为(0.870±0.061)D,两组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7.496,P=0.023)。第1组术后第1天与第15天前房深度差值平均为(0.014±0.004)μm,第2组为(0.042±0.002)μ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5.171,P=0.042)。结论LASIK术后早期应用降眼压药物可以抑制眼压的升高,降低角膜膨隆及术后早期屈光回退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施图伦滴眼液。定期观察两组视疲劳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疲劳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第1周两组的评分分别为5.62±2.18和6.0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周和第3周,治疗组的视疲劳评分分别为4.72±1.65和3.24±1.13,对照组分别为5.66±2.54和3.8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图伦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目的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3例(66眼)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30例(59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标准切削方式的LASIK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标准组和Q值组术后第6个月结果:"!安全性:两组均无一眼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一行的各仅为2眼。"#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4±0.06和5.05±0.07,5.0以上分别为89.8%和90.9%,5.1以上为49.2%和50.0%。"$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44)D和(-0.07±0.44)D,在目标值±0.50D以内分别为83.1%和80.3%,±0.25D以内均为57.6%。"%稳定性:术后第1、第3和第6个月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02966D和0.096591D,-0.09746D和0.003788D,-0.11441D和-0.07197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种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Q值分别为0.42±0.21和0.107±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生理性的非球面性。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眼;Ⅲ组≥-9.00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
文摘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早期应用降眼压药对角膜前表面曲率及前房深度的影响,评价其对LANK术后角膜膨隆及屈光回退的抑制作用。方法按术前角膜厚度低于520μm、术中角膜基质床介于250—270μm的标准分为两组:第1组(用药组)15眼,术后第2天在常规用药的同时加用噻吗心安眼水;第2组(非用药组)15眼,在患者出现屈光回退时(术后1个月内)加用噻吗心安眼水。应用Orbscan-Ⅱ系统测量术后第1天、第15天及屈光回退时的前表面曲率和前房深度(晶状体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间)。结果第2组用药后的前表面曲率较用药前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0.022);用药后前房深度较用药前略有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0.27)。第1组术后1个月内出现回退1眼(占0.67%),第2组,术后1个月内出现回退6眼(占40%),第1组术后第1天与第15天前表面曲率差值平均为(0.291±0.042)D,第2组为(0.870±0.061)D,两组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7.496,P=0.023)。第1组术后第1天与第15天前房深度差值平均为(0.014±0.004)μm,第2组为(0.042±0.002)μ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5.171,P=0.042)。结论LASIK术后早期应用降眼压药物可以抑制眼压的升高,降低角膜膨隆及术后早期屈光回退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
文摘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施图伦滴眼液。定期观察两组视疲劳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疲劳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第1周两组的评分分别为5.62±2.18和6.0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周和第3周,治疗组的视疲劳评分分别为4.72±1.65和3.24±1.13,对照组分别为5.66±2.54和3.8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图伦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
文摘目的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3例(66眼)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30例(59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标准切削方式的LASIK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标准组和Q值组术后第6个月结果:"!安全性:两组均无一眼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一行的各仅为2眼。"#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4±0.06和5.05±0.07,5.0以上分别为89.8%和90.9%,5.1以上为49.2%和50.0%。"$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44)D和(-0.07±0.44)D,在目标值±0.50D以内分别为83.1%和80.3%,±0.25D以内均为57.6%。"%稳定性:术后第1、第3和第6个月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02966D和0.096591D,-0.09746D和0.003788D,-0.11441D和-0.07197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种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Q值分别为0.42±0.21和0.107±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生理性的非球面性。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