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77 nm激光多点与单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茉莉 田蓓 魏文斌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比较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重度NPDR的29例患者46只眼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 目的 比较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重度NPDR的29例患者46只眼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分别为12例22只眼和17例24只眼.多点扫描组采用多点扫描模式,一次完成RPR.单点模式组采用单点模式,分3~4次完成RPR.治疗前1d及治疗后1d,1、2、6、12个月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以此评判其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后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情况.对比观察两种激光扫描模式PRP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并计算激光能量密度.结果 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79.2%;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4,P>0.05).治疗后1d,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 a、b波振幅均较治疗前1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6、12个月,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 a、b波振幅提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平均激光能量分别为(537.50±64.69)、(339.09±132.09) mW,平均光斑数分别为(1934.32±426.38)、(2061.42±375.49)点,平均能量密度分别为(0.35±0.12)、(1.95±0.86) mW·ms/μm^2.两组激光能量及能量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斑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重度NPDR的效果相当;但多点扫描模式能量密度低,激光损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凝固术/方法 激光凝固术/利用
原文传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杜蓓 张红 +2 位作者 汪建涛 徐延山 李筱荣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6-420,共5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 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 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1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 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回升,至治疗后14 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 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 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激光光凝后7 d呈显著负相关(r=-0.755, -0.594;P〈0.05)。结论 DR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黄斑区组织形态的改变关系密切;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对黄斑功能及黄斑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描记/利用 体层摄影 光学相干/利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凝固术/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