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绿体内多光子荧光谱及激子湮灭
1
作者 姜原 曾传相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41-45,共5页
实验表明,用波长为1.06μm的红外激光辐射植物叶片或叶色素提取液,在可见光区(480—520nm波段)有荧光发射.荧光发射光子能量比激发光子能量大.经分析判断,多光子荧光谱出自类胡萝卜素,这种现象为激发态离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再吸收效应。
关键词 多光子荧光谱 激子湮灭 叶绿体
下载PDF
分子聚集体中激子-激子湮灭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茅江奇 范旭阳 +1 位作者 路彦珍 王鹿霞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0-326,共7页
分子的激发能量转移和电荷转移是提高光伏电池和发光二极管效率的关键问题,其中分子聚集体中的激子-激子湮灭过程是影响分子激发能量转移的重要方面,细致研究激子-激子湮灭的动力学过程并与相关的瞬间吸收谱信号对比对相关的理论和实验... 分子的激发能量转移和电荷转移是提高光伏电池和发光二极管效率的关键问题,其中分子聚集体中的激子-激子湮灭过程是影响分子激发能量转移的重要方面,细致研究激子-激子湮灭的动力学过程并与相关的瞬间吸收谱信号对比对相关的理论和实验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子间弱耦合近似下,用经典的率方程,应用方酸分子的基本参数对激子-激子湮灭过程做了微观描述,通过改变相关参数,研究了外场激发强度、聚集体的偶极矩位形、分子内的衰变率等因素对激子-激子湮灭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激子在第一激发态和高阶激发态的驰豫时间、电荷转移相干时间、激子融合和湮灭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适用于高阶激发态能级能量约为第一激发态能级能量的2倍的分子组成的分子聚集体.研究发现,J型聚集体由于相干能量转移时间较短,比H型聚集体有更高的湮灭率.激发场强越强,激子-激子湮灭的效率越高.分子高阶激发态的衰变率是激子-激子湮灭过程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子-激子湮灭 率方程 自旋单态湮灭 飞秒激光激发
下载PDF
弱耦合近似下激子-激子湮灭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范旭阳 陈瀚超 王鹿霞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92-301,共10页
分子聚集体中激子-激子湮灭动力学过程与其发光特性和能量转移过程密切相关,研究激子动力学过程对模拟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以及研究其光载流子的输运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密度矩阵理论框架下引入弱耦合近似得到率方程,用率方程研究了分... 分子聚集体中激子-激子湮灭动力学过程与其发光特性和能量转移过程密切相关,研究激子动力学过程对模拟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以及研究其光载流子的输运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密度矩阵理论框架下引入弱耦合近似得到率方程,用率方程研究了分子间距离、激子态密度和激发态偶极矩与激子-激子湮灭动力学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第一激发态衰变过程受激子融合过程的影响,导致其衰变有明显的S型特征.高阶激发态的偶极矩是激子融合过程的关键因素,且偶极矩越大,激子融合过程越容易发生.在不同激子密度下第一激发态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与在低功率下激发聚对苯乙炔(OPPV7)类单体和不同功率下激发聚对苯乙炔(OPPV7)类聚集体的激子动力学过程的实验结果一致.考虑光激发作用下的量子波包作为初始态,模拟了不同激子能级下的激子动力学演变过程发现激子态在几百飞秒内能够保持很好的局域性,说明激子态是相干叠加态,其局域特点与所在的激发能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子-激子湮灭 量子波包 分子聚集体 能量转移
下载PDF
Alq3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激子湮灭过程及其磁场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勇 张巧明 +1 位作者 刘亚莉 熊祖洪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89-1095,共7页
在基于Alq3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器件的电致发光包括瞬时荧光与延迟荧光两部分.二者都可以受外加磁场影响,但对磁场的依赖关系不同.由此推导出了在不同磁场强度时瞬时光强度与延迟光强度和总发光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基于对延迟光强度磁... 在基于Alq3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器件的电致发光包括瞬时荧光与延迟荧光两部分.二者都可以受外加磁场影响,但对磁场的依赖关系不同.由此推导出了在不同磁场强度时瞬时光强度与延迟光强度和总发光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基于对延迟光强度磁场效应的合理估计,分别计算了器件在不同温度、不同电流下的瞬时光与延迟光强度,以及二者随外加磁场的变化.利用Merrifield关于激子湮灭的唯象理论,深入分析了在完全有序和完全无序两种体系中的三重态激子湮灭过程及其磁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激子湮灭 延迟荧光 磁场效应
原文传递
反向系间窜越和三重态激子湮灭共存体系的有机发光磁效应
5
作者 邹越 贾伟尧 +6 位作者 陈秋松 袁德 陈历相 向杰 陈颖冰 张巧明 熊祖洪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利用具有反向系间窜越(RISC)特性的荧光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制备了掺杂型有机发光器件,并在20~300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器件的磁致发光曲线(即m... 利用具有反向系间窜越(RISC)特性的荧光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制备了掺杂型有机发光器件,并在20~300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器件的磁致发光曲线(即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实验发现,这些MEL曲线表现出奇特的线型:先在低场部分(〈10 m T)小幅度地快速下降,再随着磁场的增加大幅度地缓慢下降,最终低场和高场都表现为负的MEL,这与具有系间窜越的激子型器件的MEL明显不同.另外,MEL曲线在低场和高场的下降幅度都受注入电流和工作温度的调控.通过分析三重态激子参与的自旋相关过程,认为这些负的MEL是由RISC与三重态激子湮灭(TTA)过程共同引起的,并且三重态激子的寿命是影响RISC过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磁效应 反向系间窜越 三重态激子湮灭
原文传递
基于高激子利用率的第三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桂才 任铁钢 《化学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150-156,共7页
荧光OLED材料由于受到激子统计规律的限制,其能量利用效率小于25%.为了开发高效而价廉的OLED材料,突破激子统计规律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突破激子统计限制的共轭聚合物材料、三线态反系间窜越(RISC)的延... 荧光OLED材料由于受到激子统计规律的限制,其能量利用效率小于25%.为了开发高效而价廉的OLED材料,突破激子统计规律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突破激子统计限制的共轭聚合物材料、三线态反系间窜越(RISC)的延迟荧光材料以及"热激子"(hot exciton)与杂化局域-电荷转移(HLCT)激发态材料.对近年来在基于高激子利用率的第三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同时对其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子统计 延迟荧光 杂化局域-电荷转移 T-T态激子湮灭 激子
下载PDF
三重态激子在不同荧光染料掺杂体系中的湮灭过程 被引量:9
7
作者 阚敏 陈平 +3 位作者 曹绍谦 刘文利 宋群梁 熊祖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358-1364,共7页
室温下,在红色荧光染料掺杂的有机发光器件ITO/N,N’-bis(naphthalen-1-y)-N,N’-bis(phenyl)benzidine(NPB)/tris(8-hydroxyquinolato)aluminum(Alq3):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p—dimethylaminostyryl-4H—... 室温下,在红色荧光染料掺杂的有机发光器件ITO/N,N’-bis(naphthalen-1-y)-N,N’-bis(phenyl)benzidine(NPB)/tris(8-hydroxyquinolato)aluminum(Alq3):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p—dimethylaminostyryl-4H—pyran(DCM)/Alq3/LiF/Al中,观察到发光随外磁场的变化(即磁致发光)表现为刚开始的快速增加,在~50mT处达到最大后,随着磁场的进一步增加,又呈现出减弱的特点(即高场效应);而且,器件的掺杂浓度越高、所加偏压越大,该高场减弱就越明显.但在另一类绿色荧光染料5,12-dihydro,5,12-dimethylquino[2,3-b]acridine-7,14-dione(DMQA)的掺杂器件中,磁致发光的高场部分则是在~50mT后增加变缓并逐渐趋于饱和.分析结果表明,F6rster能量转移过程占主导发射的DMQA掺杂器件,不利于染料分子上三重态激子的形成,从而,通过三重态激子对(tripletpairs)湮灭产生单重态激子(triplet-tripletannihilation,TTA)的过程不易发生;但在载流子陷阱效应参与发射的DCM掺杂器件中,室温下在染料分子上就可以形成寿命较长的三重态激子,增加了发生TTA过程的几率.因此,基于掺杂器件中两种不同的发射机制,外加磁场对有机发光中三重态激子对(T…T)的演化表现出了不同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掺杂 高场效应 Fǒrster能量转移载流子陷阱三重态激子湮灭
原文传递
红荧烯掺杂体系中激子反应的竞争行为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冬玉 向杰 +4 位作者 陈颖冰 臧克宽 邓军权 胡叶倩 熊祖洪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为研究红荧烯(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掺杂体系中激子的反应过程,向主体材料Rubrene中掺入了1%的客体材料DBP(Tetraphenyldibenzoperiflanthene),制备了掺杂型Rubrene的有机发光器件.实验发现,其电致发光磁效应(Magn... 为研究红荧烯(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掺杂体系中激子的反应过程,向主体材料Rubrene中掺入了1%的客体材料DBP(Tetraphenyldibenzoperiflanthene),制备了掺杂型Rubrene的有机发光器件.实验发现,其电致发光磁效应(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在室温下呈现出复杂的新特征线型:在外加磁场处于0–27mT范围内MEL随磁场的增加先小幅度上升,在27–200mT随磁场的增加迅速下降,最后200–500mT范围内再次上升.通过分析可知器件内存在3种激子反应过程:单重态-三重态激子淬灭(Singlet-Triplet Annihilation,STA)、三重态激子湮灭(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TTA)和单重态激子分裂(Singlet Fission,STT).可通过改变注入电流的大小调节三者的竞争:大注入电流时,器件主要是STA反应和TTA反应;注入电流逐渐减小的过程中,激子反应从以TTA为主逐渐过渡到以STT为主.同时也可通过改变掺杂层的厚度和掺杂层在器件结构中的位置,对这几种反应之间的竞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掺杂层厚度越薄,STT越强,而STA和TTA越弱;掺杂位置越靠近阴极,STA和TTA越强,而STT越弱.这些实验发现不仅可加深对有机发光二级管中激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进一步优化器件发光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磁效应 单重态-三重态激子淬灭 三重态激子湮灭 单重态激子分裂
原文传递
掺杂浓度和温度对有机延迟荧光磁效应的影响
9
作者 邹越 贾伟尧 +5 位作者 陈秋松 袁德 陈历相 向杰 陈颖冰 熊祖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679-1686,共8页
在基于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态的发光器件中,CT态的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对器件发光有重要影响.将分子内CT态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以不同浓度掺杂... 在基于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态的发光器件中,CT态的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对器件发光有重要影响.将分子内CT态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以不同浓度掺杂于磷光主体材料1,3-bis(9-carbazolyl)benzene(m CP)中,通过测量器件电致发光的磁场效应(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来研究器件中CT态及其相互作用.在±500 m T的磁场范围内,MEL曲线展示出奇特的变化:当掺杂浓度从高浓度(20%)降至低浓度(5%)时,低场部分从正转变为负;而高场部分没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均表现为缓慢下降.另外,在不同温度下MEL高低场部分的幅度都有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器件中存在CT态的系间窜越、反向系间窜越过程,以及CT态间的湮灭过程,且这些过程受到掺杂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导致延迟发光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系间窜越 三重态激子湮灭 掺杂浓度 温度 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磁效应
原文传递
利用有机发光磁效应研究深蓝色激基复合物的发光机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叶倩 刘冬玉 +4 位作者 臧克宽 邓军权 陈颖冰 向杰 熊祖洪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2013年Jankus等人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报道了NPB与TPBi共混的深蓝色激基复合物的发光机理,根据瞬态光谱的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器件中室温下较高的量子效率是由三重态激子的湮灭(TTA)导致的,而不是由热辅助引起的三重态激子T_1向单重态... 2013年Jankus等人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报道了NPB与TPBi共混的深蓝色激基复合物的发光机理,根据瞬态光谱的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器件中室温下较高的量子效率是由三重态激子的湮灭(TTA)导致的,而不是由热辅助引起的三重态激子T_1向单重态激子S_1的转变结果(即反向系间窜越,RISC).最近的研究表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的磁效应(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可作为研究其发光机理的有效手段,对TTA和RISC都有灵敏的指纹响应.本文制备了结构相同的OLEDs,测量了器件的MEL曲线,发现室温下该器件内部既没有发生TTA,也没有发生RISC过程,仅在低温20K且在大电流工作下才能出现TTA过程,采用更低功函数的阴极、对器件阳极进行臭氧O_3处理、甚至呈量级增大器件的注入电流,以有利于TTA过程的实现,但仍未观察到TTA,器件的磁电导实验结果及其理论模拟表明,该体系内部可能发生了三重态激子与空穴极化子的相互作用T_1(↑↑)+P^+(↓)→S_1(↑↓)+P^+(↑),即TPI(triplet-polaron interaction)过程,本研究对理解NPB与TPBi共混器件的发光机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蓝色激基复合物 有机磁效应 三重态-三重态激子湮灭
原文传递
红荧烯发光器件中电流与温度调控的微观演化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汤仙童 邓军权 +3 位作者 胡叶倩 潘睿亨 邓金秋 熊祖洪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46-954,共9页
有机发光磁效应对有机半导体中激发态的微观过程有指纹式响应,本文采用这一灵敏方法探究了红荧烯(Rubrene)发光器件中微观机制随电流与温度的演化.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注入较小电流(5~100μA)时,Rubrene中主要发生单重态激子的分裂(sin... 有机发光磁效应对有机半导体中激发态的微观过程有指纹式响应,本文采用这一灵敏方法探究了红荧烯(Rubrene)发光器件中微观机制随电流与温度的演化.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注入较小电流(5~100μA)时,Rubrene中主要发生单重态激子的分裂(singlet fission,SF),且该过程几乎不受电流变化的影响;注入中等电流(100~1000μA)时,除发生SF外,由直接注入的三重态激子还可以发生聚合反应(triplet fusion,TF);注入大电流(1000~4500μA)时,除了SF和TF,还出现了系间窜越过程(inter-system crossing,ISC).从室温到20 K的降温过程中,SF变弱,TF增强,ISC过程也越来越强.本器件中ISC随电流与温度的演化规律均与常规发光器件中的规律相反.我们采用相关微观过程的率常数以及不同电流和温度下激发态的寿命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较好解释,这对深入理解Rubrene在有机发光中的微观机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效应 单重态激子分裂 三重态激子湮灭 系间窜越
原文传递
红荧烯共混器件中光致发光及光电流的磁效应研究
12
作者 王影 汤仙童 +4 位作者 马彩虹 叶晟楠 赵茜 朱洪强 熊祖洪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56-1766,共11页
为了研究红荧烯共混体系中激子的反应过程,本文制备了一系列rubrene与3TPYMB共混的有机光电器件,并测量了不同比例的共混器件在不同温度和外加偏压条件下的光致发光和光电流的磁效应.实验发现,外加零偏压时,共混器件中光致发光磁效应(ma... 为了研究红荧烯共混体系中激子的反应过程,本文制备了一系列rubrene与3TPYMB共混的有机光电器件,并测量了不同比例的共混器件在不同温度和外加偏压条件下的光致发光和光电流的磁效应.实验发现,外加零偏压时,共混器件中光致发光磁效应(magneto-photoluminescence,MPL)在不同温度下均为类"W"线型,光电流的磁效应(magneto-photocurrent,MPC)则出现了没有报道过的类"M"线型,且MPC高场效应与低场效应随温度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外加偏压调控光电流为正的情况下,共混器件中的MPC幅值出现了正负转变.分析结果表明,器件中类"W"型曲线是受磁场调控的单重态激子分裂(singletfission,STT)过程引起的,而类"M"型MPC的低场上升部分是3TPYMB分子中极化子对间的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过程的作用,高场下降部分则是由三重态激子–电荷湮灭(triplet-charge annihilation,TQA)过程所引起,MPC幅值的正负转变与外加偏压强度有关.本工作不仅有利于深入认识光电器件中光致发光与光电流的微观机制,而且为进一步优化红荧烯器件的光电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荧烯 光致发光磁效应 光电流磁效应 单重态激子裂变 三重态激子–电荷湮灭
原文传递
Magnetic field annihilation and reconnection driven by femtosecond lasers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13
作者 YouYuan Wang FeiYu Li +5 位作者 Min Chen SuMing Weng QuanMing Lu QuanLi Dong ZhengMing Sheng Jie Zha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68-75,共8页
The process of fast magnetic reconnection driven by intense ultra-short laser pulses in underdense plasma is investigated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In the wakefield of such laser pulses, quasi-static magnetic f... The process of fast magnetic reconnection driven by intense ultra-short laser pulses in underdense plasma is investigated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In the wakefield of such laser pulses, quasi-static magnetic fields at a few mega-Gauss are generated due to nonvanishing cross product ▽(n/) × p. Excited in an inhomogeneous plasma of decreasing density, the quasi-static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is shown to drift quickly both in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s. When two parallel-propagating laser pulses with close focal spot separation are used, such field drifts can develop into magnetic reconnection(annihilation) in their overlapping region, resulting in the conversion of magnetic energy to kinetic energy of particles. The reconnection rate is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value obtained in the Hall magnetic reconnection model. Our work proposes a potential way to study magnetic reconnection-related physics with short-pulse lasers of terawatt peak power on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reconnection laser wakefield magnetic field gener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