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缘激波脱体的大迎角翼面颤振工程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炳渊 宋伟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0-103,共4页
本文利用二阶线化理论对当地流活塞理论作了修正 ,利用激波脱体的临界折角确定翼型上声速线位置 ,并用插值法估计脱体激波到声速线之间局部亚音速区的当地气流参数 ,声速线后的当地气流参数仍由膨胀波公式计算 ,从而形成了适合于激波脱... 本文利用二阶线化理论对当地流活塞理论作了修正 ,利用激波脱体的临界折角确定翼型上声速线位置 ,并用插值法估计脱体激波到声速线之间局部亚音速区的当地气流参数 ,声速线后的当地气流参数仍由膨胀波公式计算 ,从而形成了适合于激波脱体流态的小展弦比大迎角翼面颤振工程估算的一整套方法。如考虑翼前缘圆角的存在 ,全部Mn >1的小展弦翼面都可用本文方法统一进行颤振分析。经Ma =1.1~ 2 .5的带迎角舵模型风洞颤振试验验证 ,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 ,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激波脱体 大迎角翼面颤 工程计算方法 颤振分析 非定常气动力 当地流活塞理论 迎角舵模型 风洞颤振试验
下载PDF
CO_2中激波脱体距离的弹道靶实验测量和数值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廖东骏 柳森 +3 位作者 黄洁 简和祥 谢爱民 王宗浩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74,93,共7页
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超高速弹道靶进行了CO_2条件下圆球和火星着陆巡视器模型的激波脱体距离测量实验,为数值模拟提供验证依据。实验模型为10mm圆球和头部半径12.5mm的着陆巡视器模型。圆球模型的飞行速度为2.122~4... 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超高速弹道靶进行了CO_2条件下圆球和火星着陆巡视器模型的激波脱体距离测量实验,为数值模拟提供验证依据。实验模型为10mm圆球和头部半径12.5mm的着陆巡视器模型。圆球模型的飞行速度为2.122~4.220km/s,靶室压力为2.42~12.30kPa;着陆巡视器模型的飞行速度为2.802km/s,对应靶室压力为1.836kPa。实验数据与采用双温度非平衡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结论:采用双温度非平衡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再现模型头部激波脱体距离;根据计算结果推测绕模型流动主要为非平衡流动;需补充更高模型飞行速度(>5km/s)的实验数据,验证CO_2中更高流速状态下双温度非平衡模型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并进一步研究多温度模型和不同化学反应动力模型对CO_2下非平衡流数值计算准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 激波脱体距离 弹道靶实验 双温度模型 CO2
下载PDF
高超声速球头激波脱体距离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廖东骏 柳森 +1 位作者 简和祥 黄洁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7,共8页
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2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高超声速球头激波脱体距离研究的概况。理论研究方面,理论和工程算法能够用于激波形状和脱体距离的快速计算,数值计算则主要关注了高温非平衡流动下气体模型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由于计算方... 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2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高超声速球头激波脱体距离研究的概况。理论研究方面,理论和工程算法能够用于激波形状和脱体距离的快速计算,数值计算则主要关注了高温非平衡流动下气体模型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由于计算方法都是针对特定理论或特定实验条件下推导并归纳总结得到的,在公式的适用范围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实验研究方面,利用高焓设备进行非平衡流下的实验是目前的重点之一。由于实验、测量设备和实验条件各自的特点,实验数据的推广应用仍然是值得研究的,另外针对非空气环境(如CO2)的球头激波脱体研究数据相对匮乏。通过调研,认为可对下列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以高超声速球头激波脱体距离为对象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时理论和工程计算的改进方法,不同化学反应和气体模型对数值计算结果准确性的综合影响,提高弹道靶发射能力以及发展高精度流场显示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激波脱体距离 综述 理论研究 数值计算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高超声速MHD球头激波脱体距离理论求解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逸翔 汪球 +2 位作者 罗凯 李进平 赵伟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93-2500,共8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强激波后高温气体形成具有导电性的等离子体流场,电离气体为磁场应用提供了直接工作环境,磁流体流动控制技术利用外加磁场影响激波后的离子或电子运动规律,这可以有效改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激波脱体距离作为高超声... 高超声速飞行器强激波后高温气体形成具有导电性的等离子体流场,电离气体为磁场应用提供了直接工作环境,磁流体流动控制技术利用外加磁场影响激波后的离子或电子运动规律,这可以有效改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激波脱体距离作为高超声速磁流体流动控制较为直观的气动现象,受到研究者重点关注;磁场添加后激波脱体距离发生变化,其变化幅度直接反映磁控效果,然而基于高超声速磁流体流动控制的相关理论模型较少,需要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低磁雷诺数假设和偶极子磁场分布的条件,通过对连续方程沿径向积分以及对动量方程采用分离变量的方法,推导了高超声速磁流体流动控制下的球头激波脱体距离解析表达式.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激波脱体距离随着磁相互作用系数的增加而变大;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磁相互作用系数变为影响激波脱体距离大小的主要因素.本文理论模型可以达到快速评估磁控效果的目的,对高超声速磁流体流动控制实验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磁流动力学 激波脱体距离 流动控制
下载PDF
气体模型对高超声速再入钝体气动参数计算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董维中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本文采用完全气体模型、振动激发气体模型、平衡气体模型、一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两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和三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进行了钝体高超声速绕流流场的数值计算。分析了各种气体模型对激波脱体距离、壁面热流、温度分布和密度分... 本文采用完全气体模型、振动激发气体模型、平衡气体模型、一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两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和三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进行了钝体高超声速绕流流场的数值计算。分析了各种气体模型对激波脱体距离、壁面热流、温度分布和密度分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两温度 (或三温度 )非平衡气体模型计算的激波脱体距离更接近实验情况 ;采用平衡气体模型计算的壁面热流最高 ,一温度非平衡气体模型完全非催化的壁面热流最低 ,而完全气体模型的壁面热流在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脱体距离 热化学模型 模型 气动参数 高超声速 空气动力学 飞行器
下载PDF
超声速液体射流的气动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施红辉 王天军 布莱恩.密尔顿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8,共5页
介绍了有关脉冲超声速水射流以及柴油射流气动特性的研究结果。水射流实验是在一台垂直设置的内径为8mm的火药枪设备上进行的。用出口直径为5mm的喷嘴,产生了速度为600m/s的水射流。用纹影仪观察了射流及激波形状,从而测量了激波与前体... 介绍了有关脉冲超声速水射流以及柴油射流气动特性的研究结果。水射流实验是在一台垂直设置的内径为8mm的火药枪设备上进行的。用出口直径为5mm的喷嘴,产生了速度为600m/s的水射流。用纹影仪观察了射流及激波形状,从而测量了激波与前体驻点之间的离开距离。柴油射流实验是在一台水平设置的高压氦气气枪设备上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液射流 纹影摄影 激波脱体距离 超声速燃料射流
下载PDF
多级跨声速轴流压气机几何参数化造型方法及增压特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关柳萍 琚亚平 张楚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为发展高性能多级跨声速压气机先进设计体系,提出了压气机多圆弧叶型、多圆弧厚度分布叶型及修正NACA 6-系列叶型造型方法,利用NASA/GE研发的高效节能发动机E^(3)高压压气机前6.5级的准三维设计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压气机三维几何参数化模... 为发展高性能多级跨声速压气机先进设计体系,提出了压气机多圆弧叶型、多圆弧厚度分布叶型及修正NACA 6-系列叶型造型方法,利用NASA/GE研发的高效节能发动机E^(3)高压压气机前6.5级的准三维设计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压气机三维几何参数化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造型压气机在多个转速下的内部流动及增压特性。结果表明:在100%设计转速近最高效率点处,造型压气机的质量流量与设计目标及与原型压气机试验结果的误差分别为0.4%和0.6%,绝热效率的误差分别为1.9%和0.9%;造型压气机模拟及原型压气机试验所得总压比均低于设计目标;前排跨声转子叶片气动负荷过大导致激波脱体严重是压气机的主要设计不足,改善叶片气动负荷分布、缓解叶片溢流是提升压气机气动性能尤其是设计点总压比的有效方法。研究成果对开展多级跨声速压气机设计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3)高压压气机 几何参数化 增压特性 激波脱体
下载PDF
CO2中速度5~7 km/s自由飞圆球流场参数的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廖东骏 柳森 +3 位作者 黄洁 简和祥 谢爱民 王宗浩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35,共7页
为研究火星进入条件下的非平衡流动特性,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弹道靶上测量了CO 2中针对火星探测器进入速度范围5~7 km/s条件下的自由飞圆球的激波脱体距离。实验数据基于阴影法测量,并将其与数值计算结果... 为研究火星进入条件下的非平衡流动特性,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弹道靶上测量了CO 2中针对火星探测器进入速度范围5~7 km/s条件下的自由飞圆球的激波脱体距离。实验数据基于阴影法测量,并将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计算了实验流场温度和组分分布等流场参数。一般认为激波脱体距离随来流速度升高而呈单调减小趋势,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状态下,圆球飞行速度约5.5~7.0 km/s的范围内,圆球激波脱体距离随飞行速度升高而增大;采用Park的双温度非平衡模型和5组分6反应的CO 2化学反应动力模型可基本再现本文自由飞圆球激波脱体距离的实验测量数据;根据计算结果推测,本实验状态下自由飞圆球波后靠近激波一侧区域的流场主要处于热化学非平衡状态;当来流速度在约5.5~7.0 km/s的范围内时,流场组分CO开始发生显著离解,是引起圆球激波脱体距离在该速度范围内随速度升高反而增大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非平衡 弹道靶实验 激波脱体距离 双温度模型 CO2
下载PDF
高超声速气动热数值模拟中化学非平衡效应
9
作者 赵一朴 胡雨濛 黄海明 《力学研究》 2018年第4期126-144,共19页
当飞行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其前方的气体剧烈压缩和粘性阻滞引起热障问题。由于高超声速流中非平衡效应对气动热的影响很大,化学非平衡效应成为高超声速气动热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非平衡效应和真实气体效应,在此基础... 当飞行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其前方的气体剧烈压缩和粘性阻滞引起热障问题。由于高超声速流中非平衡效应对气动热的影响很大,化学非平衡效应成为高超声速气动热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非平衡效应和真实气体效应,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化学非平衡模型下气动热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包括真实气体效应、化学非平衡效应、化学反应模型、近壁面第一层网格高度对气动热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以及化学非平衡流条件下圆球高超声速绕流的激波脱体距离随马赫数的变化规律,该规律有待相关风洞试验的验证。文章最后指出湍流对化学非平衡效应的影响及辐射效应对气动热数值模拟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气动热 化学非平衡流 网格划分 激波脱体距离
下载PDF
磁场对高超声速弱电离气体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富来 黄护林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34-1839,共6页
对偶极子磁场作用下的三维钝头体高超声速黏性绕流的化学非平衡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电导率利用组分公式计算,化学模型为7组元、6反应模型。应用诱导磁场方法将磁场与流场耦合,控制方程的空间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扩散项用中心差分格式,... 对偶极子磁场作用下的三维钝头体高超声速黏性绕流的化学非平衡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电导率利用组分公式计算,化学模型为7组元、6反应模型。应用诱导磁场方法将磁场与流场耦合,控制方程的空间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扩散项用中心差分格式,对流项采用二阶迎风格式,时间推进采用3步Runge-Kutta法。计算结果表明,外加偶极子磁场使激波脱体距离增加,壁面摩擦系数和表面热流密度增大。与无磁场作用时相比,在0.153T外加磁场作用下,冻结流中的激波脱体距离增加约3倍,局部壁面摩擦系数最大增加63%,局部表面热流密度最大增加61%;而化学非平衡流中的激波脱体距离增加约0.5倍,局部壁面摩擦系数最大增加47%,局部表面热流密度最大增加31%,且化学非平衡流中激波层内温度的最大值约为冻结流中的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化学非平衡 数值模拟 磁场 高超声速 激波脱体距离 电导率
原文传递
高温非平衡流地面试验及数值模拟
11
作者 李俊红 苗文博 +1 位作者 谌君谋 程晓丽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74-2582,共9页
基于高温非平衡流动数值计算和试验验证不足的现状,发展了高温流场地面试验模拟技术与流场显示技术。分别在FD-21高焓激波风洞和FD-20常规激波风洞中,开展了高温非平衡流动地面试验,获得了半圆球空间流场结构和气动加热结果。同时,针对... 基于高温非平衡流动数值计算和试验验证不足的现状,发展了高温流场地面试验模拟技术与流场显示技术。分别在FD-21高焓激波风洞和FD-20常规激波风洞中,开展了高温非平衡流动地面试验,获得了半圆球空间流场结构和气动加热结果。同时,针对典型高超声速飞行环境,建立了高空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技术,并利用地面试验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试验模型半径20 mm和60 mm的半圆球。计算结果表明:(1)风洞来流参数经过数值计算对比验证,其测得的来流压力和组分可以作为后续数值模拟方法的输入条件。(2)对典型半圆球模型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半圆球热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表明双温模型(热化学非平衡模型-2T)计算与试验吻合良好;非催化壁面条件下,总温为2700 K时,2T模型热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1.6%;总温为4050 K时,2T模型热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7.5%。(3)计算结果获得的试验纹影(圆球脱体激波距离)与吻合良好;非催化壁面条件下,2T模型激波脱体距离与纹影的相对误差为-1.9%~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非平衡 风洞 地面试验 激波脱体距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Mach 2 air flow over a blunt body with plasma aerodynamic actuation 被引量:10
12
作者 SUN Quan CHENG BangQin +4 位作者 LI YingHong KONG WeiSong LI Jun ZHU YiFei JIN D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795-802,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the arc plasma heating effect,and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of view,the plasma actuation was simplified as heating energy injected into the supersonic flow field for the numeric...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the arc plasma heating effect,and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of view,the plasma actuation was simplified as heating energy injected into the supersonic flow field for the numerical research on controlling detached shock of the blunt body in non-center symmetrical positions.Besides,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form and strength of detached shock wave control by plasma aerodynamic actuation in non-center symmetrical positions was conducted in a high-speed shock tunnel(M=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ached distance of shock wave increased and the strength of normal shock wave ahead of the detached shock wave reduced when plasma actuation was applied.The control effect was greatly improved after the magnetic field was applied and the effect of upwind-direction flow was the best one.When the upwind-direction flow was applied with 1000 V voltage actuation,the distance of detached shock wave would increase from 3.4 to 7.6 mm and the time average strength of normal shock wave was weaken by 5.5%.At last,the mechanism of plasma actuation on controlling the detached shock wave was briefly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nt body detached shock wave SUPERSONIC PLASMA shock tunnel
原文传递
Shock wave standoff distance of near space hypersonic vehicles 被引量:1
13
作者 HU YuMeng HUANG HaiMing GUO J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123-1131,共9页
The shock wave standoff distances of near space hypersonic vehicles, which execute missions mainly at the altitude of 25 km to 55 km, are vital in aerothermodynamic analysis. The implicit finite volume schemes are der... The shock wave standoff distances of near space hypersonic vehicles, which execute missions mainly at the altitude of 25 km to 55 km, are vital in aerothermodynamic analysis. The implicit finite volume schemes are derived from axisymmetric Navier-Stokes equations for chemical equilibrium flow, and programmed in FORTRAN. Taking a sphere cone for example, the effects of Much numbers (from 22 to 36) on the shock wave standoffdistance and the average density behind the shock are simulat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from 25km to 55km. The numerical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standoff distance is corresponding to that of the average density with the variation of Mach number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we propose a formula for shock wave standoff distance, which is the function of the radius of the blunt body, the Mach number and the altitude in the atmospher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correlations, the new formula can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larger relative errors and complex calculations of the average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 space vehicles hypersonic flow standoff dista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