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隋唐等早期注音看南北朝至隋唐的全浊上声变去声
1
作者 孙玉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24,共24页
在既往有关汉语全浊上声变去声最早出现时期的基础上,率先大规模利用海内外发现的《经典释文》以讫五代时期有关汉语的多种注音材料,包括正音和反切,设计具体的考订方法,论证汉语语音史上的浊上变去现象。魏晋之交有浊上、浊去相混的异... 在既往有关汉语全浊上声变去声最早出现时期的基础上,率先大规模利用海内外发现的《经典释文》以讫五代时期有关汉语的多种注音材料,包括正音和反切,设计具体的考订方法,论证汉语语音史上的浊上变去现象。魏晋之交有浊上、浊去相混的异读,南北朝仍之,但是零星发生的现象,难以断定为是后代浊上变去的前身。到隋唐五代,北方汉语浊上变去急剧发展,今所见用例甚多,可以确定是浊上变去现象。到宋代,已完成全浊声母清音化,浊上变去正式完成。自晚唐五代始,浊上变去逐步扩散,由北向南推移,使得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都产生浊上变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注音 音变时期 浊上变去 方言 汉语语音史 《慧琳音义》
下载PDF
词韵“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慧斌 程邦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18,共4页
宋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是证明宋代浊上变去现象的重要材料。宋词入韵的117个全浊上 声字中,114字兼押上去声,说明宋代浊上变去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 宋词 用韵 七去通押 浊上变去
下载PDF
《时要字样》的“浊上变去”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治民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1,共2页
《时要字样》为敦煌残卷,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分别同音异义字的字书。《切韵》系韵书的一些全浊上声字在《时要字样》中均与全浊去声字为同音字,也就是说,《时要字样》把在唐代某一地区就已完成的一项重要的音变规律“浊上变去”以韵书的... 《时要字样》为敦煌残卷,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分别同音异义字的字书。《切韵》系韵书的一些全浊上声字在《时要字样》中均与全浊去声字为同音字,也就是说,《时要字样》把在唐代某一地区就已完成的一项重要的音变规律“浊上变去”以韵书的形式记载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要字样》 《切韵》 韵书 音变规律“浊上变去” 音韵学
下载PDF
清抄本《五音通韵》的调类系统
4
作者 秦曰龙 李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 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官话的语音面貌,具有一定的语音史、音韵学史价值,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演变历史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音史 《五音通韵》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声虚列
下载PDF
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反映的声调变化
5
作者 谢洁瑕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河南 诗词用韵 浊上变去 阴入通叶
下载PDF
从《敦煌变文》用韵看汉语声调中的“浊上变去”
6
作者 窦秀艳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从对《敦煌变文集》中变文韵的统计 ,对全浊上声字押韵情况的总结 ,可以看出“浊上变去”这种语音演变现象在唐五代的北方语言中已经普遍存在 ,从而推断“浊上变去”至迟在中唐时已发生了。
关键词 敦煌变文 用韵 汉语声调 浊上变去
下载PDF
初盛唐湖北诗文用韵浊上变去情况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大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57-58,共2页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在公元7世纪的湖北地区方言中便已发生,其出现时间当早于通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盛唐 湖北 诗文用韵 浊上变去
下载PDF
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 被引量:6
8
作者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63-68,共6页
所谓“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等诸纽,由上声变为主声。十二世纪的韵镜,就已把“浊上变去”定为规律①,宋严集《诗缉说》也证明了这一点②。除现代吴方言的一部分区域,对于全浊上声字仍旧保持上... 所谓“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等诸纽,由上声变为主声。十二世纪的韵镜,就已把“浊上变去”定为规律①,宋严集《诗缉说》也证明了这一点②。除现代吴方言的一部分区域,对于全浊上声字仍旧保持上声,读作阳上,现代粤方言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全浊上声字仍读上声(阳上),另有一些字在某些地区(如广州)只在白话里念上声③,还有某些字在福建方言里仍读上声,等等,中古的上声字,凡是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了去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浊上声字 去声字 全浊声母 现代汉语 广韵 福建方言 粤方言 吴方言 浊上变去 韵镜
下载PDF
试论调值的阴低阳高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晓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12-115,共4页
构拟古代汉语的调值,是汉语音韵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难度大,学者们仍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比如,日本赖惟勤先生根据至今还保存于日本佛门的中国古代流传到日本的佛教音乐,构拟出了公元九或十世纪宋代长安方言的调类调值:阴平... 构拟古代汉语的调值,是汉语音韵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难度大,学者们仍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比如,日本赖惟勤先生根据至今还保存于日本佛门的中国古代流传到日本的佛教音乐,构拟出了公元九或十世纪宋代长安方言的调类调值:阴平,高降调,阳平,低降调;阴上,高升调,阳上及去声,低升调;阴入,高,阳入,低.赵克刚先生在《浊上变去论》(载《重庆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中,根据文献记载推论宋代至元代的声调大致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促)、阳入(促).陈振寰先生则更加充分全面地利用了古代典籍和方言、亲属语言的资料,并从语言学的音理角度进行分析,构拟出了隋唐以前黄淮流域的调类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调值 现代汉语方言 声调 构拟 高降调 亲属语言 阳高 浊上变去 汉语音韵学
下载PDF
从李贺诗歌用韵看中唐语音的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西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33-48,共16页
李贺,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公元七九○年,殁于八一六年,是我国唐代中期的杰出诗人。他虽为李唐皇室的后裔,但因家道衰落,久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这类小官。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歌仅二百四十一首,其中除少数七言绝句,五言律、绝外,大... 李贺,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公元七九○年,殁于八一六年,是我国唐代中期的杰出诗人。他虽为李唐皇室的后裔,但因家道衰落,久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这类小官。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歌仅二百四十一首,其中除少数七言绝句,五言律、绝外,大多为古体诗。李贺有独特的个性,做诗也别开生面,并不拘泥于近体诗的格律,因此,可以说他的用韵较多地反映了中唐时的实际语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歌 用韵 奉礼郎 七言绝句 五言律 韵字 唐时 唐代中期 实际语音 浊上变去
下载PDF
《韵表》浊上变去情况研究——词汇扩散理论的又一力证
11
作者 王艳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73,共5页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字是共时现象表现历时变化,符合词汇扩散理论,说明它所体现的这种方言的声调正处于浊上变去的进程当中,正可以印证后来衢州方言声调的情形,体现了它的方言特点。已变字数量少说明仍处于变化的前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表》 明末 吴语 浊上变去 两读 词汇扩散
下载PDF
《广韵》又音中的浊上变去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保明 《晋中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75-86,共12页
近年来关于浊上变去的研究进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材料的局限.大家在讨论唐代的浊上变去时,所能举出的例证不外《讳辩》、《刊误》等.本文深入考察了《广韵》的又音材料,首先定出选择材料的三个标准,从纷繁复杂的《广韵》又音中... 近年来关于浊上变去的研究进展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材料的局限.大家在讨论唐代的浊上变去时,所能举出的例证不外《讳辩》、《刊误》等.本文深入考察了《广韵》的又音材料,首先定出选择材料的三个标准,从纷繁复杂的《广韵》又音中筛选出词义相同、等相同、开合口相同、声母相同、韵亦为四声相承之韵的全浊上去又音字例73组,146字(包括补充类),认为这批对应整齐,体系严谨的又音字例,就是当时浊上变去在《广韵》音系中的反映,是《广韵》中浊上变去的明证.接着又分析了这批又音字例的出现环境,指出不论从声母公布看,还是从韵摄分布看,当时的浊上变去已呈现出“全面铺开”的趋势.本文还格外注意分析这批又音材料在横面结构与纵向演变方面的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去 《广韵》 韵摄 开一 韵字 上尾 选择材料 西域国 全浊 用韵
下载PDF
浊上变去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克刚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42-47,共6页
浊上变去,是不容易解释的。宋张麟之《韵镜·序例》就解释错了。他认为: 凡按平仄念字,至上声就清浊犯同音。如东清同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董字;刀清陶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祷字。上声无浊声,而《韵镜》上声浊位有字,又要念... 浊上变去,是不容易解释的。宋张麟之《韵镜·序例》就解释错了。他认为: 凡按平仄念字,至上声就清浊犯同音。如东清同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董字;刀清陶浊,它们的上声都念成清声祷字。上声无浊声,而《韵镜》上声浊位有字,又要念成去声,是由于古人制韵,间以去声字参入上声,以使清浊有所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去 清声母 韵镜 《中原音韵》 浊声 全浊声母 张麟 中原雅音 张世禄 全浊音
下载PDF
朱熹语音浊上变去字次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晓南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2期47-67,126,127,共23页
近代语音史上有关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研究,在究竟有多少浊上字发生了音变这个基础问题上分歧巨大,莫衷一是。本文调整方法,穷尽材料,综合考察,从朱熹音叶语料中可用于研究的144个浊上字的456次使用中,考明已发生浊上变去的浊上字有61字... 近代语音史上有关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研究,在究竟有多少浊上字发生了音变这个基础问题上分歧巨大,莫衷一是。本文调整方法,穷尽材料,综合考察,从朱熹音叶语料中可用于研究的144个浊上字的456次使用中,考明已发生浊上变去的浊上字有61字179次,详尽准确地揭示了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语音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音 叶音 押韵 浊上变去 近代语音
下载PDF
是“浊上变去”还是“上去通押”——与池曦朝、张传曾二同志商榷
15
作者 居思信 《齐鲁学刊》 1982年第5期92-96,共5页
《切韵》《广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后来在北方话里一般都变为去声,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事实。音韵学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浊上变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押韵,这也是不少人已经看到的事实。从《中原音韵... 《切韵》《广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后来在北方话里一般都变为去声,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事实。音韵学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浊上变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押韵,这也是不少人已经看到的事实。从《中原音韵》看,“浊上变去”在北方官话中,至迟在十三四世纪已经完成。那么这一演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白居易诗歌中全浊上声与去声相押,是否就能证明当时“浊上变去”已在变化之中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押 去声字 全浊上声字 广韵 北方官话 音韵学 中原音韵 浊上变去 王力 切韵
下载PDF
现代去声字之来源
16
作者 王正明 《丽水学院学报》 1985年第3期54-57,68,共5页
俞敏先生统计了《易上经》和《大盂鼎》等先秦文献资料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布情况,得出了周初汉语平声最多,去声最少的结论。(详《训诂研究》第一辑《古四声评议》)至中古时期,去声逐步增加。姜亮夫师在《瀛涯敦煌韵辑》中统计了《广韵... 俞敏先生统计了《易上经》和《大盂鼎》等先秦文献资料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布情况,得出了周初汉语平声最多,去声最少的结论。(详《训诂研究》第一辑《古四声评议》)至中古时期,去声逐步增加。姜亮夫师在《瀛涯敦煌韵辑》中统计了《广韵》共收去声字5472个。《广韵》全文收2619个字,则去声字占了20.88%。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收去声字1762个,占所收字数的3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广韵》 周德清 先秦文献 中古时期 瀛涯敦煌韵辑 姜亮夫 定母 入派三声 浊上变去
下载PDF
普通话语音史话(十二、十三)
17
作者 唐作藩 《语文建设》 1987年第6期52-57,共6页
十二、普通话四声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而在唐宋以前,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里则普遍有平、上、去、入四声。今四声是由古四声发展演变而来的。古今四声的对应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三声。... 十二、普通话四声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而在唐宋以前,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里则普遍有平、上、去、入四声。今四声是由古四声发展演变而来的。古今四声的对应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三声。元代的《中原音韵》是第一部系统地明确记录汉民族共同语声调上的这种重大发展的韵书。经过明清到现代,阴、阳、上、去四个词类没有什么变化,只有四声内部字调的归类有所变动和调整,有的变动小一些,有的变动大一些。下面分别叙述。一、平分阴阳古平声字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在现代汉语各地方言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语音 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浊上变去 对应规律 定母 汉民族共同语 宁继福 现代汉语
下载PDF
浊上变去完成于宋初说——以《碛砂藏》随函音义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广宽 《语文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关于浊上变去的完成时代,目前学界还存在不同看法。文章考察发现《碛砂藏》随函音义在混切和反切改良方面表现出了浊上变去,具体表现为浊上字与去声字的混切覆盖范围很广,非浊上字的切下字改良比例高达92.3%。《碛砂藏》随函音义的音系... 关于浊上变去的完成时代,目前学界还存在不同看法。文章考察发现《碛砂藏》随函音义在混切和反切改良方面表现出了浊上变去,具体表现为浊上字与去声字的混切覆盖范围很广,非浊上字的切下字改良比例高达92.3%。《碛砂藏》随函音义的音系基础是宋初通语,以上两种表现反映了宋初通语中浊上变去已基本完成。文章指出反切改良能够展现真实的语音面貌,揭示出随函音义的作者在制作反切时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全浊切上字与非浊上切下字相拼,被切字要读为浊去。文章对汉语语音史上浊上变去的完成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对深入认识相关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去 宋初 《碛砂藏》 随函音义 混切 反切改良
原文传递
浊上变去见于南宋考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纶鑫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3-66,共4页
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294卷完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而名物训诂,浩博奥衍,亦非浅学所能通。光门人刘女世尝撰《音义》十卷,世已无传。南渡后注者纷纷... 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294卷完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而名物训诂,浩博奥衍,亦非浅学所能通。光门人刘女世尝撰《音义》十卷,世已无传。南渡后注者纷纷,而乖谬弥甚'。至宋末元初,胡三省历尽艰难,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汇合群书,订为补漏',完成了《资治通鉴音注》,成为'司马氏功臣'。现在流行的《资治通鉴》版本,是根据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音注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去 资治通鉴 全浊上声字 四库全书总目 切韵 辩误 实际语音 胡三省 南宋 司马光
原文传递
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 被引量:7
20
作者 丁治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浊上变去始于唐五代,这是前修时贤通过对不同材料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反映浊上变去的材料主要有李涪的《刊误》(罗常培,1933;周祖谟,1942;杨耐思,1958;李荣,1985)、《开蒙要训》的注音(罗常培,1933;刘燕文,1998)、韩愈《讳辩... 浊上变去始于唐五代,这是前修时贤通过对不同材料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反映浊上变去的材料主要有李涪的《刊误》(罗常培,1933;周祖谟,1942;杨耐思,1958;李荣,1985)、《开蒙要训》的注音(罗常培,1933;刘燕文,1998)、韩愈《讳辩》中“杜”、“度”等同音(王力,1958;周法高,1975;刘保明,1987)、别字异文(邵荣芬,1963;廖名春,1989)、诗文用韵(鲍明炜,1981;史存直,198l;苟春荣,1982;周祖谟,1993)、安然《悉昙藏》卷五“定异音”中有“上中重声与去不分”(平山久雄,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上变去 北宋 音韵学 汉语 语音 音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