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德格尔的“濠梁之辩” 被引量:3
1
作者 罗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9,共7页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庄子 濠梁之辩 表象 释义学 理解 真理
下载PDF
理性与存在──重评庄惠濠梁之辩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敦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32-36,共5页
本文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出发,分析庄、惠濠梁之辩的实质乃是对人之本源性生存方式的展露;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发了中西思维根本倾向上的殊异,说明在当代世界处境下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理性 存在 庄子 惠子 濠梁之辩
下载PDF
濠梁之辩的真意——兼论庄子见道与言道的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文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5-37,共3页
《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从表面上看很象一次运用现代逻辑推理的辩论,其实,庄子是要借辩论知鱼与知我的过程中蕴含我心他人难知的问题,庄子所谓鱼之乐是庄子道心之乐向鱼的投射,惠子难以得知。庄子的道心经过了"心斋... 《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从表面上看很象一次运用现代逻辑推理的辩论,其实,庄子是要借辩论知鱼与知我的过程中蕴含我心他人难知的问题,庄子所谓鱼之乐是庄子道心之乐向鱼的投射,惠子难以得知。庄子的道心经过了"心斋"与"坐忘"后的自我经验的超然境界,没有经过自身的修证是无论如何难以感知的。这种道心只可以修证而不能言传于他人。此理既合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说法,也合乎《庄子.知北游》中"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说法。所以,惠子想通过逻辑推导的方式证明庄子不知鱼之乐也是可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见道 言道
下载PDF
异类间性问题初探——以庄惠“濠梁之辩”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田义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第2期68-72,共5页
"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异类间性问题,不能把它置换为主体间性问题。人与鱼之间构不成有效的双向对话机制,人所做出的鱼乐之判断只能停留在单向确认的层次,达不到双向确认的境界。鱼乐的本质就是人乐,是人把自以为是的乐强加... "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异类间性问题,不能把它置换为主体间性问题。人与鱼之间构不成有效的双向对话机制,人所做出的鱼乐之判断只能停留在单向确认的层次,达不到双向确认的境界。鱼乐的本质就是人乐,是人把自以为是的乐强加在鱼身上。人在鱼身上看到的是人之乐,而不是鱼之乐。这样的乐就是外加式的、旁知式的,它缺乏内在的确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异类间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齐物知道:庄子“濠梁之辩”的哲学意涵
5
作者 蔡林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9,共10页
庄子"濠梁之辩"旨在从认识论维度来探讨道、物关系,其哲学意涵可概括为"齐物知道":齐物观之知、致道观真知,达至对"道"的形上认知和精神领悟。基于"知道"之目标,文本铺陈"濠梁游"&qu... 庄子"濠梁之辩"旨在从认识论维度来探讨道、物关系,其哲学意涵可概括为"齐物知道":齐物观之知、致道观真知,达至对"道"的形上认知和精神领悟。基于"知道"之目标,文本铺陈"濠梁游""鱼乐辩""循本论"的叙述结构,运用寓言(含"三言")修辞及"言非言"的语义逻辑,巧妙论证了"知物"与"知道"的认知本质区别,并揭蕴出"不知鱼乐"(不知物)才正是"知道"的认知实现方式。就其哲学思维看,"濠梁之辩"可谓庄子"得意忘言""以道观之"思想及其文体表达的典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知道 濠梁之辩 得意忘言 以道观之
下载PDF
从交互叠代想象到共鸣——濠梁之辩中的视域交融
6
作者 刘靖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6,共7页
濠梁之辩系庄子与惠子在相互反驳和相互承认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交互叠代想象,这种交互叠代想象的坍塌所得到的结果既不是认知意义上的相互同意,也不是意动意义上的相互合作,而是情感意义上的共鸣,即相互之间的同情理解与贴心领会。共鸣与... 濠梁之辩系庄子与惠子在相互反驳和相互承认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交互叠代想象,这种交互叠代想象的坍塌所得到的结果既不是认知意义上的相互同意,也不是意动意义上的相互合作,而是情感意义上的共鸣,即相互之间的同情理解与贴心领会。共鸣与想象是紧密相关的,共鸣是一种情感、情境乃至境界,想象是对情感的感受、对情境的体会以及对境界的体验。庄子哲学体现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叠代想象而进入人与物之间乃至物与物之间的交融与沉浸,最终以共鸣的方式实现了天地万物的整体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想象 共鸣 视域交融
下载PDF
再论“濠梁之辩”
7
作者 崔卫真 《科学.经济.社会》 2017年第3期119-124,共6页
"濠梁之辩"历来是《庄子》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各种观点莫衷一是。物各适其性,鱼在水中的快乐类似于人在道中所能体会到的快乐,庄子据此反对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的错误。"濠梁之辩"中,庄子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对"... "濠梁之辩"历来是《庄子》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各种观点莫衷一是。物各适其性,鱼在水中的快乐类似于人在道中所能体会到的快乐,庄子据此反对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的错误。"濠梁之辩"中,庄子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对"鱼之乐"语义的不同认识,借用现代汉语对"乐"的深层表达,庄子所谓的"乐"是"快适",惠子所谓的"乐"是"愉悦"。从《庄子》寓言的创作背景来看,作为"鱼之乐"探讨对象的儵鱼带有《山海经》的神话元素,可能是庄子有意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施 濠梁之辩 鱼之乐 山海经
下载PDF
再论“濠梁之辩”
8
作者 崔卫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7-61,共5页
"濠梁之辩"历来是《庄子》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物各适其性,鱼在水中的快乐类似于人在道中所能体会到的快乐,庄子据此反对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的错误。"濠梁之辩"中,庄子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对"... "濠梁之辩"历来是《庄子》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物各适其性,鱼在水中的快乐类似于人在道中所能体会到的快乐,庄子据此反对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的错误。"濠梁之辩"中,庄子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对"鱼之乐"语义的不同认识,借用现代汉语对"乐"的深层表达,庄子所谓的"乐"是"快适",惠子所谓的"乐"是"愉悦"。从《庄子》寓言的创作背景来看,作为"鱼之乐"探讨对象的儵鱼带有《山海经》的神话元素,可能是庄子有意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施 濠梁之辩 鱼之乐 山海经
下载PDF
从“濠梁之辩”看“三”在庄子生命美学中的重要意义
9
作者 何亦邨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1-54,共4页
"三"被道家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它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这个概念担负着"化生"的重要使命,它的这一功能,既能解释道家的基本生命观,又能很好地反映道家的生命哲学。在《庄子.秋水》的名篇"濠梁之辩"... "三"被道家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它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这个概念担负着"化生"的重要使命,它的这一功能,既能解释道家的基本生命观,又能很好地反映道家的生命哲学。在《庄子.秋水》的名篇"濠梁之辩"中,"三"这个文化概念隐藏在字里行间,贯穿全篇,有助于对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做更深层次的解读:生者即至美,凡生者皆为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庄子 生命美学
下载PDF
论“濠梁之辩”的智慧
10
作者 耿琳琳 《南方论刊》 2014年第3期91-93,共3页
"濠梁之辩"包含了丰富的论辩方法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一段论辩。庄子逍遥无为的齐物论思想,惠子带有辩证因素的理性认知都体现在"濠梁之辩"中,先哲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以"濠梁之辩"为切入点... "濠梁之辩"包含了丰富的论辩方法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一段论辩。庄子逍遥无为的齐物论思想,惠子带有辩证因素的理性认知都体现在"濠梁之辩"中,先哲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以"濠梁之辩"为切入点,对先哲思想进行探究,挖掘先哲的智慧对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思想 逻辑
下载PDF
濠梁之辩、摩尔悖论与唯我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文学锋 何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对《庄子》中的著名辩论濠梁之辩所包含的命题、论证和推理进行了分析,指出惠施在论辩中隐含使用或承认了某种唯我论命题,该命题将导出形如"φ且我不知道φ"这样的摩尔句,从而产生摩尔悖论。庄子通过反驳和&q... 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对《庄子》中的著名辩论濠梁之辩所包含的命题、论证和推理进行了分析,指出惠施在论辩中隐含使用或承认了某种唯我论命题,该命题将导出形如"φ且我不知道φ"这样的摩尔句,从而产生摩尔悖论。庄子通过反驳和"诡辩"的方式不自觉地触及了其悖论性所在。进一步,利用摩尔悖论表明:在合理的预设下,认识论的唯我论即使是真的,也是不可知的。本体论的唯我论比认识论的唯我论在逻辑上更加坚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摩尔悖论 唯我论 认知逻辑
下载PDF
“濠梁之辩”之我见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添翼 《淮阴师专学报》 1997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前对于“濠梁之辩”所持的三个观点,从认识论角度看,惠施的观点是借的;从逻辑学角度看惠子无错,而庄子犯了两个错误;从辩论学角度看惠子胜过庄子。
关键词 濠梁之辩 庄子 惠施
下载PDF
“知”的逻辑变奏——试论“濠梁之辩”的潜在进路
13
作者 周荣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3,共4页
庄子、惠施展开"濠梁之辩",探寻知的可能性、根据及知的方式,隐现出不同的思维进路。庄子的探讨进路富有变奏色彩,其以"道通为一"或类的相通为起点,肯定"鱼之乐"可知,进而将惠施"知何以可能"... 庄子、惠施展开"濠梁之辩",探寻知的可能性、根据及知的方式,隐现出不同的思维进路。庄子的探讨进路富有变奏色彩,其以"道通为一"或类的相通为起点,肯定"鱼之乐"可知,进而将惠施"知何以可能"的质疑转化为"知"的方式,最后转换为"于何知",以"知"的空间场所作结。相对来说,惠施将"异类不比"的逻辑贯彻始终,对认知的可能性保持了悬置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施 濠梁之辩 鱼之乐
下载PDF
《濠梁之辩》的逻辑解读
14
作者 丁永强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期50-52,共3页
通过对《濠梁之辩》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庄子无论是论证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惠子的诡辩都是有理有据、符合逻辑,显示出中国在先秦时代,逻辑技巧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关键词 濠梁之辩 推理
下载PDF
“濠梁之辩”与生存中的被动性维度
15
作者 朱连增 《唐都学刊》 2018年第6期45-50,共6页
单纯从论辩的角度很难判定"濠梁之辩"中庄、惠言论的高下。庄子在论辩中的最后陈词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力,这种思想启发力远远超过论辩的逻辑形式和论辩内容所覆盖的范围。它所提示的是人类生存中难以根除的"被动性维度&q... 单纯从论辩的角度很难判定"濠梁之辩"中庄、惠言论的高下。庄子在论辩中的最后陈词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力,这种思想启发力远远超过论辩的逻辑形式和论辩内容所覆盖的范围。它所提示的是人类生存中难以根除的"被动性维度",这一维度常常在日常经验以及自觉的反思中被忽视和遮蔽。针对这种经验的一切后发的认识、评价、改造等,总显得不够"应景",因为一切认识、评价改造等作为都必须首先以对它的接受为基础,它是人的生存中不得不承受的一面,是生存的底色和"应有的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人类生存 被动性维度 被给予性 顺受
下载PDF
谁能解“濠梁之辩”?——庄子提出的语言哲学问题
16
作者 章启群 《新华文摘》 2023年第23期40-41,共2页
庄子与惠施的关系非同一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断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断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甞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甞能斲之。虽然,臣之质... 庄子与惠施的关系非同一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断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断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甞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甞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语言哲学 庄子 匠石
原文传递
他者的理解:《庄子》的思考——从濠梁之辩说起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国荣 黄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8-55,共8页
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对人之“在”的沉思中,庄子对此作了多方面考察,后者首先体现于濠梁之辩。濠梁之辩在理论上既涉及他人之心是否可知,也关联着“如何可能知”与“以何种方式知”有无区分或二者能... 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对人之“在”的沉思中,庄子对此作了多方面考察,后者首先体现于濠梁之辩。濠梁之辩在理论上既涉及他人之心是否可知,也关联着“如何可能知”与“以何种方式知”有无区分或二者能否等同。惠施作为对话的一方对前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但其推论的过程又包含着内在的悖论;庄子对鱼之乐的可知性予以了确认,后者同时蕴涵着对他人之心是否可知这一问题的肯定回应。不过,在论证以上立场的过程中,庄子又将“如何可能知”的问题转换为“以何种方式知”,从而在逻辑上犯有转换论题的错误。当然,知“鱼”之乐所隐喻的知他人之心,同时又涉及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过程。从后一角度看,肯定他人之心的可知性,无疑为确认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相互理解、沟通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广而言之,人存在于世,总是难以避免与他人的共处,而在共处或“群于人”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及相互理解,庄子着重分析了存在境域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影响。通过共处、交往过程中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以存在方式及存在形态的转换为其指向。就人自身之“在”而言,存在形态既涉及外在的生活境域,也关乎内在的精神世界,庄子对后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他人 存在境域 理解
原文传递
类或个体:濠梁之辩中惠施的思维误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向清 朱小略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6-117,共2页
濠梁之辩的实质是庄周从知"道"进于逍遥的过程的形象阐述,所以它是知性判断而非移情判断,惠施作为核心人物之一,在逻辑上混淆"类"和"个体",即混淆"异类不能相知"与"异体不能相知"两... 濠梁之辩的实质是庄周从知"道"进于逍遥的过程的形象阐述,所以它是知性判断而非移情判断,惠施作为核心人物之一,在逻辑上混淆"类"和"个体",即混淆"异类不能相知"与"异体不能相知"两个标准,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为庄子"异体相知"的认识论添加了一笔重要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异体相知 个体
原文传递
论濠梁“鱼乐”之辩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春根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0-64,83,共6页
庄子濠梁言"鱼之乐"乃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惠子"安知鱼之乐"之问属于事实认知。惠子首先将二者混淆,继而引发庄惠答问中暗含着几乎是如环无端的无解的悖论。庄子意欲跳出循环往复而毫无答案的论辩,戏解"汝安知鱼... 庄子濠梁言"鱼之乐"乃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惠子"安知鱼之乐"之问属于事实认知。惠子首先将二者混淆,继而引发庄惠答问中暗含着几乎是如环无端的无解的悖论。庄子意欲跳出循环往复而毫无答案的论辩,戏解"汝安知鱼乐"为"你在哪里知道鱼乐",进而言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实际上是隐晦地向眷恋庙堂、执着功名的惠施暗示,为统治者卖命,助纣为虐,醉心外物的角逐,是不可能真切理解、也不可能找到幸福。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庄子"鱼乐"论作为一个隐喻,是要向世人揭明:(1)自由是最可宝贵的,(2)快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3)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方式或存在状态乃是"与天和"的"天乐"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子 濠梁之辩 价值判断 生命哲学 天乐
下载PDF
不同的世界与不同的爱:从“濠梁之辩”看庄、惠殊途
20
作者 刘涛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4-236,共3页
濠梁之辩以惠子之问开端,惠子质疑类与类之间相知的可能性,庄子则以人与人之间相知是否可能的问题来试图化解惠子的辩难,然而惠子复以质疑个体与个体之间相知的可能性反诘庄子;濠梁之辩以庄子之答结束,然而庄子之答的逻辑存在片面性,若... 濠梁之辩以惠子之问开端,惠子质疑类与类之间相知的可能性,庄子则以人与人之间相知是否可能的问题来试图化解惠子的辩难,然而惠子复以质疑个体与个体之间相知的可能性反诘庄子;濠梁之辩以庄子之答结束,然而庄子之答的逻辑存在片面性,若从另一角度解释,也可认为其是庄子对惠子的姑且之答。庄子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但又认为万物通过道而得以整合;在道境观照下,庄子所言的鱼之乐,既不是与道体合一的纯粹抽象的感受,也不是鱼自身所体验的感受,而是两者相融的特殊精神形态。惠子虽然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但其所见的"天地一体"实则是平铺的一体,其所言的"泛爱万物"实则是机械地爱物。惠子"以形观形"的思维方式与庄子"以性观性"的道境视野相别殊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惠子 濠梁之辩 鱼之乐 道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