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先秦“禹绩”之敷土、随山、刊木、濬川四事考
被引量:
1
1
作者
许兆昌
王一仲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3期56-71,M0004,M0005,共18页
敷土、随山、刊木、濬川等禹绩,自伪孔传以来一直被视作治理洪水的具体工程。而战国两汉学者言禹绩,治水与敷土往往两言之,且治水在前,敷土在后,并没有视敷土等事为治水。禹绩中的敷土系列实际是禹治洪水之后恢复农业生产的各项举措。...
敷土、随山、刊木、濬川等禹绩,自伪孔传以来一直被视作治理洪水的具体工程。而战国两汉学者言禹绩,治水与敷土往往两言之,且治水在前,敷土在后,并没有视敷土等事为治水。禹绩中的敷土系列实际是禹治洪水之后恢复农业生产的各项举措。敷土即整修经洪水浸泡之后的沼泽湿地,使之成为可耕之地。随山、刊木是垦辟山甸之地。濬川也只是用于农田排涝与灌溉的水利工程,并非治理洪水。禹在推行系列恢复农业经济的各项举措后,进一步推行任土作贡。由治水而敷土,再由敷土而作贡,是禹绩前后相接的三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绩
敷土
随山
刊木
濬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禹平水土”与天下秩序的展开——从《豳公盨》“■山濬川”说起
2
作者
成富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1-172,共12页
大禹的作为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具有枢纽性意义。《豳公盨》及《书序》用以总括禹功的“随山濬川”一语为并列动宾结构。“濬”字构形为残通水道,使川更成为川;《豳公盨》对应今本《书序》“随”字之表意字“(■)”,所会之意与此相类...
大禹的作为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具有枢纽性意义。《豳公盨》及《书序》用以总括禹功的“随山濬川”一语为并列动宾结构。“濬”字构形为残通水道,使川更成为川;《豳公盨》对应今本《书序》“随”字之表意字“(■)”,所会之意与此相类。《说文》“隓”字“败城阜”的训释正与此合,即去除此类人工作为,使山更成为山。如此,(■)字一形所含阜形部件实暗含伯鲧与大禹应对洪水措施的关键区分,造作城阜与毁败城阜。由此进入周人历史视野中先民迈向统一秩序进程之历史图景。伴随上古分散族群渐趋沟通而来的是相互之间的争斗。这一异质社群间相互怨乱的极致是作为治理根基的部族神之争。“洚水”乃这一乱局的表征。对此,共工氏及此后鲧的方案是“壅防百川”以致形成独立邦国而拒绝沟通以止乱,大禹则与之相反,“随山濬川”,直面怨乱并寻求解决之道。在恢复山川秩序之自然的思想意识中,中华文明正式开始了天下体系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山
濬川
洪水
自然
诸神之争
原文传递
题名
先秦“禹绩”之敷土、随山、刊木、濬川四事考
被引量:
1
1
作者
许兆昌
王一仲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出处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3期56-71,M0004,M0005,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出文献所见战国史学多元形态研究”(项目批号:2019BZS055)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敷土、随山、刊木、濬川等禹绩,自伪孔传以来一直被视作治理洪水的具体工程。而战国两汉学者言禹绩,治水与敷土往往两言之,且治水在前,敷土在后,并没有视敷土等事为治水。禹绩中的敷土系列实际是禹治洪水之后恢复农业生产的各项举措。敷土即整修经洪水浸泡之后的沼泽湿地,使之成为可耕之地。随山、刊木是垦辟山甸之地。濬川也只是用于农田排涝与灌溉的水利工程,并非治理洪水。禹在推行系列恢复农业经济的各项举措后,进一步推行任土作贡。由治水而敷土,再由敷土而作贡,是禹绩前后相接的三个环节。
关键词
禹绩
敷土
随山
刊木
濬川
Keywords
Achievements of Yu
futu
suishan
kanmu
junchuan
分类号
S15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禹平水土”与天下秩序的展开——从《豳公盨》“■山濬川”说起
2
作者
成富磊
机构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1-17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土文献与先秦天人思想研究”(22FZSB01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大禹的作为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具有枢纽性意义。《豳公盨》及《书序》用以总括禹功的“随山濬川”一语为并列动宾结构。“濬”字构形为残通水道,使川更成为川;《豳公盨》对应今本《书序》“随”字之表意字“(■)”,所会之意与此相类。《说文》“隓”字“败城阜”的训释正与此合,即去除此类人工作为,使山更成为山。如此,(■)字一形所含阜形部件实暗含伯鲧与大禹应对洪水措施的关键区分,造作城阜与毁败城阜。由此进入周人历史视野中先民迈向统一秩序进程之历史图景。伴随上古分散族群渐趋沟通而来的是相互之间的争斗。这一异质社群间相互怨乱的极致是作为治理根基的部族神之争。“洚水”乃这一乱局的表征。对此,共工氏及此后鲧的方案是“壅防百川”以致形成独立邦国而拒绝沟通以止乱,大禹则与之相反,“随山濬川”,直面怨乱并寻求解决之道。在恢复山川秩序之自然的思想意识中,中华文明正式开始了天下体系的构造。
关键词
随山
濬川
洪水
自然
诸神之争
Keywords
"Suishan Junchuan"
flood
nature
the fighting of gods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先秦“禹绩”之敷土、随山、刊木、濬川四事考
许兆昌
王一仲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禹平水土”与天下秩序的展开——从《豳公盨》“■山濬川”说起
成富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