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灋”义研究的中国语境——《“灋”义》及相关论著述评 被引量:5
1
作者 褚宸舸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4-59,共6页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灋”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思。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境 蔡枢衡 张永和
下载PDF
秦简牍和张家山汉简中“灋”“法”分流现象试说 被引量:1
2
作者 翁明鹏 《励耘语言学刊》 2019年第2期20-31,共12页
"法"字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灋"的简体,学者们认为二者在用法上完全等同。文章经过大量调查目前所见秦简牍和张家山M247汉简资料发现,"灋""法"二字在用法上的分流比较明显。"灋"主要... "法"字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灋"的简体,学者们认为二者在用法上完全等同。文章经过大量调查目前所见秦简牍和张家山M247汉简资料发现,"灋""法"二字在用法上的分流比较明显。"灋"主要用来表示法律、法令、法度、法式、法则、依法之{法}和废弃之{废},"法"则主要用来表示数学专业术语"除数"之{法}。文章认为在秦至汉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可能约定俗成地用这对繁简异体字来记录不同的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字习惯 书同文字
下载PDF
“法”古文拾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伯元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1期58-63,共6页
战国六国文字,即"古文"。楚简中的"佱"、"灋"、"廌"三个字,就是古文"法"字。运用郭店简、上博简、包山简以及金文中的材料,对照传世文献,分别对三个古文"法"字进行考释,... 战国六国文字,即"古文"。楚简中的"佱"、"灋"、"廌"三个字,就是古文"法"字。运用郭店简、上博简、包山简以及金文中的材料,对照传世文献,分别对三个古文"法"字进行考释,从而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探求"法"字的来龙去脉,关乎"法"的渊源及其演变历程,关乎我国早期"法"概念形成脉络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
下载PDF
《说文》从“去”谐声字——兼谈形声字“灋” 被引量:1
4
作者 翁娟 刘伟浠 王淑群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1-65,共5页
《说文》从"去"谐声字兼有鱼叶两部,从音理上难以解释。裘锡圭、冯蒸从音形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谐声偏旁"去"实际上是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即有两个形似但音义不同的"去"。来去之"去"的本义是&qu... 《说文》从"去"谐声字兼有鱼叶两部,从音理上难以解释。裘锡圭、冯蒸从音形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谐声偏旁"去"实际上是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即有两个形似但音义不同的"去"。来去之"去"的本义是"离开","盍"之初文"去"本义是盖子。清华简(五)出现"灋"的新见字形,从盍声,证明其为形声字,属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谐声 形声字
下载PDF
“灋”义探源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永和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151,共11页
古文“灋”之义是古人日常实践中价值选择的客观反映。“灋”的义项“氵”是否意指“平”,须通过训诂并依据古人生活实践提供的其他资料考察而获得。“法”字书写的结构经历了由“■”、“■”、“■”、“■”、“■”再到“法”的演... 古文“灋”之义是古人日常实践中价值选择的客观反映。“灋”的义项“氵”是否意指“平”,须通过训诂并依据古人生活实践提供的其他资料考察而获得。“法”字书写的结构经历了由“■”、“■”、“■”、“■”、“■”再到“法”的演变过程。“灋”字中“氵”意指公平是直接因于水性。从“灋”的书写系统看,最早的声像应该是“廌”,后来“灋”的发音是由“佱”声训而来健盀灐辈惶逑止健⒄宓募饽私袢烁交?与“灋”之本义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源 价值选择 生活实践 演变过程 书写系统 “法” “平” 古人 意指 公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