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灌丛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对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 被引量:19
1
作者 马钢 王平 +1 位作者 王冬雪 徐世权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9,共10页
为探索不同形态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采集青藏高原东部金露梅高寒灌丛土壤,设置1个对照(CK)和3个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处理(NH4Cl,NH4NO3,KNO3),在实验室恒温15℃下进行培养,分析了土壤CO2、N2O和CH4... 为探索不同形态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采集青藏高原东部金露梅高寒灌丛土壤,设置1个对照(CK)和3个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处理(NH4Cl,NH4NO3,KNO3),在实验室恒温15℃下进行培养,分析了土壤CO2、N2O和CH4的释放量以及土壤NH4+,NO3-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1)所有氮素处理抑制了高寒灌丛土壤CO2的排放,土壤CO2排放量与DO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所有氮素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而且以添加NO3--N增加的N2O最为显著;3)高寒灌丛土壤N2O的产生过程以反硝化作用为主;4)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高寒灌丛土壤CH4吸收没有显著影响。5)不同形态氮素施入后,高寒灌丛土壤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能(GWP)顺序:KNO3>NH4NO3>NH4Cl>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土壤 氮添加 温室气体 硝化作用 DOC 全球增温潜能
下载PDF
牧草种类与耕作时间对拉萨牧草种植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蒋婧 王沫竹 +2 位作者 宋明华 石培礼 宗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以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附近天然灌丛草原与站内的牧草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牧草种类与耕作时间对牧草种植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种植地的5种牧草种类为:耕作10a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耕作4a与10a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以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附近天然灌丛草原与站内的牧草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牧草种类与耕作时间对牧草种植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种植地的5种牧草种类为:耕作10a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耕作4a与10a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耕作3a与10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同时以该区域原生植被天然灌丛草原生长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天然灌丛土壤全土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相比,耕作10a的鸭茅增加了土层0—5 cm与10—30 cm TOC含量、耕作10a的苜蓿与垂穗披碱草分别显著增加与降低了土层0—5 cm TOC含量。主要因为耕作不同牧草使种植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发生变化,耕作10a的鸭茅和苜蓿分别使土层0—5 cm与10—30 cm、土层0—5 cm与10—20 cm的砂粒级(50—2000μm)颗粒有机碳(POC)含量降低,粉粒与黏粒级(<50μm)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升高;耕作10a的垂穗披碱草则使土壤表层0—5 cm砂粒级POC含量显著降低,MOC无显著变化。与耕作4a的垂穗披碱草相比,耕作10a显著降低了土层10—20 cm TOC含量,主要体现在粗砂粒(250—2000μm)POC含量与粉粒(2—50μm)MOC含量的降低;与耕作3a的苜蓿相比,耕作10a的苜蓿显著降低了土层5—30 cm TOC含量,主要因为各土层砂粒级POC含量、粉粒与细黏粒MOC含量均有所降低。说明短期耕作更有利于牧草种植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种类 耕作时间 土壤有机碳 种植地土壤 灌丛土壤
下载PDF
生物与土壤
3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6年第4期29-39,共11页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灌丛土壤 水土保持学 土壤有机碳 侵蚀产沙 土壤水分 区域水土流失 土壤质量 水田土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