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地上灌水器流量均等微灌双向毛管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蒋树芳 康跃虎 曲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2-85,129,共5页
根据最佳支管位置位于左右两侧毛管最小压力水头相等处的定义,结合能量廓线法推导出确定最佳支管位置的简易计算方法,并提出一种满足允许的最大压力水头和最小压力水头的微灌系统双向毛管设计方法。通过对多种存在条件的模拟计算,确定... 根据最佳支管位置位于左右两侧毛管最小压力水头相等处的定义,结合能量廓线法推导出确定最佳支管位置的简易计算方法,并提出一种满足允许的最大压力水头和最小压力水头的微灌系统双向毛管设计方法。通过对多种存在条件的模拟计算,确定了最佳支管位置计算公式的最终形式、适用条件及其优化试算方式。利用该方法,能简便快速地设计各种坡地条件下微灌系统(灌水器流量均等)双向毛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毛管 灌水器流量均等 设计
下载PDF
灌水器流量对涌泉根灌湿润体肥液入渗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晓 何振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7,共11页
为了提高涌泉根灌灌溉模式下的水肥利用效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脂试验站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湿润体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灌水器流量对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及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器流量对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湿润... 为了提高涌泉根灌灌溉模式下的水肥利用效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脂试验站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湿润体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灌水器流量对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及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器流量对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湿润体内含水率以及氮素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并分别得到灌水器流量与涌泉根灌累计入渗量以及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数学模型。肥液入渗条件下形成的湿润体形状近似为椭球体,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表现为表层低(18.55%)、中间高(20.39%)、底层低(14.46%)的趋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当以分布1 d时湿润体特征值作为灌水技术指导依据。相同土层深度处NO3^0-N和NH4^--N含量均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再分布时间越长,土壤中NO3^--N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表层土壤NO3^--N含量最大,深度越深NO3^--N含量越低;土壤中NH+4-N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而深层土壤NH3^--N含量减少更明显。水分运动对NO^3--N含量的分布及运移较显著,水分运动对NH4^+-N含量的分布及运移不显著。上述结果为涌泉根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流量 涌泉根 肥液入渗 湿润体 氮素分布
下载PDF
小流量灌水器大田试验研究
3
作者 红金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第1期55-55,48,共2页
主要论述了小流量灌水器在大田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可行性,以及推广前景。
关键词 流量水器 应用情况 可行性 推广应用
下载PDF
硬水灌溉陶瓷灌水器堵塞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聂一品 郝志豪 +4 位作者 高子涵 鲁成泽 陈慧芳 刘燕芳 陈俊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6-61,共6页
受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我国仍有较多地区采用硬水进行灌溉。硬水易引发灌水器堵塞,为探明硬水灌溉下水的硬度对陶瓷灌水器堵塞的规律及堵塞机理,选取砂基陶瓷灌水器,使用杨凌自来水和配制的3种不同总硬度的硬水进行灌溉实验,观察其在55 d... 受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我国仍有较多地区采用硬水进行灌溉。硬水易引发灌水器堵塞,为探明硬水灌溉下水的硬度对陶瓷灌水器堵塞的规律及堵塞机理,选取砂基陶瓷灌水器,使用杨凌自来水和配制的3种不同总硬度的硬水进行灌溉实验,观察其在55 d内流量变化过程,观察灌水器内堵塞物质形态,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检测堵塞物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硬水会造成灌水器堵塞,且水质越硬,堵塞越严重;硬水灌溉条件下,陶瓷灌水器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分为"波动阶段"和"下降阶段",且水质越硬,流量下降越明显;堵塞物质分析表明CaCO3沉淀是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堵塞物影像表明,运行时间越长,水质越硬,堵塞物沉积越严重。研究结果为陶瓷灌水器在水质较硬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水器 硬水 灌水器流量 水器堵塞
下载PDF
层状土壤质地对地下滴灌水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久生 杨风艳 栗岩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5-31,共7页
以均质砂土(S)、均质壤土(L)和上砂下壤层状土壤(SL)为对象,采用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及其层状结构和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对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SL层状土壤中,砂-壤界面增加了水分的横向扩散而限制了水分... 以均质砂土(S)、均质壤土(L)和上砂下壤层状土壤(SL)为对象,采用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及其层状结构和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对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SL层状土壤中,砂-壤界面增加了水分的横向扩散而限制了水分的垂向运动,致使界面下部形成水分和硝态氮积聚区。土壤硝态氮分布还受肥料溶液浓度和土壤初始硝态氮浓度影响,对试验采用的土壤初始硝态氮浓度较低而肥料溶液硝态氮浓度较高的情况而言,灌水器周围的硝态氮浓度与肥料溶液的硝态氮浓度相近,随着离开灌水器距离的增加,土壤硝态氮浓度减小。灌水器周围的土壤含水率和硝态氮浓度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施肥灌溉使灌水器周围5~10cm范围内的铵态氮浓度出现峰值,而土壤质地和灌水器流量对铵态氮浓度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地下滴灌水氮管理措施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土壤质地及其结构、初始土壤水氮状况、灌水器埋深及流量、灌水量、肥液浓度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 土壤水分 层状土壤 灌水器流量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