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耕水耨”辨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彭世奖 《中国农史》 1987年第2期10-18,共9页
“火耕水耨”一词是汉代文献对我国南方水稻栽培方式的一种概括。古今中外对此曾作过各种解释和猜测。本文对前此的各种意见,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並提出了下述看法: 一、历来认为江淮地区实行过“火耕水耨”,实际上江南以至华南部分... “火耕水耨”一词是汉代文献对我国南方水稻栽培方式的一种概括。古今中外对此曾作过各种解释和猜测。本文对前此的各种意见,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並提出了下述看法: 一、历来认为江淮地区实行过“火耕水耨”,实际上江南以至华南部分地区也实行过。二、它只是古代南方水稻栽培的方式之一,主要在“河滨海岸”和“沮泽之际”推行。除此而外,当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较先进的水稻栽培方式。三、“地广人稀”和水资源丰富是实行这一栽培方式的重要原因。四、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栽培,不用插秧;以水淹草,不用中耕。五、解放以前,珠江三角洲沙田、尤其是深水田的水稻栽培,不少环节与“火耕水耨”类似,它们之间似有某种因袭关系。六、这种方式虽较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也不高,但由于巧妙地利用了“水”和“火”的力量,劳动生产率还是不低的。所以在特定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有较强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 单位面积产量 水田 自然条件 栽培技术 火耕 栽培方式 农业生产 水褥 抑制杂草
下载PDF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磐修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11-121,131,共12页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平准书》又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的诏令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从此"火耕水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六朝 水褥 两汉 作方式 齐民要术 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 休闲制
下载PDF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革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60-365,共6页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刀耕火种是规存于热带地区的一种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也叫“游耕”,“砍烧法”等。已证明这种耕作制存在于史前的世界各地,是农业发展演化的最早形态(1)。“刀耕火种”对生态... 史前华北火耕农业的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刀耕火种是规存于热带地区的一种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也叫“游耕”,“砍烧法”等。已证明这种耕作制存在于史前的世界各地,是农业发展演化的最早形态(1)。“刀耕火种”对生态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充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 华北平原 火耕 人口压力 原始农业 基诺族 阔叶林 土壤肥力 农业考古 作制
下载PDF
从“火耕水耨”到“湖广熟,天下足”——荆楚地区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4
作者 夏日新 《政策》 1997年第4期52-53,共2页
黄河和长江就象两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古代长江文化的突出标志之一是它的水稻生产。地处长江中游的荆楚大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在江陵凤凰山发掘的西汉墓葬中,曾发现4束稻穗,保存完好,穗形整齐... 黄河和长江就象两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古代长江文化的突出标志之一是它的水稻生产。地处长江中游的荆楚大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在江陵凤凰山发掘的西汉墓葬中,曾发现4束稻穗,保存完好,穗形整齐。经专家鉴定,西汉江陵古稻的穗长、千粒重、谷粒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华文明 社会经济发展 湖北地区 长江中游 火耕 江陵 人工栽培 凤凰山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的“火耕水耨”与“千金之家”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开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5-68,共4页
“火耕水耨”是两汉时期江南地区采用的一种农耕方式(本文所指“江南”的范围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对于它的估价,从古到今议论甚多。有的学者以《史记》为据,认为在火耕水耨下,江南地区的贫富分化不显著,所谓“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 “火耕水耨”是两汉时期江南地区采用的一种农耕方式(本文所指“江南”的范围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对于它的估价,从古到今议论甚多。有的学者以《史记》为据,认为在火耕水耨下,江南地区的贫富分化不显著,所谓“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但是,近年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两汉时期,尤其东汉以后,江南地区已得到较大开发,千金之家不乏其例。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两汉时期 火耕 水褥 考古发掘 贫富分化 东汉末年 后汉书 三国志
下载PDF
“火耕水耨”与楚国农业考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崇岳 《中国农史》 1985年第3期1-8,共8页
当我们在发掘和整理浩如烟海的祖国历史的遗产时,总感到有一股无形的传统的历史偏见,在障碍我们的眼睛,束缚我们的手脚。其中为甚者,莫过于片面强调只有黄河流域才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古代先进文明的代表,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当我们在发掘和整理浩如烟海的祖国历史的遗产时,总感到有一股无形的传统的历史偏见,在障碍我们的眼睛,束缚我们的手脚。其中为甚者,莫过于片面强调只有黄河流域才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古代先进文明的代表,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乃是落后的蛮夷之地云云。南方落后论者从古到今议论甚多,而其主要支柱之一,就是南方经济落后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楚国 水褥 黄河流域 南方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 春秋时期 中原地区 史记
下载PDF
“火耕水耨”与南方耕作方式 被引量:2
7
作者 宜禾 《历史教学问题》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6-20,共5页
长期以来,火耕水耨一直被视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南方地区颇具特色的一种水田耕作方式。最早将南方水稻耕作特征概括为火耕水耨的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 长期以来,火耕水耨一直被视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南方地区颇具特色的一种水田耕作方式。最早将南方水稻耕作特征概括为火耕水耨的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同书《平准书》、《汉书》的《武帝纪》、《地理传》以及《盐铁论·通有篇》等,都有相同的表述,甚至《晋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仍然记载着:“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生”。由于火耕水耨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最原始的水田耕作方式,甚或与原始的刀耕火种等同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方式 火耕 水褥 水田 食货志 司马迁 货殖列传 细作 水稻生长
原文传递
“火历”三探 被引量:14
8
作者 庞朴 《文史哲》 1984年第1期23-31,共9页
一九七八年曾因《左传》有夏四月亦名正月之语,提出我国远古时代施行过一种以大火(心宿,天蝎a)昏见为岁首的假说,就文献所载之种种以火纪时、施政材料,成《“火历”初探》一文。八二年,复就天文学史中的三个难题(十二地支中何以有二“... 一九七八年曾因《左传》有夏四月亦名正月之语,提出我国远古时代施行过一种以大火(心宿,天蝎a)昏见为岁首的假说,就文献所载之种种以火纪时、施政材料,成《“火历”初探》一文。八二年,复就天文学史中的三个难题(十二地支中何以有二“子”、太岁纪年法何以与天象运行相反、四宫方位何以与日缠相左),以火历影响予以试解,日《“火历”续探》。至此,“火历”之说,似乎已能左右逢源。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太岁纪年 高辛氏 天象 十七年 司马迁 四宫 艺文类聚 史记 火耕
下载PDF
侗族农耕习俗探微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学文 杨学军 《怀化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32-35,共4页
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 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一些古朴原始的低势能传统习俗,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对当今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影响是极大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农耕文化习俗,不论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有重要的理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侗族农耕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分析,算是一个初步尝试,恳求专家学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习俗 鼓师 寨老 文化 牛神 火耕 秧门 焚山 犁耙
下载PDF
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兆麟 《农业考古》 1981年第2期104-112,共9页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考古。它要求我们把各种考古学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为了供农业考古研究参考,本文介绍一下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该地彝族在...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考古。它要求我们把各种考古学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的发展。为了供农业考古研究参考,本文介绍一下凉山彝族的犁耕农业。该地彝族在一九五六年民主改革以前基本处于奴隶社会,介绍他们的农业技术不仅有利于探索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助子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农业 玉米 考古学 火耕 荞子 农业生产 土地利用率 奴隶社会 发展问题
下载PDF
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9
11
作者 汪宁生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1期240-242,共3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它不仅对研究东南沿海地区远古社会有重要价值,而且能为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理论研究提出不少有用的资料.“骨耜”就是这样的重要资料之一.“骨耜”自出土以来,释者颇众.兹不避浅薄,草此...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它不仅对研究东南沿海地区远古社会有重要价值,而且能为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理论研究提出不少有用的资料.“骨耜”就是这样的重要资料之一.“骨耜”自出土以来,释者颇众.兹不避浅薄,草此短文,对此物之形制、用途及有关问题.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意见,就教于海内外学者.(一)1973年和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中:共出土“骨耜”100余件.此物系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成,骨臼和骨脊削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相关问题 火耕 河姆渡遗址 中国考古学 种农业 史前史 遗存 重要成就 公元前
下载PDF
历史上太湖地区粮食生产基地的经济地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湘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共4页
太湖地区东濒东海,西至天目山和茅山,南临钱塘江,北枕长江,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3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5272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3.7%。这一地区自东汉末叶经东吴艰苦经营,农业生产渐趋发达,唐宋明清期间,农业生产进一步得到发... 太湖地区东濒东海,西至天目山和茅山,南临钱塘江,北枕长江,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3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5272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3.7%。这一地区自东汉末叶经东吴艰苦经营,农业生产渐趋发达,唐宋明清期间,农业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由于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较高的生产水平和发达的运输网络,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粮食基地。一、太湖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形成的历史过程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湖地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说明当时由于地广人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位 太湖地区 明清期间 货殖列传 东汉末 火耕 江南 东海 食货志 唐宋
下载PDF
红山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工具
13
作者 雪莲 张国强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6-7,共2页
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和使用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耜、石锄、石刀,蚌刀,石镰,石磨盘,石墨棒等生产工具,这些石制农具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红山文化原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火耕 农业 石耜 石锄 石磨棒 农业经济
下载PDF
遏制毁林烧荒垦地的经济手段——以老挝为例从隐性失业时间谈起
14
作者 李裕国 刘德成 《林业勘查设计》 1997年第4期31-34,共4页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森林资源异常丰富。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提高带动了工商业的形成和城市的出现,为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烧荒垦地势头逐渐强劲,森林资源随即减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移,森林大...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森林资源异常丰富。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提高带动了工商业的形成和城市的出现,为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烧荒垦地势头逐渐强劲,森林资源随即减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移,森林大规模加速度地遭到毁灭。当由此引发生态系统失衡普遍发生时,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发展防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隐性失业 毁林 经济手段 劳动时间 象限 生产曲线 畜产业 劳力 农民
下载PDF
论布依族对古越族稻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黎汝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7-91,53,共6页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罗家角,广西钦州独料、贵县罗泊湾,贵州赫章可乐乃至云南元谋大石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掘的古稻遗迹和文献记载的古代野生稻、现代野生稻分布状况考察,兼及民族史、民俗学、遗传学、语言学乃至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罗家角,广西钦州独料、贵县罗泊湾,贵州赫章可乐乃至云南元谋大石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掘的古稻遗迹和文献记载的古代野生稻、现代野生稻分布状况考察,兼及民族史、民俗学、遗传学、语言学乃至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水稻的故乡在中国南方,它的始祖是古越人。古越人的一支——骆越在创造稻作文明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骆越后裔的布依族继承和发展了先民所创造的稻作文化的精华,从而以稻作民族著称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依族 稻作文化 骆越 筒车 越族 继承与发展 古越人 火耕 水稻 水褥
下载PDF
“呰窳偷生”辨—兼谈汉代江南经济的特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裘士京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8-70,共3页
《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亦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 《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亦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两位史学巨匠对汉时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的概述表明,当时江南广大地区农业还很不发达,其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粗放阶段,而果隋蠃蛤,渔猎山伐经济,即渔猎采集经济甚为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的 江南地区 生产方式 司马迁 采集经济 经济状况 汉代 渔猎采集 农业 火耕
下载PDF
珞巴族农业生产概况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耀西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珞巴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的察隅与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约20万人。一部分生活在察隅、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区,大约三千人左右。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世代代沿用着刻木、结绳记事... 珞巴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的察隅与门隅之间的广大地区,约20万人。一部分生活在察隅、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区,大约三千人左右。珞巴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世代代沿用着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藏文。“珞巴”一词,是藏族同胞对他们的称呼,为南方人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门巴族 少数民族 火耕 藏族 珞巴族 农作物 铁制工具 民主改革 地方政府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湖北农业 被引量:2
18
作者 晏昌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65-70,共6页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代田法、区种法的实施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确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位于南北之交的湖北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直很少有人作专... 秦汉时期,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牛耕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代田法、区种法的实施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确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而位于南北之交的湖北地区,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近年来,随着文物和考古资料不断出土面世,使得对上古湖北地区的农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利用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秦汉时期湖北农业作一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湖北农业 水褥 湖北地区 江陵 火耕 凤凰山 西汉墓 汉水
下载PDF
苏南水乡元宵节习俗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采苹 屠思华 《东南文化》 CSSCI 1992年第6期168-174,共7页
1992年2月17日至22日,我们在苏州吴县胜浦乡前戴村,与农民们一起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元宵节.前戴村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之上,西距苏州市区二十多公里,东与昆山县毗邻,南濒吴淞江,北临娄江.这里河港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 1992年2月17日至22日,我们在苏州吴县胜浦乡前戴村,与农民们一起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元宵节.前戴村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之上,西距苏州市区二十多公里,东与昆山县毗邻,南濒吴淞江,北临娄江.这里河港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江南鱼米之乡.全村有310户人家,1100多口人,农民们祖祖辈辈以种植稻麦为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传承着极其丰厚的稻作民俗文化.以稻作生产为主的水乡农民,元宵节不吃汤团元宵,而吃“塘草泥”;不张灯结彩,却要“踩田角落”.这迥然有别于一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显得十分奇特古老,其中蕴含着的传统民俗文化十分引人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宵节 水乡 水褥 火耕 饮食习俗 苏南 沤制 肥料 民俗文化 稻作生产
下载PDF
试论炎帝神农氏文化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浩辉 《船山学刊》 CSSCI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因其以火为记,火为赤色,故又称赤帝。人们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也是由炎帝神农而来。所谓赤县,就是赤(炎)帝之县;所谓神州,就是神农之州。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它是人们在生...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因其以火为记,火为赤色,故又称赤帝。人们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也是由炎帝神农而来。所谓赤县,就是赤(炎)帝之县;所谓神州,就是神农之州。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它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 赤帝 日中为市 劳动实践 社会主义改革 火耕 中国特色 海内外同胞 定居生活 献身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