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照与核黄素浓度对核黄素光动力灭活病原体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缘圆 李彦玉 +3 位作者 尹云弟 李玲 陈可洋 刘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9-962,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核黄素灭活病原体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含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血浆分4组,分别添加核黄素浓度致终浓度为50、100、150μmol/L,0μmol/L为对照组。观察其在10、15、20、25 min的生长滴度,不进行光照的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核黄素灭活病原体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含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血浆分4组,分别添加核黄素浓度致终浓度为50、100、150μmol/L,0μmol/L为对照组。观察其在10、15、20、25 min的生长滴度,不进行光照的为对照组。用Reed-Muench法计算灭活前后培养后生长滴度,通过灭活后log减少因子评价不同浓度核黄素对灭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无光照的条件下添加核黄素无病原体灭活效果,随着光照时间从15 min增加到25 min,无核黄素组VSV灭活效果增加;当光照小于15 min时,50~150μmol/L核黄素VSV灭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光照时间为15~25 min时,添加核黄素后VSV灭活效果增强,但不同浓度核黄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25 min内核黄素病原体灭活效果随光照时间的增加灭活效果越好,与核黄素浓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UVA 病原体光化学法 VSV
下载PDF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志勇 张循善 王红梅(校对)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6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同种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灭活则是降低输血风险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技术,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中的病毒/细菌灭活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种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灭活则是降低输血风险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技术,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中的病毒/细菌灭活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对血液细胞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活性影响较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体 光化学法 核黄素 光敏剂
下载PDF
经光化学处理灭活病原体的血小板成分输注:一项欧洲SPRITE试验
3
作者 刘国元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4年第1期41-41,共1页
为提高血小板及血浆输注的安全性,最近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灭活血制品中的各种病原体,即采用Amotosalen HCI(S-59)及紫外光(UVA)进行光化学反应作用于核酸,从而达到杀灭病毒、细菌、原生物并灭活血小板组分中的白细胞的目的。作者进行了一... 为提高血小板及血浆输注的安全性,最近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灭活血制品中的各种病原体,即采用Amotosalen HCI(S-59)及紫外光(UVA)进行光化学反应作用于核酸,从而达到杀灭病毒、细菌、原生物并灭活血小板组分中的白细胞的目的。作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以评估经光化学处理(P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光化学处理 灭活病原体 血小板 成分输注 欧洲SPRITE试验 血浆输注
下载PDF
商品化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质量评价
4
作者 樊斌 杨春晖 +1 位作者 李彬 陈利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0-1304,共5页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小板病原体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目前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已经成功应用于血小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已经商品化的血小板PRT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对血小板PRT的应用现状、临床前机制研究、临床队列...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小板病原体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目前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已经成功应用于血小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已经商品化的血小板PRT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对血小板PRT的应用现状、临床前机制研究、临床队列研究及替代或补充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保障我国血液安全、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血小板PRT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传播 病原体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核黄素结合紫外线照射病原体灭活实验条件的建立 被引量:6
5
作者 孔令魁 赵乙洁 +1 位作者 陈祖伟 邬旭群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7期55-58,共4页
目的设计核黄素(维生素B2)结合紫外线照射灭活病原体的实验条件并验证其效果。方法采用麦康凯琼脂平板涂布计数法以大肠杆菌为指示病原体,观察核黄素浓度、紫外线剂量、磷酸盐介质和pH值等多种因素对光化学灭菌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在PB... 目的设计核黄素(维生素B2)结合紫外线照射灭活病原体的实验条件并验证其效果。方法采用麦康凯琼脂平板涂布计数法以大肠杆菌为指示病原体,观察核黄素浓度、紫外线剂量、磷酸盐介质和pH值等多种因素对光化学灭菌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在PBS介质中,12.5μm/L核黄素和在254nm波长的3.0mJ/ml剂量紫外线辐照的下降达3.87Log数。结论PBS介质中,大肠杆菌对低浓度的核黄素和低剂量紫外线辐照剂量具有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法 光敏剂 核黄素 病原体 大肠杆菌
下载PDF
噻唑橙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家明 杨玲玲 +1 位作者 任芙蓉 王卓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评价噻唑橙(TO)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处理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设实验组(n=10):悬浮红细胞经TO光化学法处理后,在4℃储存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pH、溶血率、钾浓度、ATP浓度、2,3-DPG浓度;对照组(n=10):悬浮红细胞未... 目的评价噻唑橙(TO)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处理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设实验组(n=10):悬浮红细胞经TO光化学法处理后,在4℃储存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pH、溶血率、钾浓度、ATP浓度、2,3-DPG浓度;对照组(n=10):悬浮红细胞未经TO光化学法处理,测定时间、项目同实验组。结果保存过程中实验组pH、2,3-DPG(μmol/gHb)及ATP(μmol/gHb)下降趋势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分别从0 d的7.03±0.07、9.43±1.14、4.23±0.58下降到35 d的6.57±0.06、0、2.40±0.49,对照组分别从0 d的6.95±0.09、10.67±1.17、5.18±0.64,下降到35 d的6.57±0.07、0、2.99±0.44;实验组和对照组35 d储存期末ATP浓度分别为0 d时的56.7%和57.7%。;实验组在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27±0.06)%,略高于对照组0.11±0.04%(P<0.05),仍满足溶血率≤0.8%的国标要求;钾外漏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35 d时分别为(40.41±2.94)mmol/L和(28.33±3.34)mmol/L(P<0.01)。结论 TO光化学法处理对储存过程中的红细胞的质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噻唑橙 病原体 红细胞质量 光化学法
下载PDF
血液细胞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毅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关键词 输血 血细胞 病原体
下载PDF
血液及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去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宇闻 张博 +1 位作者 莫琴 朱永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9-232,共4页
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可能导致输血发生感染性风险。血液筛查技术和血液管理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残余性风险,因此血液及血制品的病原体灭活/去除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防线。病原体灭活/去除技术是否可行,须从1)有效去除血液... 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可能导致输血发生感染性风险。血液筛查技术和血液管理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残余性风险,因此血液及血制品的病原体灭活/去除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防线。病原体灭活/去除技术是否可行,须从1)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2)对被处理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影响、3)对人体安全、4)技术可行性和法规的符合性等4个方面来考量,同时做必要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仅仅由于成本原因而未能采用或不考虑采用诸如病原体灭活/去除等适宜的血液安全技术,无异于本末倒置,无论对输血安全的整体形势还是对接受输血的病患者个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血液制品 感染性输血风险 病原体/去除 输血安全 卫生经济学
下载PDF
红细胞成分血病原体灭活 被引量:2
9
作者 任芙蓉 王卓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7-410,共4页
近年来,通过选择低危献血者及严格的血液筛查策略,尤其是血液核酸筛查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也无可否认,现行献血者选择和输血传染病筛查模式尚不能完全剔除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
关键词 红细胞 血液成分 病原体
下载PDF
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鹏 洪缨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1年第4期540-544,共5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性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s)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但PCs通常室温储存,易被细菌污染。因此,PCs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病原体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性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s)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但PCs通常室温储存,易被细菌污染。因此,PCs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病原体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PI)技术是一种通过加入或不加入光敏剂,经紫外光照射使病原体核酸失活,同时灭活淋巴细胞替代辐照,防止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e host disease,TA-GVHD)的措施。就目前血液预警数据显示,尚未发现病原体灭活血小板(pathogen inactivation-platelet concentrates,PI-PCs)引起的败血症等其他输血不良反应,且与常规血小板输注无显著差异。PI技术对血小板使用也有一定程度影响,可能会加剧储存损伤,导致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量校正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低于常规血小板,使血小板输注间隔时间缩短。本文就目前PI技术及临床应用作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病原体技术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伟业 张博 钱开诚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3年第3期298-302,共5页
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血液成分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灭活处理,阻断血液筛查中漏检或某些未列入筛查范围的病原体的传播,这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突发性的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事件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如2002... 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血液成分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灭活处理,阻断血液筛查中漏检或某些未列入筛查范围的病原体的传播,这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突发性的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事件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如2002年FDA建议在血液筛查中增加检测美洲锥形虫,之前亚甲蓝(MB)光化学法已被证实可部分杀灭美洲锥形虫(〉3.5log)。2003年我国SARS爆发后,也已证明SARS可被MB光化学法灭活(约6.5l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原体 有机溶剂 去污剂 亚甲蓝 补骨脂素 核黄素 光化学
下载PDF
血细胞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珍珍 张博 钱开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599,共4页
由于输血风险的客观存在,血液及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是从根本上彻底杜绝输血相关病原体感染,保证输血安全的最可靠屏障。血浆病原体灭活已有亚甲蓝光化学等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们仅就血细胞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 由于输血风险的客观存在,血液及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是从根本上彻底杜绝输血相关病原体感染,保证输血安全的最可靠屏障。血浆病原体灭活已有亚甲蓝光化学等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们仅就血细胞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旨在明确这些技术的优劣势,希望能够为改进或开发新的处理技术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红细胞 病原体技术
下载PDF
利用包膜RNA技术构建的假病毒颗粒在病原体灭活有效性验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兆辉 张博 +2 位作者 郑岚 王迅 朱永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0-903,共4页
目的表达含Sindbis病毒特异性序列的包膜RNA颗粒,评价其在Sindbis病毒灭活中作为有效评价物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Sindbis病毒特异性序列的重组质粒,表达出Sindbis假病毒颗粒。将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做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然后检测... 目的表达含Sindbis病毒特异性序列的包膜RNA颗粒,评价其在Sindbis病毒灭活中作为有效评价物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Sindbis病毒特异性序列的重组质粒,表达出Sindbis假病毒颗粒。将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做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然后检测Sindbis病毒感染性,同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核酸损伤,3者数据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indbis病毒和假病毒颗粒的核酸损伤程度随着Sindbis病毒感染性降低而增强,10000lux光照20min后感染性不再降低且核酸定量log值也不再有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相比,Sindbis核酸降低值分别与Sindbis病毒感染性降低值和假病毒颗粒核酸降低值呈线性相关性(R2=0.9937和R2=0.9975)。结论提示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假病毒颗粒作为Sindbis病毒光化学灭活的有效评价物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RNA Sindbis病毒 病原体效果评价
下载PDF
血液成分中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康澜 李世林 杨春晖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2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从1982年发现HIV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后,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输血的风险,输血传播疾病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血液成分进行病原体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PI)可以大大降低由输血传播而引起感染的风险。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人们已经开... 从1982年发现HIV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后,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输血的风险,输血传播疾病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血液成分进行病原体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PI)可以大大降低由输血传播而引起感染的风险。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人们已经开发出许多血液病原体灭活技术,如光化学方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法、THERAFLEX UV、S-303法、PEN110法。此外,具有潜力的低温等离子技术、飞秒激光/超短脉冲激光及高静水压技术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用于减少血液中的病原体。我们将在下文中对现有的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 输血传播 病原体
下载PDF
病原体灭活技术在血液成分中的应用进展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官笑羽 莫秋红 +1 位作者 李玲 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930-935,共6页
通过献血者筛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的全覆盖,感染性输血风险已降至极低水平,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在保障血液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想的PRT除了能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血... 通过献血者筛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的全覆盖,感染性输血风险已降至极低水平,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在保障血液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想的PRT除了能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活性、不影响被处理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对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发展进行概述,并讨论了病原体灭活处理对血液成分质量的影响,为改进或开发新的处理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体技术 血液成分 质量评价
下载PDF
病原体灭活技术在血液成分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李贞贞 张辉洁 +1 位作者 胡兴斌 尹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年第1期87-90,共4页
血液输注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灭活是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临床上综合利用S-303法、PEN110法、补骨脂素S-59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法、亚甲蓝光化学法等灭活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近年来... 血液输注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灭活是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临床上综合利用S-303法、PEN110法、补骨脂素S-59光化学法、核黄素光化学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法、亚甲蓝光化学法等灭活血液成分中的病原体。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在水体灭菌中的显著成效引发广泛关注。对血液成分中常用病原体灭活技术进行了简述,并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 病原体 低温等离子体
下载PDF
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17
作者 周伟业 张博 钱开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61-61,共1页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有四种: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法)、亚甲蓝(MB)光化学法、补骨脂素(S-59)光化学法、核黄素(RB)光化学法。为全面总结四种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经验,为血液病原体灭活技术提供临床改进依据及新技...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有四种: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法)、亚甲蓝(MB)光化学法、补骨脂素(S-59)光化学法、核黄素(RB)光化学法。为全面总结四种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经验,为血液病原体灭活技术提供临床改进依据及新技术开发启示,本文将针对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这四种技术在临床使用现状、对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进一步总结开发病原体灭活技术所需遵循的原则及应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体技术 光化学法 血浆蛋白 补骨脂素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 有机溶剂 文献报道 技术开发 致畸性
下载PDF
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梓璇 施琳颖 +1 位作者 李艳辉 单桂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316-1320,共5页
目前国内外血小板的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有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UVA)、核黄素/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3种,前2种紫外线因添加了补骨脂素或核黄素作为光敏剂,而被归为光化学灭活技术,UVC则直接照射而未添加任何光敏剂。有... 目前国内外血小板的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有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UVA)、核黄素/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3种,前2种紫外线因添加了补骨脂素或核黄素作为光敏剂,而被归为光化学灭活技术,UVC则直接照射而未添加任何光敏剂。有研究显示它们对血小板病原体都具有一定的灭活效果,但三者的灭活原理不同,对同种病原体的灭活效果也不同,对血小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许多学者研究了各种保护剂在这些灭活技术中的应用,力求减少灭活对血小板的损伤。下文是对这3种灭活技术的原理、灭活效果、对血小板的影响以及一些现行保护剂应用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病原体 病原体技术 紫外线照射 光化学 光敏剂 补骨脂素 核黄素
下载PDF
酚噻嗪类光敏剂YWW007用于病原体灭活的毒性评价研究
19
作者 杨春晖 边国慧 +2 位作者 黄毅 阳红 王憬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酚噻嗪类光敏剂YWW007应用于血液病原体灭活的安全使用剂量。方法细胞毒性试验:使用YWW007终浓度为1、4、12、20、40μmol/L培养基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遗传毒性评价:采用YWW007终... 目的探讨酚噻嗪类光敏剂YWW007应用于血液病原体灭活的安全使用剂量。方法细胞毒性试验:使用YWW007终浓度为1、4、12、20、40μmol/L培养基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遗传毒性评价:采用YWW007终浓度为1、2、4、6、8、12μmol/L的培养基培养小鼠淋巴瘤细胞,用微孔板法做tk基因突变试验,计算平板效率、相对存活率以及TFT抗性突变频率等指标。结果当YWW007浓度达到40μmol/L时,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而YWW007浓度为12、4、2和1μmol/L时,细胞存活率>70%,提示细胞毒性轻微;YWW007浓度≤4μmol/L时,在含有和不含有代谢活化系统(S9)条件下,其突变频率(MF)值均未达到阴性对照组MF值的2倍,未见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YWW007浓度≤4μmol/L为用于病原体灭活的安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吩噻嗪类光敏剂YWW007 病原体 TK基因 基因突变试验 细胞毒性 致突变性
下载PDF
疯牛病病原体研究及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思考 被引量:25
20
作者 史新立 谭芳奕 +4 位作者 王召旭 奚廷斐 解慧琪 杨志明 戴建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38-1144,共7页
目的介绍关于疯牛病的基本知识,并对哺乳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评价作简要介绍。方法查阅近年来对疯牛病、新克雅氏病、朊病毒的研究概况、检测方法、灭活方法,欧美等国对牛羊源性相关材料的控制措施以及国内对相关产品的管理方法相... 目的介绍关于疯牛病的基本知识,并对哺乳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评价作简要介绍。方法查阅近年来对疯牛病、新克雅氏病、朊病毒的研究概况、检测方法、灭活方法,欧美等国对牛羊源性相关材料的控制措施以及国内对相关产品的管理方法相关的文献,综合分析。结果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citis,BSE)。该病与羊瘙痒病具有同源性,它们与人类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均是海绵状脑组织病变,由Prion蛋白引起。疯牛病主要以缓慢破坏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结论由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在原材料方面存在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同时Prion蛋白对传统的杀灭方法有较强抵抗性,因此,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源头控制及灭活工艺等生产质量体系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保证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牛病 Prion蛋白 克-雅氏病 医疗器械 疯牛病病原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