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搁灯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做法与成效
1
作者 韩世亮 尚玲 刘可顺 《山东水利》 2010年第10期14-16,共3页
通过对搁灯山小流域现状的介绍,提出搁灯山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组织领导、管理模式、开发模式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措施,并总结其治理成效,给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灯山 小流域综合治理
下载PDF
重庆低空旅游发展探析——以圣灯山低空旅游项目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焱 赵纲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5-50,共6页
加快低空旅游发展对丰富区域旅游业态构成,提升旅游交通要素质量,助推城市形象塑造,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相较于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重庆作为西南首个试点开放低空空域的城市,低空旅游的产出效益及影响力却并不突... 加快低空旅游发展对丰富区域旅游业态构成,提升旅游交通要素质量,助推城市形象塑造,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相较于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重庆作为西南首个试点开放低空空域的城市,低空旅游的产出效益及影响力却并不突出。本文以重庆首个低空旅游项目——圣灯山低空旅游项目为例,分析重庆低空旅游发展在市场认知、运营模式、资源条件、促销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及保障性措施,以期推动圣灯山低空旅游项目建设,促进重庆低空旅游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低空旅游 巴南圣灯山 低空旅游项目
下载PDF
民勤元宵灯山会,一朵光彩明艳的民俗奇葩
3
作者 杨立中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5期18-19,共2页
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民勤元宵灯山会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可称为我... 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民勤元宵灯山会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可称为我国传统民俗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山 文化 民俗
下载PDF
蒲江看灯山摩崖造像考察
4
作者 龙腾 夏晖 《成都文物》 2005年第1期18-25,共8页
看灯山,在成都市蒲江县白云乡与雅安市名山县马岭乡交界处,距蒲江县城20公里,海拨845米。该山是汉唐宋时蒲江盐井井盐运销名山、雅州(雅安)、黎州(汉源)古道必经之地,山崖上遗留有较大规模的摩崖造像。对于看灯山摩崖造像,1992年... 看灯山,在成都市蒲江县白云乡与雅安市名山县马岭乡交界处,距蒲江县城20公里,海拨845米。该山是汉唐宋时蒲江盐井井盐运销名山、雅州(雅安)、黎州(汉源)古道必经之地,山崖上遗留有较大规模的摩崖造像。对于看灯山摩崖造像,1992年新修的《名山县志》竟记述为“看灯山,……明洪武元年(1368年)起,在735平方米的崖壁上共刻神像12龛。”当成明代摩崖造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江县 灯山 摩崖造像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5
作者 李汉荣 李融 《中学语文》 2018年第2期6-8,共3页
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灯海。夜色还未来得及降临就被灯拒绝了。现代已经没有了夜晚。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保留着一些夜的片断。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有些伤感,但情调很美很动人。... 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灯海。夜色还未来得及降临就被灯拒绝了。现代已经没有了夜晚。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保留着一些夜的片断。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有些伤感,但情调很美很动人。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露珠的加冕。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默地酝酿着心中的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山 城市之间 墒情 小路 民间小调 夜晚 野草 回味 星空 李商隐
下载PDF
一部从未公映的“文革”影片
6
作者 李中石 《红岩春秋》 2003年第2期20-25,共6页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舞台百花凋零,只有《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独霸舞台。以这些样板戏为题材摄制的舞台艺术片,成为充斥中国大陆银幕的绝对主角,在全国城乡反复上映,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绝无...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舞台百花凋零,只有《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独霸舞台。以这些样板戏为题材摄制的舞台艺术片,成为充斥中国大陆银幕的绝对主角,在全国城乡反复上映,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红太阳 灯山 工人阶级 上层建筑 文艺节目 石油 红村 无产阶级 矿物燃料 工人宣传队 江青 毛主席语录 影片
下载PDF
Remembering, Forgetting and Self-Constitu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Last Gentleman and Lanterns on the Levee
7
作者 LiangMe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1期83-98,共16页
This paper examines in a comparative manner how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contribute to self-constitution in Walker Percy's The Last Gentleman and William Alexander Percy's Lanterns on the Levee. In The Last Gentle... This paper examines in a comparative manner how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contribute to self-constitution in Walker Percy's The Last Gentleman and William Alexander Percy's Lanterns on the Levee. In The Last Gentleman, Will Barrett embarks upon a journe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in quest of identity. Lanterns on the Levee features a similar identity quest pursued, this time, by an autobiographer who records the very process of this quest rather than representing it by a fictional character. Percy the stoic restores realness to people in a lost world, from whom he derives his self and in whom his self is deeply rooted, by remem- bering the personally significant and good past and forgetting the personally insignificant and evil present. In so doing, he not only asserts his personal identity but continues to construct it in an imaginative way. Will, by contrast, seeks to constitute and ascertain his stoic identity both by attempting to forget the every- dayness of ordinary life and thereby establish a genuine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and by undertaking the pursuit of a fatherly figure who echoes his tenacious memory of his father. Both Will and Percy, however, may be called what Kierkegaard calls a knight of infinite resig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EMBERING FORGETTING Self-constitution. The Last Gentleman Lanterns on the Leve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