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灰泥丘研究综述:基于内蒙古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闫振 刘建波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9-438,共10页
国外很多学者对灰泥丘的形成机制和时空演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我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程度较低。目前灰泥丘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灰泥的无机成因和微生物成因争论、客观分类方法的缺乏以及灰泥丘时空分布的研究精度低等。灰泥丘是... 国外很多学者对灰泥丘的形成机制和时空演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我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程度较低。目前灰泥丘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灰泥的无机成因和微生物成因争论、客观分类方法的缺乏以及灰泥丘时空分布的研究精度低等。灰泥丘是以灰泥为主要成分的、正凸起的碳酸盐岩建造,可含有碳酸盐颗粒和平底晶洞构造等,但不具有格架构造。根据灰泥丘的成分分类方法,灰泥丘被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生物碎屑灰泥丘、微生物灰泥丘、生物碎屑—微生物灰泥丘和纯灰泥丘。石炭纪—二叠纪灰泥丘的时空分布具有规律性,表现为石炭纪晚杜内期到早维宪期的Waulsortian丘或似Waulsortian丘、晚维宪期到谢尔普霍夫期的生物碎屑—微生物灰泥丘和石炭纪巴什基尔期到二叠纪萨克马尔期的藻灰泥丘。异地来源的灰泥通过无机堆积等物理作用形成正地形;微生物在灰泥丘的形成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灰泥,而且起到重要的粘结巩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分类方法 形成机制 灰泥来源 时空分布 控制因素 石炭纪 二叠纪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