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保山上新统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角质层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娜 孙柏年 +3 位作者 吴靖宇 闫德飞 肖良 戴静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4-661,共8页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背栎 化石角质层 微细构造 古气候 上新统 云南
下载PDF
灰背栎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AFLP指纹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淑霞 胡运乾 周浙昆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8,共10页
用AFLP方法对灰背栎 (Quercussenescens) 8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研究。TFPGA软件分析两组引物组合共产生 12 5个位点 ,其中 94个为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75 2 % ,发现灰背栎居群的遗传变异水平有随着海拔升高而... 用AFLP方法对灰背栎 (Quercussenescens) 8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研究。TFPGA软件分析两组引物组合共产生 12 5个位点 ,其中 94个为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75 2 % ,发现灰背栎居群的遗传变异水平有随着海拔升高而遗传多样性下降的趋势。Arliquin 2 0 0 0中的AMOVA分析表明灰背栎居群间分化大 ,分化指数达 φst=0 2 9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背栎 AFLP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兆录 党承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采用经典的维量分析法,对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作了初步的研究。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都比较高,生物量328.866t/hm ̄2,净第一性生产力21.286t/hm ̄2·a。认为灰背栎的丛... 采用经典的维量分析法,对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作了初步的研究。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都比较高,生物量328.866t/hm ̄2,净第一性生产力21.286t/hm ̄2·a。认为灰背栎的丛生特性增加了森林乔木层的密度,从而导致较大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滇中地区,灰背栋林已经十分稀少,应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背栎 生物量 净生产力
原文传递
灰背栎、黄毛青冈、白穗石栎和元江栲旱季含水量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吴兆录 党承林 张泽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本文报道富民县望海山(北纬25°19',东径102°34',海拔2330~2480 m)四种树种53株样木974个样品旱季的含水量.结果如下:①在相同生境中,耐干旱树种含水量低,喜潮湿树种含水量高,即植物体含水量因种类而异.元江栲含水量最高,... 本文报道富民县望海山(北纬25°19',东径102°34',海拔2330~2480 m)四种树种53株样木974个样品旱季的含水量.结果如下:①在相同生境中,耐干旱树种含水量低,喜潮湿树种含水量高,即植物体含水量因种类而异.元江栲含水量最高,黄毛青冈含水量最低.②四种树种含水量分配的共同特点是树干的最低.以树干端部或枝基部为起点,向枝梢部或根梢部延伸,含水量逐渐增加.③年龄相同,含水量高的树种树干生物量高,但有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背栎 黄毛青冈 白穗石 元江栲
原文传递
白腹锦鸡繁殖及食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杨炯蠡 吴至康 林齐维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1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在贵州省称“箐鸡”。我们于1974年10月—12月在西南部的兴义,1975年10—12月、1980年4—6月在西部的威宁,对白腹锦鸡的繁殖及食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所得结果如下:这种鸡通常栖息在海拔1,500米—2,80...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在贵州省称“箐鸡”。我们于1974年10月—12月在西南部的兴义,1975年10—12月、1980年4—6月在西部的威宁,对白腹锦鸡的繁殖及食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所得结果如下:这种鸡通常栖息在海拔1,500米—2,800米左右多岩的中山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常绿栎林以光叶高山栎(Quercus rehderiana)、灰背栎(Quercus senescens)为主;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华山松(Pinus armandii)占优势,其次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白腹锦鸡 光叶高山 栓皮 黄杉 初步观察 灰背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