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薯类食品多项指标的灰色模式识别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利兵 侯守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选择我国不同地区红薯、山药、葛根、紫薯4种薯类食品作为研究对象,对食品多指标测定与综合评价.从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灰分、粗纤维含量方面评价食品营养.测定4种食品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灰分及粗纤维含量,并从食品营养... 选择我国不同地区红薯、山药、葛根、紫薯4种薯类食品作为研究对象,对食品多指标测定与综合评价.从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灰分、粗纤维含量方面评价食品营养.测定4种食品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灰分及粗纤维含量,并从食品营养方面用化学计量方法进行质量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4种薯类食品燃烧热大小顺序为:葛根>红薯>山药>紫薯,燃烧稳定性排序为:山药>葛根>紫薯>红薯,脂肪含量顺序为:葛根>紫薯>红薯>山药,灰分含量顺序为:葛根>山药>红薯>紫薯,粗纤维含量顺序为:紫薯>山药>葛根>红薯,多指标化学计量分析顺序为:山药>葛根>紫薯>红薯.这项研究为热重分析方法研究食品燃烧稳定性评价与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这项研究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食品营养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这项研究为大规模开发食品资源以及食品分类研究提供有力地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营养 熵值法 热重分析 燃烧热 灰色模式识别 灰色关联系数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AHP法和灰色模式识别理论的海底管道系统路由定量风险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慧 肖楠 +1 位作者 郭振邦 王金英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根据海底管道路由潜在风险的特点及风险类型,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灰色模式识别理论相结合的海底管道系统路由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AHP确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模式识别理论,建立识别结果标准,并结合实际工程... 根据海底管道路由潜在风险的特点及风险类型,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灰色模式识别理论相结合的海底管道系统路由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AHP确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模式识别理论,建立识别结果标准,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灰色模式识别理论 海底管道路由定量风险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评价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芦云峰 谭德宝 王学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61,共4页
根据洪湖近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方法对洪湖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软件surfer8.0生成洪湖不同季节的水质综合指数等值线图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水质介于3~4级水之间,秋季水质较好,春季水... 根据洪湖近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方法对洪湖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软件surfer8.0生成洪湖不同季节的水质综合指数等值线图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水质介于3~4级水之间,秋季水质较好,春季水质最差,水质随季节变化较大,湖内围网区域和进出水口区域之间水质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水质综合指数 水质评价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引种柴胡质量的灰色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段英姿 客绍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6-458,共3页
目的分析引种柴胡不同采收期醇溶性浸出物、多糖、皂苷、总灰分及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灰色模式识别法。结果醇溶性浸出物与总灰分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醇溶性... 目的分析引种柴胡不同采收期醇溶性浸出物、多糖、皂苷、总灰分及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灰色模式识别法。结果醇溶性浸出物与总灰分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醇溶性浸出物在10月含量最高,多糖11月含量最高。总皂苷和皂苷a、d含量变化趋势类似,6月开始增长,8月底含量达最高;铁和锰10月含量最高,锌8月底含量最高,铜9月含量最高。8月底采收各指标关联度(0.6777)最高,质量最优,5月采收关联度最小(0.3706)。结论不同采收期柴胡各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不同成分的最高含量不在同一时期,用灰色模式识别法分析确定了引种柴胡最佳采收期在8月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动态变化 灰色模式识别 关联度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4种米多指标的灰色模式识别和灰色关联系数聚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卢翠文 周利兵 +2 位作者 侯守芳 蒋才云 蓝峻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37-143,共7页
以不同地区西米、糯白玉米、红米、圆糯米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指标测定与综合评价,测定4种米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及灰分含量,并用化学计量方法从食品营养方面进行质量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4种米燃烧热大小依次为圆糯米>红米>... 以不同地区西米、糯白玉米、红米、圆糯米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指标测定与综合评价,测定4种米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及灰分含量,并用化学计量方法从食品营养方面进行质量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4种米燃烧热大小依次为圆糯米>红米>糯白玉米>西米,燃烧稳定性大小依次为糯白玉米>西米>红米>圆糯米,脂肪含量大小依次为西米>红米>糯白玉米>圆糯米,灰分含量大小依次为红米>糯白玉米>圆糯米>西米,多指标化学计量分析大小依次为红米>西米>糯白玉米>圆糯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营养 熵值法 热重分析 燃烧热 灰色模式识别 灰色关联系数聚类分析
下载PDF
灰色模式识别在场地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俊平 赵艳林 +1 位作者 张书文 吕海波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6,共4页
介绍了灰色关联模式识别理论,对灰色模式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定义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在此基础上,以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为分类指标,建立了场地分类的二级灰色模式识别模型,不仅合理解决了场地类别的跳跃问题,而且也为处理工程中... 介绍了灰色关联模式识别理论,对灰色模式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定义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在此基础上,以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为分类指标,建立了场地分类的二级灰色模式识别模型,不仅合理解决了场地类别的跳跃问题,而且也为处理工程中存在的灰色不确定信息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模式识别 可信度 场地分类
下载PDF
灰色模式识别不同地区药用乳香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尚梅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5-18,共4页
本文通过灰色模式识别,对7个省市的药用乳香中的各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其相对关联度并对其质量优劣排序。通过对比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灰色模式识别评价较为合理。这说明了灰色模式识别具备合理性、可靠性。
关键词 灰色模式识别 药用乳香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洱海雨季灌排沟渠水质 被引量:8
8
作者 谢坤 罗元 +5 位作者 冯弋洋 吴凡 王贵云 张克强 沈仕洲 王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34-241,共8页
为揭示洱海流域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单元交替分布对灌排沟渠水质的综合影响及污染物贡献率,选取流域典型灌排沟渠不同断面进行连续取样观测,在分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 为揭示洱海流域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单元交替分布对灌排沟渠水质的综合影响及污染物贡献率,选取流域典型灌排沟渠不同断面进行连续取样观测,在分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采用“中心化”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沟渠农田入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沟渠断面TP和总可溶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ate,TDP)浓度沿水流方向持续增加,TN和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3--N)浓度先增加随后稳定,沟渠农田出口段NH4+-N和COD浓度分别削减13.43%~57.88%和2.88%~19.33%,而流经村落段浓度相应增加。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分析发现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类别分别为Ⅲ类、Ⅱ类、Ⅳ类、Ⅳ类、Ⅴ类和Ⅴ类,综合平均污染指数法表明沟渠中TN和COD是水体主要污染因子,而NO3--N是水体TN的最主要形态。该研究可揭示洱海流域氮磷污染来源与贡献,为明确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污染因子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灌排沟渠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综合平均污染指数
下载PDF
基于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小花清风藤品质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文凯 孙庆文 +2 位作者 徐文芬 吴汉竹 潘国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7-181,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小花清风藤药材品质评价分析模型。方法以小花清风藤药材的叶浸出物、一年生茎浸出物、多年生茎浸出物、总黄酮含量、总皂苷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构建基于上述评价指标的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 目的建立基于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小花清风藤药材品质评价分析模型。方法以小花清风藤药材的叶浸出物、一年生茎浸出物、多年生茎浸出物、总黄酮含量、总皂苷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构建基于上述评价指标的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小花清风藤药材品质评价模型,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构建了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小花清风藤药材品质评价模型,且两种方法对小花清风藤药材的质量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基于模糊物元与灰色模式识别的小花清风藤药材品质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均可作为小花清风藤药材品质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清风藤 模糊物元 灰色模式识别 品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营养状态指数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质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饶继刚 张婷 +3 位作者 饶兴旺 毛圣明 钟学斌 陈志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39-43,48,共6页
以青山国家湿地公园2014—2016年的季度水质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营养状态指数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域水质变化趋势和所受污染情况做出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体水质整体上达到了地表水Ⅱ类的... 以青山国家湿地公园2014—2016年的季度水质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营养状态指数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域水质变化趋势和所受污染情况做出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青山国家湿地公园水体水质整体上达到了地表水Ⅱ类的水质标准,保持在贫营养到中营养程度的营养化状况,有部分年月水质甚至可以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说明青山国家湿地公园的水环境管理措施使得湿地水域能够达到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良好,保证了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水质评价 营养状态 灰色模式识别
下载PDF
基于MIKE21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模拟与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婷 王学雷 +3 位作者 耿军军 班璇 杨超 吕晓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90-2100,共11页
认识自然和人为因素驱动下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更精确地进行湖泊水质模拟和评价。运用二维水质模型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了不同污染源削减方案对洪湖水质的影响。基于2012年实测地形、水文、气象、水质和污染源定... 认识自然和人为因素驱动下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更精确地进行湖泊水质模拟和评价。运用二维水质模型和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了不同污染源削减方案对洪湖水质的影响。基于2012年实测地形、水文、气象、水质和污染源定量输入,建立了洪湖二维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水位率定和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10和0. 08 m,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率定误差分别为0. 171、0. 009、0. 110和0. 627 mg/L,验证误差分别为0. 191、0. 020、0. 079和0. 689 mg/L,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的模拟结果满足精度要求。不同管理措施方案下洪湖水质的恢复效果比较显示,洪湖蓝田和下新河入水口各污染物指标浓度减少50%方案下,水质的恢复效果最好,全湖总氮、总磷、铵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值减少率分别为37. 2%、35. 1%、37. 3%和21. 3%,全湖Ⅴ类水质水域基本不存在,全湖90%的区域水体水质综合等级达到Ⅲ类。影响洪湖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中,关键因素是径流入湖所携带的四湖流域上游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物。应大力控制上游地区的非点源污染,积极开展洪湖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湿地水生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体的截污和自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模拟 MIKE 21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水质评价 洪湖
原文传递
模糊(灰色)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
12
作者 郑成德 《运筹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模糊模式识别 灰色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
下载PDF
不同品种柑橘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利兵 《贵州农机化》 2017年第4期14-16,共3页
在灰色模式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品种柑橘质量评价的灰色计量学模型。结合国际上最先进的MATLAB软件,挖掘出不同品种柑橘中微量元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柑橘果肉和果皮哪一方营养价值高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不同品种... 在灰色模式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品种柑橘质量评价的灰色计量学模型。结合国际上最先进的MATLAB软件,挖掘出不同品种柑橘中微量元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柑橘果肉和果皮哪一方营养价值高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不同品种柑橘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模式识别 灰色计量学
下载PDF
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的净化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坤 邓伟明 范力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引入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NH_(4)^(+)-N、TP和COD起到有效净化作用,全年对T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5.20%~69.59%和4.46%~61.90%,出水最低浓度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系统出水NH_(4)^(+)-N和TP全年平均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和Ⅲ类标准。系统在雨季和旱季2个时间段平均出水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和Ⅳ类标准,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和COD的去除是影响出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数。该研究表明,生态沟搭配库塘湿地能明显提高对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及COD去除效率,系统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同时具有运行稳定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生态沟 库塘湿地
下载PDF
2005-2014年乌梁素海湖泊水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15
作者 田伟东 贾克力 +4 位作者 史小红 赵胜男 吴用 宋爽 马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6-1234,共9页
为了确定乌梁素海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取乌梁素海2005-2014年6-9月长序列的水质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及氟化物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乌梁素海2005-2014年的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乌梁素海的实际状... 为了确定乌梁素海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取乌梁素海2005-2014年6-9月长序列的水质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及氟化物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乌梁素海2005-2014年的水质进行评价,并结合乌梁素海的实际状况,从外源污染、入湖污染物负荷量及入湖水量3个方面对其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水质状况转好;除总磷外,各污染指标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灰色综合指数表明乌梁素海水质正向良性方向发展;总磷治理应成为乌梁素海污染治理的主要方面;外源污染的削减、入湖污染物负荷量的降低及入湖水量的增加是乌梁素海水质转好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水质变化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种质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晓霞 徐荣 +5 位作者 陈君 于晶 杨成民 刘赛 张永清 彭艳丽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3期343-347,352,共6页
目的:对不同种质黄芩中3种黄酮类成分和总黄酮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为遴选黄酮类成分含量高的黄芩种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质黄芩根中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采用UV-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 目的:对不同种质黄芩中3种黄酮类成分和总黄酮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为遴选黄酮类成分含量高的黄芩种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质黄芩根中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采用UV-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模式识别法验证并综合评价不同种质黄芩的化学质量。结果:黄芩苷、汉黄芩素及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种质间差异显著,其中13号黄芩种质黄芩苷和总黄酮含量最高,1号、7号黄芩种质黄芩苷、黄芩素与总黄酮含量均较高。主成分分析和灰色模式识别法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次试验中1号、7号、13号为优良种质,可以作为黄芩新品种选育对象。结论:采用改进后的HPLC法可较好地测定黄芩3种黄酮类成分,不同种质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模式识别法均遴选出了目标种质,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种质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酮类成分 主成分分析 灰色模式识别
下载PDF
不同栽培品种山茱萸药材的化学质量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随清 王利丽 +1 位作者 扬晋 冀春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以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药材的质量。方法:测定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药材中的熊果酸、马钱苷、总多糖、总鞣质、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法对山茱萸的不同栽培品种药材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目的:以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药材的质量。方法:测定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药材中的熊果酸、马钱苷、总多糖、总鞣质、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法对山茱萸的不同栽培品种药材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评价了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药材质量的优劣。结论:初步建立了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药材化学质量评价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栽培品种 化学质量评价 灰色模式识别
下载PDF
山黄皮、山奈、十三香燃烧稳定性和多指标计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凡芝 朱茂华 周利兵 《安徽化工》 CAS 2022年第5期120-122,143,共4页
选择山黄皮、山奈、十三香三种调味品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钙、灰分、粗纤维含量(n=3,CV%<3%)。结果表明,三种调味品燃烧热顺序为山黄皮>山奈>十三香;燃烧稳定性顺序为山黄皮>山奈>十三香;脂肪... 选择山黄皮、山奈、十三香三种调味品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燃烧热、燃烧稳定性,脂肪、钙、灰分、粗纤维含量(n=3,CV%<3%)。结果表明,三种调味品燃烧热顺序为山黄皮>山奈>十三香;燃烧稳定性顺序为山黄皮>山奈>十三香;脂肪含量(%)大小顺序为十三香>山奈>山黄皮;钙含量(%)大小顺序为山奈>十三香>山黄皮;灰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山奈>山黄皮>十三香;粗纤维含量大小顺序为十三香>山黄皮>山奈;燃烧热、燃烧性(调味品的燃烧稳定性)、脂肪含量、钙、灰分、粗纤维含量多指标的熵值法顺序为山奈>十三香>山黄皮。本研究建立了三种调味品的多指标分析及评价体系,为大规模开发调味品资源以及调味品分类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品 熵值法 热重分析 灰色模式识别
下载PDF
2011-2020年呼伦湖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于海峰 史小红 +3 位作者 孙标 赵胜男 刘禹 赵美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4-1545,共12页
以呼伦湖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长时间序列实测水质指标,分析了盐度(S)、电导率(EC)、总溶解性固体(TDS)、pH、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年际变化。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以呼伦湖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长时间序列实测水质指标,分析了盐度(S)、电导率(EC)、总溶解性固体(TDS)、pH、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年际变化。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呼伦湖2011—2020年的水质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合呼伦湖的实际情况,从外源输入与气象条件两方面对水质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1—2020年,S、TDS、EC均有下降,水体盐化现象好转;pH在8.86~9.37之间,水体呈弱碱性;除TP外,TN、COD均有下降。灰色模式综合指数(GC)表明:近10 a中水质最优年为2012年,水质最差年为2011年,整体上看,GC由2011年的4.01降低到2020年的3.35,水质趋于好转。(2)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表明:2011—2020年水体经历中度富营养化—重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的变化过程,TLI先上升后下降,由2011年的61.837上升到2016年的71.815,再下降到2020年的61.535,同时风速(WS)和水深(H)是呼伦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素。现阶段呼伦湖水体污染以氮、磷和有机污染为主,控制上游污废水排放,严控草畜平衡,提高补给水源的水质是改善呼伦湖水质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富营养化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对地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真辉 董诚明 +2 位作者 朱畇昊 魏硕 姚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7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评价土壤含水量对地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地黄生长期的不同阶段调整土壤的含水量,收获后测定不同含水量土壤所产地黄药材的产量、浸出物和梓醇、毛蕊花糖苷及多糖的含量,使用灰色模式识别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土壤... 目的:评价土壤含水量对地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地黄生长期的不同阶段调整土壤的含水量,收获后测定不同含水量土壤所产地黄药材的产量、浸出物和梓醇、毛蕊花糖苷及多糖的含量,使用灰色模式识别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含水量影响为中水分(M2)>高水分(M3)>低水分(M1)>空白(M4)。结论:地黄栽培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在苗期应保持在40%-50%,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应为50%-60%,收获期应为20%-30%,合理调节土壤含水量能够显著提高地黄的产量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地黄 产品及质量 灰色模式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