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6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与肉的重新建构:身体、表演及其他——对当代中国电影女明星“女性气质”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犀禾 潘国美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19,共4页
关于电影明星和明星制度的研究,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然而,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日益深入发展,近年来,有关电影明星、明星制及其与电影产业关系等话题,被制片业、演艺界、评论界反复讨论,并成为各种媒体报道热点话题。今年上... 关于电影明星和明星制度的研究,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然而,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日益深入发展,近年来,有关电影明星、明星制及其与电影产业关系等话题,被制片业、演艺界、评论界反复讨论,并成为各种媒体报道热点话题。今年上半年,本刊的"博士论坛"和中国影协的"同里论坛"先后将其列为专题进行研讨。改革开放30年来,电影行业虽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和转轨的阵痛和艰难,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开拓、创新与摸索、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化改革更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和繁荣景象。然而,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各个方面的配套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其中,建立和完善包括明星机制在内的一整套电影工业制度,无疑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本刊将"电影产业化与明星机制"作为本期焦点话题,邀请几位专家和学者进行讨论,希望能引起电影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进而就这个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明星 重新建构 女性气质 中国电影 灵与肉 电影产业化 身体 表演
下载PDF
从灵与肉的割裂到灵与肉的和谐——评劳伦斯的性爱观 被引量:9
2
作者 温爱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8-180,共3页
D.H.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争议颇多的作家,他终生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强调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神圣与世俗的契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 D.H.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争议颇多的作家,他终生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强调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神圣与世俗的契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及对理想爱情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灵与肉 和谐 两性关系
下载PDF
灵与肉的分离:现代文学中女性性爱悲剧的描述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帆 齐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关键词 两性之爱 灵与肉的分离 性爱观 现代文学 张爱玲 性爱意识 女性形象 罗维娜 凌叔华 性意识
下载PDF
从《灵与肉》到《牧马人》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红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47-48,共2页
一、由抽象到具体——细节的补充相比之下,小说文字语言的抽象性、概念性决定了它更适合于表现道理,而电影声画语言的具体性、直观性决定了它更适合于展示故事。小说里对主人公许灵均后来所形成的坚定信念起熏陶与"改造"作用... 一、由抽象到具体——细节的补充相比之下,小说文字语言的抽象性、概念性决定了它更适合于表现道理,而电影声画语言的具体性、直观性决定了它更适合于展示故事。小说里对主人公许灵均后来所形成的坚定信念起熏陶与"改造"作用的重要因素中,有人民的淳朴、热情,秀芝的贤惠、善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 小说 意识流 影片 坚定信念 社会主义理论 性决定 蒙太奇 张贤亮 文字语言
下载PDF
论从小说《灵与肉》到电影《牧马人》的改编艺术 被引量:4
5
作者 岳小战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30-31,共2页
众所周知,世界电影诞生之初,并不存在对文学名著的改编问题。然而,由于后来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同的叙事单元和表意单元。根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它既体现了编导者的... 众所周知,世界电影诞生之初,并不存在对文学名著的改编问题。然而,由于后来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同的叙事单元和表意单元。根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它既体现了编导者的审美理想,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既忠实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充分体现了剧作者高超的改编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灵与肉 电影《牧马人》 改编艺术
下载PDF
灵与肉——试比较田汉与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接受 被引量:2
6
作者 黎杨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6-21,共6页
田汉和郁达夫与日本唯主义、西方唯美主义都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从他们对唯美主义接受的实际情况来看 ,田汉往往吸收的是唯美主义中“灵”的因素 ,似乎更偏向于西方唯美主义 ;郁达夫则更多地选择唯美主义中“肉”的成分 ,更偏向于日本唯... 田汉和郁达夫与日本唯主义、西方唯美主义都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从他们对唯美主义接受的实际情况来看 ,田汉往往吸收的是唯美主义中“灵”的因素 ,似乎更偏向于西方唯美主义 ;郁达夫则更多地选择唯美主义中“肉”的成分 ,更偏向于日本唯美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郁达夫 灵与肉 唯美主义
下载PDF
灵与肉的冲突:杰克·凯鲁亚克的佛教思想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旗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08-213,共6页
自《达摩如是说》以后,凯鲁亚克的作品中无不带有东方佛教色彩———大乘佛教和禅宗。本文试图就凯鲁亚克的作品,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佛教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指出在凯鲁亚克的思想中,大乘佛教只不过是用来排遣孤独、摆... 自《达摩如是说》以后,凯鲁亚克的作品中无不带有东方佛教色彩———大乘佛教和禅宗。本文试图就凯鲁亚克的作品,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佛教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指出在凯鲁亚克的思想中,大乘佛教只不过是用来排遣孤独、摆脱压力的一种渠道;禅宗则是企图挣脱一切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的冲突 佛教思想 大乘佛教 禅宗 顿悟
下载PDF
“灵与肉”的叩问——试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平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6,共3页
性与政治是昆德拉的小说关注的两大主题。在他看来,性是探索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作品中四个人物的色情生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灵与肉"的冲突,从而揭示了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以展现他们在成为亡国奴之后... 性与政治是昆德拉的小说关注的两大主题。在他看来,性是探索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作品中四个人物的色情生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灵与肉"的冲突,从而揭示了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以展现他们在成为亡国奴之后所受到的心灵摧残和煎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 分离 精神放逐
下载PDF
走出灵与肉的困局——拜厄特小说中知识女性主题之时代变奏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96-107,159,共13页
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赋予西方经典哲学命题“灵与肉”以女性主义的新内涵,把心灵与肉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重新语境化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知识女性所面对的精神世界追求与肉体需求之间的两难... 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赋予西方经典哲学命题“灵与肉”以女性主义的新内涵,把心灵与肉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重新语境化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知识女性所面对的精神世界追求与肉体需求之间的两难困境。从处女作《太阳的影子》到《吹口哨的女人》,拜厄特通过塑造不同时代、身份与个性女性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走向,深度演绎了灵与肉的命题,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走向互相成就的平衡关系,其发展变化突出呈现了拜厄特小说中知识女性主题的时代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厄特 灵与肉 知识女性 女性主义
下载PDF
灵与肉的分野——浅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子墨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3-66,78,共5页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自问世以来争议不断,关于涵义的解读多种多样。这十四行诗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灵与肉的冲突,即高尚的情感与通俗的情欲并存,所以产生了前后反差强烈的两个部分。通过对这相反的两方面的论述,揭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涵...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自问世以来争议不断,关于涵义的解读多种多样。这十四行诗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灵与肉的冲突,即高尚的情感与通俗的情欲并存,所以产生了前后反差强烈的两个部分。通过对这相反的两方面的论述,揭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涵,探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灵与肉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灵与肉
下载PDF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金色笔记》 轻与重 灵与肉
下载PDF
灵与肉:从郁达夫到张贤亮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福生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3期87-92,22,共7页
把张贤亮和郁达夫放在一起,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内在的历史的联系。第一,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困难中落拓的知识分子,而且人物的思想苦闷、感情纠葛往往集中表现在灵与肉的冲突之中。在郁达夫称之为“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 把张贤亮和郁达夫放在一起,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内在的历史的联系。第一,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困难中落拓的知识分子,而且人物的思想苦闷、感情纠葛往往集中表现在灵与肉的冲突之中。在郁达夫称之为“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在张贤亮笔下则是:“一个苟活下来的,软弱而浅薄的无神论者”这两类形象生活的时代,经历的路径虽不相同,但在灵与肉冲突中所遭受的折磨、苦难和考验却有明显的相同之处。第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郁达夫 灵与肉 冲突 缨花 零余者 知识分子 灵与肉的冲突 苟活者 伪善
下载PDF
灵与肉:脱壳奔逃还是共历苦难——关于《促织》《变形记》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志忠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7年第5期6-9,共4页
  面对步步紧逼的社会暴虐和无法躲避的强力挤压,人的灵魂是出窍奔逃还是陪着肉体受难,东西方文学对此似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不管这种答案是基于民族文化心理还是基于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总之它使东西方"变形文学"呈现出...   面对步步紧逼的社会暴虐和无法躲避的强力挤压,人的灵魂是出窍奔逃还是陪着肉体受难,东西方文学对此似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不管这种答案是基于民族文化心理还是基于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总之它使东西方"变形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异趣.只要是读了蒲松龄的小说《促织》和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这种感觉就不难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织》 《变形记》 中学语文 《聊斋志异》 卡夫卡 灵与肉
下载PDF
生命的颤栗——《颓败线的颤动》与《火诫》中的灵与肉
14
作者 胡素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3,共9页
作为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和托·斯·艾略特(T.S.Eliot)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女性题材。综观艾略特的诗作,绝大多数都涉及女性话题,而关于《荒原》的女性主题更是“艾学”界的一大研究热门。帕尔默... 作为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和托·斯·艾略特(T.S.Eliot)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女性题材。综观艾略特的诗作,绝大多数都涉及女性话题,而关于《荒原》的女性主题更是“艾学”界的一大研究热门。帕尔默(Palmer)在他的研究综述里这样总结:“很大一部分女性主义的研究认为《荒原》是重点关注男女关系的文本……更夸张一点地说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 生命 《荒原》 代表作家 现代文学 女性题材 文学创作 女性话题
下载PDF
小说《灵与肉》中事件的整合性分析
15
作者 刘春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9期67-69,共3页
篇章的整合问题是话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话语语言学中的整合问题如许多其他问题一样在国内外话语学界没有得到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中以前苏联语言学家伊·奇尔奴西娜的理论为依托 ,对小说《灵与肉》描写的事件进行整合性分... 篇章的整合问题是话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话语语言学中的整合问题如许多其他问题一样在国内外话语学界没有得到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中以前苏联语言学家伊·奇尔奴西娜的理论为依托 ,对小说《灵与肉》描写的事件进行整合性分析 ,以求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 事件 小说 整合性
下载PDF
知识分子的自我重塑之路——张贤亮的《灵与肉》解读
16
作者 赵友龙 刘雪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7-61,共5页
《灵与肉》是张贤亮的早期之作,一经发表就引起了非凡反响。《灵与肉》中塑造的许灵均在身份焦虑、精神孤独中挣扎徘徊,企求通过灵魂救赎突破精神困境,最终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自我重塑之路。许灵均形象的塑造,在人性展示的复杂与多元、历... 《灵与肉》是张贤亮的早期之作,一经发表就引起了非凡反响。《灵与肉》中塑造的许灵均在身份焦虑、精神孤独中挣扎徘徊,企求通过灵魂救赎突破精神困境,最终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自我重塑之路。许灵均形象的塑造,在人性展示的复杂与多元、历史介入的冷峻与思考、爱国情结的凸显与升华方面展示出知识分子形象的当代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灵与肉 知识分子 自我重塑
下载PDF
《无名的裘德》:灵与肉的殊死搏斗
17
作者 唐建怀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104-105,共2页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悲剧创作中最深沉、最阴郁的一部,主人公裘德在欲望的驱使下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灵魂与肉体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但最终理想破碎,爱情幻灭、孤独凄惨地死去,他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的产物。
关键词 《无名的裘德》 灵与肉 殊死搏斗
下载PDF
电视剧《灵与肉》与流行文化价值
18
作者 牛学智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并不多,但其思想分量着实不低,这已是被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思想史所证实了的。无论《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还是《早安!朋友》《我的菩提树》等等,一经发表,总是会产生或大或小的轰动,这表...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并不多,但其思想分量着实不低,这已是被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思想史所证实了的。无论《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还是《早安!朋友》《我的菩提树》等等,一经发表,总是会产生或大或小的轰动,这表明张贤亮的思考一直处在社会文化思潮的前沿,也是他自己常常引以为豪壮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 文化价值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电视剧 中国当代文学史 《我的菩提树》 社会文化思潮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灵与肉的分离——评纳撒尼尔·霍桑的《拉帕西尼之女》
19
作者 鹿清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5-37,共3页
《拉帕西尼之女》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围绕着女主人公贝雅特丽丝的毒性展开。虽然贝雅特丽丝的身体充满毒素,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天使般的灵魂。在霍桑看来,身体的毒性只不过是一种凡人的幻觉,灵魂的毒性才是真正的邪恶... 《拉帕西尼之女》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围绕着女主人公贝雅特丽丝的毒性展开。虽然贝雅特丽丝的身体充满毒素,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天使般的灵魂。在霍桑看来,身体的毒性只不过是一种凡人的幻觉,灵魂的毒性才是真正的邪恶。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拉帕西尼之女》 灵与肉的分离
下载PDF
“灵与肉”的碰撞——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20
作者 毛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3期16-17,共2页
美感的生成不能仅具备符号形态,还要涉及到多维的认识结构。表示现象的形式和表示精神的内容,如同两个发展系列,艺术作品只有在观照社会活动——肉体与灵魂、存在和意识、现象与本质这些深刻的矛盾中,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平衡。而缺少哲理... 美感的生成不能仅具备符号形态,还要涉及到多维的认识结构。表示现象的形式和表示精神的内容,如同两个发展系列,艺术作品只有在观照社会活动——肉体与灵魂、存在和意识、现象与本质这些深刻的矛盾中,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平衡。而缺少哲理思考的背景,听不到精神的内在音响,单纯为形式求新变的极端形式主义,终将走入死胡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与肉 现象与本质 哲理思考 认识结构 知觉心理学 西方哲学史 智性 研究史 卡夫卡 视觉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