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梅尧臣的淑世情怀与明哲保身思想——以灵乌二赋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梅雪容 《镇江高专学报》 2021年第4期85-88,共4页
从现存作品看,梅尧臣刚入仕途就有明哲保身思想。其后行事作为中,既有淑世、想为民请命的一面,又有明哲保身、韬光隐晦,远离政治斗争的一面。他的明哲保身是为大局着想。他与范仲淹唱和的灵乌二赋是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 梅尧臣 淑世情怀 灵乌赋 明哲保身 咏物
下载PDF
梅范交恶——一桩千年公案的重新释读
2
作者 朱新亮 《宋史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灵乌后赋》作为梅尧臣、范仲淹矛盾演化的高潮,实际有着宝元、庆历年间门荫出身的梅尧臣渴望获得范仲淹照顾举荐,却两次希望落空、怨气渐增的发展过程。范仲淹不举荐梅尧臣主要是因为:第一,梅尧臣资以仕进的《孙子注》显出较为迂阔的... 《灵乌后赋》作为梅尧臣、范仲淹矛盾演化的高潮,实际有着宝元、庆历年间门荫出身的梅尧臣渴望获得范仲淹照顾举荐,却两次希望落空、怨气渐增的发展过程。范仲淹不举荐梅尧臣主要是因为:第一,梅尧臣资以仕进的《孙子注》显出较为迂阔的军事思想与纸上谈兵的文人性质;第二,梅尧臣毕生倾尽心血于诗歌创作,诗歌却是范仲淹欲“厚其风俗”所要变革的“斯文之薄”;第三,梅尧臣奉行顺中蹈常的道家理念,与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孟子精神格格不入。由于梅尧臣的军事、吏治能力较为平庸,不符合范仲淹选人、用人要求,故范仲淹经略西事、主持朝政期间,皆不曾荐举故交梅尧臣。这让久沉下僚、渴望外援的梅尧臣心生不满,逐渐对范仲淹发起文学攻击,并引来二人交恶的历史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范仲淹 灵乌赋 《孙子注》 庄子
下载PDF
鴥彼晨风
3
作者 陈昱晓 《中学生博览》 2023年第14期58-59,共2页
我是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的高三学生。平素喜好阅读绘画,略通运动,闲暇时乐意四处走走。喜欢看电影,热衷听歌,痴迷逛博物馆。热爱一切让我感到愉悦的东西。生于初秋,自谢是矛盾的人,既追逐浪漫又流连现实,享受多变的性格带来的突变情绪... 我是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的高三学生。平素喜好阅读绘画,略通运动,闲暇时乐意四处走走。喜欢看电影,热衷听歌,痴迷逛博物馆。热爱一切让我感到愉悦的东西。生于初秋,自谢是矛盾的人,既追逐浪漫又流连现实,享受多变的性格带来的突变情绪。我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出自范仲淹《灵乌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学生 范仲淹 博物馆 座右铭 灵乌赋
原文传递
他的成就不止于写红一座楼
4
作者 最爱君 《风流一代》 2019年第32期18-19,共2页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饶州。在《啄木》诗中,他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饶州。在《啄木》诗中,他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梅尧臣 北宋诗人 啄木鸟 贪官污吏 宋仁宗 诗文 灵乌赋
原文传递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5
作者 关月 《艺术品鉴》 2020年第10期36-39,共4页
提到范仲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岳阳楼记》,其实范仲淹还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灵乌赋》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写出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钢铁直男与《灵乌赋》看过电视剧《清平... 提到范仲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岳阳楼记》,其实范仲淹还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灵乌赋》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写出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钢铁直男与《灵乌赋》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朋友们都对范仲淹有深刻的印象,用两个字概括他,除了"刚",就是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梅尧臣 唯才是举 《清平乐》 灵乌赋 电视剧
原文传递
史照
6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17年第10期6-6,共1页
1942年5月,日军兵临城下,腾冲守城长官、县长纷纷逃亡;区区292个日本兵,不费一枪一弹占领腾冲。63岁的乡绅张问德挺身而出,追上逃亡县长,逼他交出大印,"我来当这个县长"。日军四处残酷剿杀抗日力量。张问德拄一根藤杖,携一面国旗,六... 1942年5月,日军兵临城下,腾冲守城长官、县长纷纷逃亡;区区292个日本兵,不费一枪一弹占领腾冲。63岁的乡绅张问德挺身而出,追上逃亡县长,逼他交出大印,"我来当这个县长"。日军四处残酷剿杀抗日力量。张问德拄一根藤杖,携一面国旗,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挺过4次扫荡,把抗日县政府,一直牢牢钉在敌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渡 藤杖 日本兵 灵乌赋 公私分明 十六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