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许昌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54,共17页
本文是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成果。文化遗物埋藏于上、下两套湖相沉积层内。在90m2范围内,共出土石制品2 452件,动物化石(包括人工骨器)约3 000件。石制品采用大石英岩和小脉石英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 本文是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成果。文化遗物埋藏于上、下两套湖相沉积层内。在90m2范围内,共出土石制品2 452件,动物化石(包括人工骨器)约3 000件。石制品采用大石英岩和小脉石英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打片和加工采用锤击法,少量采用砸击法。石器毛坯多为断片和断块,多数器型不规则,但也有一些精致加工的小石器。脉石英石器以刮削器为主,还有尖状器、雕刻器、钻器等。石英岩石器以砍砸器为主,兼有手镐和石球。两种石料石器类型形成互补。由于脉石英质石料占主导,石器总体以小型为主。灵井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特点,部分砾石制作的砍砸器等反映了南方主工业的因素。从地层、遗物和古环境判断,2005年出土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上下地层关系分析,本地区不存在中石器文化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湖相沉积 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偶蹄类 被引量:17
2
作者 董为 李占扬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50,共20页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更新獐(Hydropotes pleistocenica)、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马鹿(Cervus(Elaphus)elaphu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更新獐(Hydropotes pleistocenica)、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马鹿(Cervus(Elaphus)elaphu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原始牛(Bos primigenius)6个种。灵井遗址的李氏野猪是这个种最晚的代表,马鹿和原始牛是欧洲晚更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种类,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常见种类,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马鹿和原始牛是扩散和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许昌 旧石器遗址 晚更新世 偶蹄目
下载PDF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 被引量:4
3
作者 董为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9-326,共8页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 sis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 sis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科 轴鹿 许昌 旧石器遗址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出土的石制品
4
作者 李三灵 杜水生 李占扬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5,共13页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共出土石制品1213件,光释光年代为距今约12.5~9万年。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以硬锤直接打击法进行剥片,出现少量高效率的盘状石核,工具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凹缺刮器、钻和砍砸器等,表现出中国北...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共出土石制品1213件,光释光年代为距今约12.5~9万年。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以硬锤直接打击法进行剥片,出现少量高效率的盘状石核,工具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凹缺刮器、钻和砍砸器等,表现出中国北方小石器工业的特点。许昌人所使用的压制法与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压制法剥片技术不同,它仅仅是对优质脉石英原料强化利用时所使用的一种修理技术,和“指垫法”修理技术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昌人遗址 石制品 脉石英 压制技术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鬣狗粪化石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文娟 李占扬 +1 位作者 宋国定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鬣狗 粪化石 食性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双权 李占扬 +1 位作者 张乐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326,共14页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头骨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本文是对该遗址2005—2006年出土动物化石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分析结果。灵井遗址中13%的动物...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头骨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本文是对该遗址2005—2006年出土动物化石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分析结果。灵井遗址中13%的动物骨骼表面有人工切割痕的产生,其中切割痕位于长骨骨干部位的约占此类标本总数的98.45%;同时,在具切割痕的长骨类化石材料中,属于食草动物上部和中部肢骨的分别为34%和41%,属于下部肢骨的则仅为25%。此外,灵井动物群中具敲击痕、火烧痕迹、人工使用痕迹的骨骼标本分别占全部观察例数的4.2%、1%、1.32%。总之,通过对动物骨骼表面保留的上述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与统计分析,并与埋藏学实验及其他考古遗址相关属性的对比,表明古人类是这一遗址中大量脊椎动物肉食资源的初级获取者和利用者,他们是导致这一动物群聚集形成的主要埋藏学因素。同时,许昌人遗址中大量破碎动物骨骼的出现可能也与古人类敲骨取髓的取食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许昌人遗址 埋藏学 骨骼表面改造痕迹 切割痕 敲击痕
下载PDF
灵井遗址动物群埋藏学研究方法与思路
7
作者 李占扬 张双权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2,共7页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湖泊沉积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从2005年至今一直进行野外发掘,出土有大量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本文的内容是遗址动物群埋藏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并通过本文模式的研究,以期待能够在静态的物...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湖泊沉积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从2005年至今一直进行野外发掘,出土有大量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本文的内容是遗址动物群埋藏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并通过本文模式的研究,以期待能够在静态的物质遗存中发现动态的人类行为的线索,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人类进化和行为演化乃至技术进步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动物群埋藏学 形为模式 方法与思路
原文传递
灵井遗址与“许昌人”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占扬 《寻根》 2008年第3期77-83,共7页
灵井是指许昌西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致使村西至王井村之间形成一片水域。在1949年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因原在卫灵公庙内,故简称灵井。另一说是,庙里铃铛声... 灵井是指许昌西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致使村西至王井村之间形成一片水域。在1949年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因原在卫灵公庙内,故简称灵井。另一说是,庙里铃铛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故为灵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许昌人” 中国 考古工作
原文传递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普通马(Equus caballus)化石居群的死亡年龄曲线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占扬 张双权 +1 位作者 张乐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4,共10页
普通马(Equus caballus)是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中的一个优势属种。本文基于这一动物属种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初步完成了普通马个体死亡年龄的计算及其化石居群的生命表构建,并与世界范围内多个动物群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普通马(Equus caballus)是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中的一个优势属种。本文基于这一动物属种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初步完成了普通马个体死亡年龄的计算及其化石居群的生命表构建,并与世界范围内多个动物群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该动物群普通马化石材料的死亡年龄曲线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人类以普通马居群中的壮年个体为主要狩猎目标的选择性生存策略和狩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中期 河南许昌人遗址 埋藏学 死亡年龄曲线 生存策略
下载PDF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5-360,共16页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食肉目 奇蹄目 许昌 旧石器遗址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大型食草类动物死亡年龄分析及东亚现代人类行为的早期出现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双权 李占扬 +1 位作者 张乐 高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857-2863,共7页
以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为主要研究目标.埋藏学的分析表明,原始牛和普通马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属种,同时也是灵井许昌人时期古人类的主要猎捕对象.在死亡年龄分布模式方面,这两种大型食草类动物都是以壮年... 以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为主要研究目标.埋藏学的分析表明,原始牛和普通马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属种,同时也是灵井许昌人时期古人类的主要猎捕对象.在死亡年龄分布模式方面,这两种大型食草类动物都是以壮年个体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一种组合面貌,说明这一时期的东亚古人类已经是十分熟练的狩猎者,他们完全有能力猎捕原始牛、普通马等大型食草类动物.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期及晚期的古人类在狩猎策略、能力以及群体组织等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验证了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行为起源的早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类行为起源 旧石器时代中期 许昌人遗址 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原文传递
灵井动物群的埋藏学分析及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屠宰遗址的首次记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双权 高星 +1 位作者 张乐 李占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988-2995,共8页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物.埋藏学分析表明了古人类在这一动物群聚集、改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动物属种分布及丰度、死亡年龄模式、骨骼表面改造痕迹与骨骼单元分布等动物群特点,并...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物.埋藏学分析表明了古人类在这一动物群聚集、改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基于动物属种分布及丰度、死亡年龄模式、骨骼表面改造痕迹与骨骼单元分布等动物群特点,并结合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证据,灵井许昌人遗址被解释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处狩猎-屠宰遗址而非古人类的居址或中心营地.这一遗址中数量较多的人工石制品的出现,可能反映了古人类在生存策略和行为活动方面的计划性和前瞻性.灵井许昌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唯一一处经过系统埋藏学分析确认的狩猎-屠宰类考古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昌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狩猎-屠宰遗址
原文传递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大型食草类动物的骨骼单元分布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双权 李占扬 +1 位作者 张乐 高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4-772,共9页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基于遗址中两种优势动物原始牛和普通马骨骼单元的量化与统计分析,逐次衡量了多种埋藏学营力在这一动物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于自然性因素而言,古人类的狩猎行为以及由...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基于遗址中两种优势动物原始牛和普通马骨骼单元的量化与统计分析,逐次衡量了多种埋藏学营力在这一动物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于自然性因素而言,古人类的狩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肢解、屠宰、搬运等活动才是造就这一动物群当前面貌的最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本项研究首次确认了东亚旧石器时代记录中古人类对于原始牛和普通马骨骼单元的差异处理模式,从而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狩猎技巧与生存技能,并且熟知大型猎物的生态习性及解剖特点和营养价值,从而能够根据猎获对象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野外处理和搬运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昌人遗址 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骨骼单元分布 古人类搬运行为
原文传递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古人类化石及相关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占扬 吴秀杰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0-25,共6页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回顾了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历史、复原和研究过程,介绍了许昌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骨质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灵井遗址未来工作前景。许昌人化石及伴生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行为方式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化石 许昌人 人类演化 灵井遗址 头骨
原文传递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占扬 赵清坡 李雅楠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5,F0002,F0003,共25页
本简报是2014年度考古发掘的初步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为T14第11层出土的石制品和骨器。在考古发掘36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物,这些遗物是"许昌人"时期的物质文化,对了解10万年前人类的行为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 许昌人遗址 第11层 旧石器时代 考古
原文传递
淮河上游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演进
16
作者 金荣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李家沟遗址 大岗遗址 旧石器文化 裴李岗文化
下载PDF
“许昌人”挑战人类起源说
17
作者 魏亮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第2期71-71,共1页
2017年3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人类头骨研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因为这个发现找到了“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现代人过渡的证据,中国境内古人类连续演化的证据链又增添了非常关键的... 2017年3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人类头骨研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因为这个发现找到了“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现代人过渡的证据,中国境内古人类连续演化的证据链又增添了非常关键的一环。“许昌人”化石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发现于许昌灵井遗址,到2014年,考古队一共挖掘出45块古人类头骨碎片,拼接成两颗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10.5万~12.5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安德特人 年代测定 灵井遗址 枕圆枕 晚更新世 颅容量 证据链 骨碎片 基因交流 人类群体
下载PDF
“许昌人”从灵井走向东亚?
18
作者 汪鹏 李占扬 《报林》 2008年第5期40-44,共5页
2007年12月17日,河南许昌市西约十五公里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几块骨头化石的出现,让全球考古界的目光骤然聚焦于此。而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将之列为... 2007年12月17日,河南许昌市西约十五公里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几块骨头化石的出现,让全球考古界的目光骤然聚焦于此。而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将之列为首位。这里到底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什么举世瞩目的意义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 灵井遗址 考古界 中国考古学 考古发掘 中国文物 李占扬 考古工作 晚期智人
原文传递
“许昌人”发现记
19
作者 李占扬 《化石》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由于泉水的作用,这里曾经是一片不小的水域。该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井在卫灵公庙(行宫遗址)内,故俗称灵井;一是灵公庙的铜铃随风而动,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故称... 灵井位于许昌县西北,距许昌旧城大约15公里。由于泉水的作用,这里曾经是一片不小的水域。该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井在卫灵公庙(行宫遗址)内,故俗称灵井;一是灵公庙的铜铃随风而动,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故称之为灵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许昌县 考古研究 "许昌人"
下载PDF
《人类学学报》第30卷(2011)总目次
20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关键词 河南许昌人遗址 旧石器考古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 目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