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 被引量:4
1
作者 郑景云 张丕远 +1 位作者 王桂玲 简慰民 《中国减灾》 1992年第3期15-18,共4页
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状况有利于目前减灾工作的开展。我国具有大量的自然灾害史料,但因历史背景复杂,记载标准不一,须对历史资料进行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目前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大多限于明清时期,而对其后的民国时期(1... 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状况有利于目前减灾工作的开展。我国具有大量的自然灾害史料,但因历史背景复杂,记载标准不一,须对历史资料进行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目前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大多限于明清时期,而对其后的民国时期(1912—1949年)则缺乏研究。明清时期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地方志,记载内容较为简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史料 信息化处理 民国时期 数据库 灾害等级
下载PDF
关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问题——读《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震灾部分的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于志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1-84,共4页
《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及其《续辑》震灾部分从历史资料的角度反映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的特点。但史料出处准确性不足,选录未严格按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建立数据库,加强多学科的综合... 《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及其《续辑》震灾部分从历史资料的角度反映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的特点。但史料出处准确性不足,选录未严格按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建立数据库,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 内蒙古西部地区 历史地震
下载PDF
论古代文献中汇聚灾害史料的专门区域与整理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静 《语文学刊》 2021年第5期80-87,95,共9页
在古代正史、地方志、类书、政书中,几乎都开辟有汇聚灾害史料的专区。正史一般命名为五行志、灵征志、灾异志;地方志则名之为祥异、灾异、祥祲、禨祥、灾祥等;类书中一般会设立灾异部、咎征部、庶征典、荒政部;政书中则开设灾祥略、物... 在古代正史、地方志、类书、政书中,几乎都开辟有汇聚灾害史料的专区。正史一般命名为五行志、灵征志、灾异志;地方志则名之为祥异、灾异、祥祲、禨祥、灾祥等;类书中一般会设立灾异部、咎征部、庶征典、荒政部;政书中则开设灾祥略、物异考、祥异、瑞异、荒政等部,集中记录了各种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破坏程度以及救灾措施、灾害思想等。这是古代学者对于灾害文献的重要整理成果,也为我们后世研究整理灾害史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献 灾害史料 专门区域 整理特点
下载PDF
基于GIS的灾害文献史料数据库构建与可视化实现研究——以日本灾害事例数据库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董强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0-85,共6页
国内现有的灾害文献史料数据库主要以目录检索和文献展阅功能为主,对灾害文献史料的研究潜能和数据价值挖掘不够.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灾害事例数据库",充分发挥GIS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实现技术功能优势,为相关领... 国内现有的灾害文献史料数据库主要以目录检索和文献展阅功能为主,对灾害文献史料的研究潜能和数据价值挖掘不够.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灾害事例数据库",充分发挥GIS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实现技术功能优势,为相关领域的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介绍日本在此领域的建设经验,并结合国内现有数据库研发情况,以探究GIS灾害史料数据库与可视化实现建设设计思路,以期对现代大数据思维下的我国灾害史研究方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灾害史料 可视化实现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 灾害事例数据库
下载PDF
《后汉书》灾害史料考辨三则
5
作者 刘春雨 《兰台世界(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67,共2页
《后汉书》及其注文中的某些灾害史料依然存在错讹的问题。永初二年"岁乃丰稔"和永平四年"十二月酒泉大蝗,从塞外入"这两条史料记录是错误的。顺帝时期凉州六郡大地震的次数及其时间记载混乱。
关键词 《后汉书》 灾害史料 考辨 档案管理
原文传递
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正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13,共4页
历史自然灾害学是对古代时期自然灾害状况、演化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并服务于当代社会建设的一门学问。中国古代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天象、地象、气象、水象、海洋象、生物象、人体象等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观察记录,为历史自然灾害学... 历史自然灾害学是对古代时期自然灾害状况、演化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并服务于当代社会建设的一门学问。中国古代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天象、地象、气象、水象、海洋象、生物象、人体象等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观察记录,为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大致经历了1949年前、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其持续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了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不断地深入和成熟,使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学研究水平在世界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自然灾害 学科发展研究 自然灾害研究 自然灾害史料
下载PDF
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重建与旱涝灾害诊断 被引量:3
7
作者 万智巍 蒋梅鑫 +1 位作者 洪祎君 贾玉连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98,共6页
根据鄱阳湖流域11个代表站1470-2014年旱涝史料,在旱涝等级法和面积加权法的基础上得到各站点和区域集成的旱涝等级序列。利用现代降水距平序列和旱涝等级回归模型,定量重建了11个站点和鄱阳湖流域区域集成的1470-2014年逐年降水量序列... 根据鄱阳湖流域11个代表站1470-2014年旱涝史料,在旱涝等级法和面积加权法的基础上得到各站点和区域集成的旱涝等级序列。利用现代降水距平序列和旱涝等级回归模型,定量重建了11个站点和鄱阳湖流域区域集成的1470-2014年逐年降水量序列。可靠性检验表明,在α=0.01显著性水平下,模型预测的南昌站降水量序列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06。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析表明,赣州、鄱阳和星子的线性倾向值为负值,降水呈现下降趋势;其他各站线性倾向值为正值,降水呈现上升趋势。阶段性和突变性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降水在1630年、1870-1880前后发生转变,且都为由涝转旱的过渡阶段。周期谱分析和蒙特卡洛功率谱分析的结果表明,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降水具有2~4年和5~7年的高频波动周期;17~22年的中频波动周期;80年、120~160年、250年以上的低频波动周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本文基于旱涝史料重建的逐年降水量数据,可以为相关气候模式的开发以及旱涝灾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模型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灾害史料 历史水文 降水量重建 鄱阳湖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