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评估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郭志鹄 吴胜安 邓见英 《广东气象》 2008年第5期29-32,共4页
针对目前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和方法问题,对海南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建模中的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指标选择和灾害等级划分3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在数据序列逐一增加序列中单个数据后进行相关分析,可判别数据的均一性;对... 针对目前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和方法问题,对海南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建模中的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指标选择和灾害等级划分3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在数据序列逐一增加序列中单个数据后进行相关分析,可判别数据的均一性;对评估因子与评估指标序列进行相关性比较和稳定性检验,可挑选出较为客观的主要评估指标;对灾情数据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的正态或偏态分布对灾害等级进行正确的划分,从而提高评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灾害影响评估 均一性 突变检验 暴雨
下载PDF
2009—2010年特大干旱特点及影响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舒国勇 钟有萍 何历洪 《贵州气象》 2010年第B09期111-115,共5页
利用铜仁地区10个气象台站1961年至2010年4月的月和旬降水资料,对2009—2010年夏秋连旱、冬春连旱的持续时间、范围、强度与历史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同时分析了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干旱的影... 利用铜仁地区10个气象台站1961年至2010年4月的月和旬降水资料,对2009—2010年夏秋连旱、冬春连旱的持续时间、范围、强度与历史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同时分析了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干旱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7月—2010年4月,铜仁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12.7%~51.7%,出现了严重的夏秋连旱叠加冬春连旱,受旱范围和干旱强度双双突破了该区气象历史记录。干旱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生长、人畜饮水、水力发电、城镇供水及森林防火等,尤以人畜饮水问题最为突出;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延缓灾情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干旱 灾害影响评估 自然生态环境
下载PDF
铜仁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特大干旱影响程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舒国勇 钟有萍 何历洪 《贵州气象》 2010年第C00期17-19,共3页
2009-07—2010-04,铜仁地区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但干旱造成的灾害严重程度与省的西部地区相比要偏轻,分析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良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水利部在铜仁地区开展水利扶贫试点成果,因此充分利用气... 2009-07—2010-04,铜仁地区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但干旱造成的灾害严重程度与省的西部地区相比要偏轻,分析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良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水利部在铜仁地区开展水利扶贫试点成果,因此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植被、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强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减少损失,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干旱 灾害影响评估 自然生态环境
下载PDF
云南鲁甸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环境分析与影响快速评估 被引量:6
4
作者 匡文慧 迟文峰 +4 位作者 高成凤 杜国明 潘涛 杨天荣 刘爱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52-1158,共7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此次地震危害性较大。在快速收集震区地震烈度分布、地形状况、土地利用/覆盖现状、乡镇人口、居民点分布、房屋建筑物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等信息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定...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此次地震危害性较大。在快速收集震区地震烈度分布、地形状况、土地利用/覆盖现状、乡镇人口、居民点分布、房屋建筑物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等信息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定量评估模型,对重灾区自然环境状况,受灾人口、房屋建筑物及道路交通等敏感受体影响,牛栏江沿岸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坡耕地退耕及水土流失防治4个方面进行了快速评估,并针对震区人员救助、地质次生灾害防治以及灾后重建生态治理提出了科学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灾害影响评估 对策建议 云南昭通
原文传递
Induced earthquak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energy resources 被引量:16
5
作者 YANG HongFeng LIU YaJing +2 位作者 WEI Meng ZHUANG JianCang ZHOU ShiY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632-1644,共13页
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waste fluid disposal and reservoir impoundment may cause earthquakes. Recentl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tackle the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and to address clima... 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waste fluid disposal and reservoir impoundment may cause earthquakes. Recentl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o tackle the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and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issues are also reported to induce earthquakes. These activities have a common attribute in that fluids are injected and extracted underground and induc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pore pressure and stress, which may cause slip on faults. Induced earthquakes not only pos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preparation, but also raise the question to the society as how to balance the economic needs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public's concerns about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Here we review the observations of fluid-injection/extraction induced earthquakes, ground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s. Furthermore,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induced earthquakes on seismic hazard models, regulatory policies on thes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industrial and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nd collabora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intriguing phenomenon and address associated challe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ed earthquake Fluid injection Energy demand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