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灾情报道:拯救苍生的“新闻洞” |
刘建明
|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2
|
从雪灾到地震看主流媒体灾情报道的突破 |
李明
|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3
|
反应迅速 信息公开 生命至上-从汶川地震谈灾情报道的新突破 |
邹鑫华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4
|
突破灾情报道的常规模式——《井冈山报》今夏旱灾报道回顾 |
曾宪捷
尹思齐
|
《中国地市报人》
|
2007 |
0 |
|
5
|
灾情报道中网络微博传播对传统纸媒的影响——以7月22日至7月29日《城市快报》报道为例 |
刘晓艳
|
《科技风》
|
2012 |
1
|
|
6
|
如何突破灾情报道的传统模式 |
尹思齐
|
《东南传播》
|
2007 |
0 |
|
7
|
1990年各地灾情报道 |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
1990 |
0 |
|
8
|
新闻采编一体化运作的探索与实践--中央电视台2008年雨雪冰冻灾情报道经验研讨 |
王晓真
高晓虹
王昔
杨新爽
宋红梅
公海全
王涵
朱虹
张羽
|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9
|
浅析《申报》灾情报道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以1937年6月报道为例 |
周术槐
|
《湘潮(理论版)》
|
2015 |
0 |
|
10
|
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媒体如何组织灾情报道 |
何德功
|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1
|
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修辞敏感性——兼谈四川汶川地震灾情报道的修辞策略 |
杨状振
|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2
|
灾情报道应杜绝“人造伤痛” |
彭玮
|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3
|
再谈灾情报道的另一面 |
何守先
|
《新闻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4
|
灾情报道的重点是抗灾自救 |
|
《中国记者》
|
1986 |
0 |
|
15
|
从信息公开角度看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中央电视台报道为例 |
沈正赋
肖旭
|
《声屏世界》
|
2008 |
3
|
|
16
|
抗震救灾报道中的宣传误区 |
刘志杰
|
《青年记者》
|
2008 |
1
|
|
17
|
“中国特色”灾难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
叶芳
|
《采写编》
|
2015 |
3
|
|
18
|
近代陕西媒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以1929年陕西大灾荒的报道为中心 |
骆欣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9
|
灾难报道的全媒体操作理念与方法——以《南方日报》芦山地震报道为例 |
曹菲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20
|
定位服务(LBS):灾难性报道的利器——以雅安地震报道为例 |
蔡晓纯
谭天
|
《声屏世界》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