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化隆沙隆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1
作者 郭荣臻 肖永明 +4 位作者 靳桂云 梁官锦 卢悦 蔡林海 张占仓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主的多种旱地作物种植特点;卡约文化时期,作物仅见粟、黍、大麦,仍以粟作为主。粟、黍等本土作物,与小麦、大麦等西来作物在该聚落的交汇可能是史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隆卡遗址 炭化植物 齐家文化 生业模式
下载PDF
炭化植物遗存的提取与数据分析方法浅析——以八里岗遗址2007年浮选结果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高玉 邓振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7-103,共7页
通过对2007年八里岗遗址浮选结果的定量分析,显示浮选仪和小水桶两种方法对浮选数据影响不大,其结果具有可比性;不同的计量方式和统计方法可以反映出一批数据的不同特征和考古学信息,故在处理数据时需根据其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这对于... 通过对2007年八里岗遗址浮选结果的定量分析,显示浮选仪和小水桶两种方法对浮选数据影响不大,其结果具有可比性;不同的计量方式和统计方法可以反映出一批数据的不同特征和考古学信息,故在处理数据时需根据其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这对于今后的植物考古研究设计样品采集、提取的方案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植物遗存 浮选法 统计方法
下载PDF
河南鹿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生计活动
3
作者 陶大卫 刘雪玲 +1 位作者 肖艺琦 陈朝云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4,共12页
鹿台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作物组合显示仰韶时期农业经济是单纯的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龙山时期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出现,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龙山时期成熟粟类作物和不成熟粟类作物的量化分析,鹿台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很可... 鹿台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作物组合显示仰韶时期农业经济是单纯的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龙山时期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出现,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龙山时期成熟粟类作物和不成熟粟类作物的量化分析,鹿台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很可能存在作物加工活动,不同阶段的加工活动可能是在聚落内不同区域,以小规模的核心家庭为基础开展。综合相关研究,豫北地区仰韶时期仍是单一的种植小米的旱作农业经济,稻作农业并未影响到这一区域,龙山时期水稻、大豆和小麦等新农作物开始出现,农业多样化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豫北地区龙山时期不同遗址在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存在些许差异,这一差异很可能与遗址微观地貌、聚落和特定人群的主观选择有关。鹿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深化了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境、生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植物 鹿台遗址 作物加工 农业多样化
下载PDF
高州石古村遗址浮选炭化植物遗存初步分析
4
作者 刘焕 陈博宇 杨荣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20期169-171,共3页
关于六朝至隋唐时期粤西地区的经济开发,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认为此时粤西地区的农业已比较发达,但对具体种植的作物则由于文献阙如讨论甚少。对粤西地区高州石古村遗址南朝至唐代的样品进行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稻是当时粤西地区先民种... 关于六朝至隋唐时期粤西地区的经济开发,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认为此时粤西地区的农业已比较发达,但对具体种植的作物则由于文献阙如讨论甚少。对粤西地区高州石古村遗址南朝至唐代的样品进行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稻是当时粤西地区先民种植的主要作物,粟也可能已被栽培,为以后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古村遗址 炭化植物遗存 农业
下载PDF
河南项城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仰韶时期的原始农业 被引量:2
5
作者 程至杰 齐鸣 +3 位作者 曾令园 张居中 杨玉璋 李全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5,共11页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城市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开展浮选,获取了仰韶时代中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三种农作物和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亚科等野生植物,可食用野生植物的核壳来自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等。农作物及典型田间伴生杂草遗存的量化结果显示,两处遗址仰韶时代中期的农作物结构以粟、黍为主,水稻的比重很低,具备黄淮地区稻粟兼作农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多种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显示了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各类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表明,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采集野生植物仍然是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重要方式。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豫东地区仰韶时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地区 仰韶时代中期 炭化植物遗存 兼作农业
下载PDF
陕西旬邑县孙家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柯璇 豆海锋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52,共6页
孙家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西南,是探索周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遗址之一。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孙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浮选获得大量商代晚期和战国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可见粟、黍、大豆、大麦和小麦等农作物炭化遗... 孙家遗址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西南,是探索周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遗址之一。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孙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浮选获得大量商代晚期和战国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可见粟、黍、大豆、大麦和小麦等农作物炭化遗存和狗尾草、藜、野大豆等非农作物遗存。通过对比关中地区同时期遗址的植物遗存鉴定结果,关中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都是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但因黍、小麦和水稻的比重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遗址 炭化植物遗存 浮选法
下载PDF
从炭化植物遗存视角揭示中原地区周代作物种植结构
7
作者 刘雪玲 《区域治理》 2021年第22期0164-0165,0193,共3页
炭化植物遗存可以为我们研究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中原地区周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梳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地区周代出土的植物遗存主要为西周、春秋和东周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作物组合不同,西周到... 炭化植物遗存可以为我们研究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中原地区周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梳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地区周代出土的植物遗存主要为西周、春秋和东周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作物组合不同,西周到东周时期粟在农作物遗存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到东周时期小麦遗存的地位有明显的提升,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局面,这为汉唐时期小麦逐渐取代粟而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遗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周代 炭化植物遗存 农作物种植结构
下载PDF
洛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俊娜 夏正楷 张小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3388-3397,共10页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新石器-青铜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中小遗址 旱作农业
原文传递
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娟 杨玉璋 +3 位作者 张义中 程至杰 张钟云 张居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5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酸模属(Rumex)等植物种子,此外还发现了少量来自栎属(Quercus)、菱属(Trapa)和枣属(Ziziphus)等植物的硬果核壳.实验结果显示,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农作物有水稻和粟两种,并可能开始种植大豆.量化统计结果表明,水稻是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粟的比重相对较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农作物除水稻和粟外,还发现了小麦、大豆和黍,从而形成新的"五谷俱全"的作物结构,其中水稻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但小麦异军突起,其地位仅次于水稻,粟类作物和大豆处于从属地位.综合分析本地区同时期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春秋时期,淮河干流南北的农业结构有明显差异,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水稻与旱地作物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相近,而在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纬度位置考古遗址的农作物结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水稻的比重自纬度较高的皖北地区到纬度较低的淮河以南不断上升,而粟、黍和小麦这些作物的比重则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与不同纬度地区水热条件不同直接相关.此外,从该地区目前发现的小麦遗存来看,龙山时代晚期,小麦已在鲁南山地以南的山前地带分布,至岳石文化时期,传播至黄淮平原北部,且最迟不晚于西周早中期,小麦的分布已跨过淮河干流,传播至江淮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台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西周至春秋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稻-旱兼作农业
原文传递
新砦期农业经济研究--花地嘴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丽雅 顾万发 +2 位作者 高博 吴倩 温睿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5,共11页
新砦期是龙山向二里头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目前有关新砦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新密新砦和郑州东赵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本文以介绍花地嘴遗址浮选结果为切入点,结合新砦和东赵遗址的研究成... 新砦期是龙山向二里头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目前有关新砦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新密新砦和郑州东赵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本文以介绍花地嘴遗址浮选结果为切入点,结合新砦和东赵遗址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原腹地郑州地区新砦期的农业经济特点。这对观察过渡时期中原腹地农业经济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期 郑州地区 花地嘴遗址 浮选 炭化植物遗存
原文传递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程至杰 杨玉璋 +6 位作者 张居中 方方 余杰 陈冰白 陈昌富 张辉 宫希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紧邻淮河的垌堆状遗址,其文化性质属于双墩文化,炭化植物种子AMS14C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约为7200—6800cal.aB.P.。本文通过对该遗址2012年9月至12月试掘时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发现了丰...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紧邻淮河的垌堆状遗址,其文化性质属于双墩文化,炭化植物种子AMS14C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约为7200—6800cal.aB.P.。本文通过对该遗址2012年9月至12月试掘时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发现了丰富的双墩文化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菱属残块,葡萄属、柿属种子,栎属、枣属、桃属、梅等核壳,炭化稻米以及一些杂草种子。炭化稻米的发现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属于水稻栽培区,而大量野生植物资源的存在以及各类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集是小孙岗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综合同时期已发掘遗址的动、植物考古资料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采集、渔猎是双墩文化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的主要生业形式,稻作农业在当时仍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生业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孙岗遗址 炭化植物遗存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郑州商城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浮选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贾世杰 张娟 +5 位作者 杨玉璋 程至杰 张居中 贾连敏 曾晓敏 蔡丹(校)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3,114,共8页
本文通过对郑州商城遗址2009~2010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四类农作物遗存、部分禾本科杂草种子及少量豆科、藜属、蓼属、水棘针、苍耳、葡萄属、桃核等植物遗存。量... 本文通过对郑州商城遗址2009~2010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四类农作物遗存、部分禾本科杂草种子及少量豆科、藜属、蓼属、水棘针、苍耳、葡萄属、桃核等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农作物遗存在各类炭化遗存中占有主体地位,其中又以粟的出土概率和绝对数量为最高,水稻、小麦次之,黍最少。这一结果表明,在以郑州商城遗址为代表的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其中粟种植为主,水稻、小麦、黍种植为辅是该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二里岗文化时期郑州商城先民同时还存在对桃属、葡萄属等可食用果类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商城 二里岗文化 浮选 炭化植物遗存 稻旱混作
原文传递
陕西旬邑枣林河滩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思源 傅文彬 +4 位作者 刘嘉祺 唐丽雅 翟霖林 赵志军 温睿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枣林河滩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属于“古幽地”的核心区域。该遗址文化堆积的年代可大致分为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以商周时期为主.通过浮选工作共获取了包括属于农作物的粟、黍、大麦、大豆,非农作物的狗尾草、胡枝子属、草木犀... 枣林河滩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属于“古幽地”的核心区域。该遗址文化堆积的年代可大致分为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以商周时期为主.通过浮选工作共获取了包括属于农作物的粟、黍、大麦、大豆,非农作物的狗尾草、胡枝子属、草木犀属、藜、水棘针等炭化植物遗存共6170粒。浮选结果显示,枣林河滩遗址的农业生产结构以粟、黍为主,其中粟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大豆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林河滩遗址 商周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原文传递
农作物传播研究:以陕西汉中龙岗寺遗址新石器时代炭化植物遗存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唐丽雅 韩凯 +1 位作者 马明志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2-524,共13页
粟的南传和水稻的北传是目前学术界极其关注的问题,南北过渡地带是研究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区域.陕南地区地处汉水上游,是典型的南北过渡地带,这一地区植物考古研究工作仍十分欠缺.此次以汉中龙岗寺遗址发掘和浮选为契机,对陕西秦岭以南地... 粟的南传和水稻的北传是目前学术界极其关注的问题,南北过渡地带是研究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区域.陕南地区地处汉水上游,是典型的南北过渡地带,这一地区植物考古研究工作仍十分欠缺.此次以汉中龙岗寺遗址发掘和浮选为契机,对陕西秦岭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时代)的农业经济特点进行了研究.该遗址地处秦岭以南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属于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系统.龙岗寺遗址按照针对性采样法共采集土样222份,出土农作物遗存2462粒,非农作物遗存1419粒(枚),其中,农作物遗存主要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水稻(Oryza sativa)这3种.根据陶器类型显示的相对年代选取T1309G7④层和T1308H171③层的水稻遗存进行了AMS 14C测年,校正后的年代区间(2σ)为4973~4826 cal.a B.P.,该结果与遗址相对年代判断基本一致.炭化植物的分析研究揭示了5000~4000 cal.a B.P.时期(仰韶-龙山时代)龙岗寺遗址的农业经济情况,表明龙岗寺遗址先民们的农业经济是以小米类作物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经济,并对水稻有一定程度的利用.除此之外,龙岗寺遗址还发现了大豆(Glycine max)、紫苏(Perilla frutescens)、藜(Chenopodium album)等植物遗存,表明先民对这些植物也进行了利用或采集.对该遗址植物遗存进行鉴定与分析填补了秦岭以南汉水上游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空白,对研究南北过渡地带的农作物传播和文化交流具有较大意义;龙岗寺所在的汉水谷地不仅是水稻北传、小米南传的必经之地之一,而且是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传播 汉中地区 龙岗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炭化植物遗存
原文传递
湖北房县计家湾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洁 唐丽雅 +2 位作者 史德勇 罗运兵 赵志军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0-188,共9页
房县计家湾遗址是鄂西北地区重要的遗址,浮选结果显示,计家湾先民实行的是典型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随着屈家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水稻(Oryza sativa)一度成为次于粟(Sataria italica),但优于黍(Panicum miliaceum)的农作物;西周时期可... 房县计家湾遗址是鄂西北地区重要的遗址,浮选结果显示,计家湾先民实行的是典型的稻旱混作农业经济。随着屈家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水稻(Oryza sativa)一度成为次于粟(Sataria italica),但优于黍(Panicum miliaceum)的农作物;西周时期可能受到北方考古学文化的强烈影响,粟、黍是绝对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结构中的弱势部分。这体现了计家湾遗址所在的鄂西北地区是黄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南下、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北渐的交汇之地,农业生产结构受到考古学文化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家湾遗址 稻旱混作 炭化植物遗存
原文传递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育茜 吴文婉 +2 位作者 辛岩 靳桂云 王海玉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18,I0001,I0002,共8页
通过分析查海遗址的木炭和炭化种子、果实遗存,获得了对该遗址聚落周围植被及人类利用方式以及生业经济模式的初步认识:聚落周围广泛分布阔叶落叶林,以麻栎属为主,此外包括桦木属、杨属、榆树属、朴树属等,这种植被组合可能与全新世初... 通过分析查海遗址的木炭和炭化种子、果实遗存,获得了对该遗址聚落周围植被及人类利用方式以及生业经济模式的初步认识:聚落周围广泛分布阔叶落叶林,以麻栎属为主,此外包括桦木属、杨属、榆树属、朴树属等,这种植被组合可能与全新世初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关;聚落居民在房屋建筑材料和薪柴获取活动中利用了聚落周围的森林资源;山杏、核桃楸、榛子和一些禾本科、豆科植物遗存的发现,可能说明采集是获取植物性食物的主要方式,目前没有发现植物栽培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海遗址 炭化植物遗存 木炭 种子和果实
原文传递
高效植物炭化炉是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装备之一
17
作者 何晨燕 邹吉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4期31-32,共2页
高效植物炭化炉是将现代生物质资源通过热解,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做到了清洁生产,实现了物质的反复循环,通过对副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高效植物炭化炉成为制炭工业的最佳实用技术,是构成乡镇循环经济的技术装备之一。
关键词 高效植物炭化 实用技术 循环经济 技术装备
下载PDF
安徽省淮河流域植物遗存研究
18
作者 张惠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5期174-176,F0003,共4页
随着植物考古问题越来越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考古人员进行了对植物遗存的深入研究,分为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和植硅体研究。炭化植物遗存是由于种子或者果实被掩埋,经过长期埋藏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相应的形态变化特点... 随着植物考古问题越来越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考古人员进行了对植物遗存的深入研究,分为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和植硅体研究。炭化植物遗存是由于种子或者果实被掩埋,经过长期埋藏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相应的形态变化特点。植硅体是由一些高等植物在地下水中吸取二氧化硅后在植株内和外界产生沉积所产生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粒子,每一植硅体的原地沉积和形态的中间差别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植硅体主要来自植被残骸,同时有耐热、原地沉淀特性好等优势。人们通过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炭化植物残存量和植硅体残存量的多寡、规模和类型,能够推断出其母源植物的产出和类型,从而最终复原远古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和研究人类活动对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为研究古代各个区域的考古遗存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在现代考古研究中,炭化植物和植硅体分类已经被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植物分析 植硅体分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窖穴遗迹2016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永刚 张帅 韩炳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位于晋源区苗圃内,2016年发掘中,对该遗址东组建筑基址的两座窖穴遗迹进行了系统的采样与浮选。38份土样中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共计269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豌豆、大麻、小麦、青稞等8种,非农...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位于晋源区苗圃内,2016年发掘中,对该遗址东组建筑基址的两座窖穴遗迹进行了系统的采样与浮选。38份土样中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共计269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豌豆、大麻、小麦、青稞等8种,非农作物种子以藜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洋车前草、狗尾草、马蔺、锦葵、稗等,同时还出土有可食用的甜瓜和蛇莓。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窖穴浮选结果对深入认识魏晋十六国时期晋阳地区生业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 魏晋十六国 窖穴 炭化植物遗存
下载PDF
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 被引量:34
20
作者 赵志军 王巍 +6 位作者 许新国 牛世山 蔡林海 宋江宁 肖永明 张长寿 杨金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5-91,共7页
关键词 丰台遗址 青海 卡约文化 炭化植物遗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