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柱花草炭疽病原菌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易克贤 黄俊生 +2 位作者 刘国道 Pualine Weeds Sukumar Charkraborty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9-387,共9页
在对中国柱花草炭疽病进行广泛调查和病原采样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 43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分析 ,并与 2 76份国外菌株进行了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用 8个引物的扩增片段位于 0 3~ 2 8kb之间 ,菌株间呈... 在对中国柱花草炭疽病进行广泛调查和病原采样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 43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分析 ,并与 2 76份国外菌株进行了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用 8个引物的扩增片段位于 0 3~ 2 8kb之间 ,菌株间呈现显著的DNA多态性。以柱花草起源中心———南美的柱花草炭疽菌分类为基础 ,中国柱花草炭疽菌可划分成 3大类型即Ⅱ、Ⅲ、Ⅵ类。中国菌株与来自柱花草起源中心———南美的菌株相比之下 ,其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则相对简单。就中国菌株而言海南菌株与广西、广东菌株相比多样性较丰富 ,中国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正在出现种内遗传分化。从聚类结果看 ,通常来自于同一个地理区域或同一个寄主基因型的菌株聚成一类 ,即同一RAPD聚类组内的菌株通常来自于同一寄主基因型或同一地理区域。说明来自不同寄主基因型或物种的炭疽菌在遗传基因上具有专化性 ,而地理上隔离的国家或地区的柱花草炭疽病原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进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柱花草 炭疽病原 遗传多态性 RAPD分析 豆科牧草
下载PDF
柱花草种质对炭疽病原菌的反应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昌顺 邹冬梅 张义正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通过盆栽植株接种和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研究45份柱花草种质对中国两种类型炭疽病原菌生理小种CATAS292(A型)和CATAS100(B型)的反应。结果表明,37.8%的接种植株对A型生理小种有抗性,31.1%的对B型有抗性,64.4%的对两种类型炭疽病原菌均易... 通过盆栽植株接种和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研究45份柱花草种质对中国两种类型炭疽病原菌生理小种CATAS292(A型)和CATAS100(B型)的反应。结果表明,37.8%的接种植株对A型生理小种有抗性,31.1%的对B型有抗性,64.4%的对两种类型炭疽病原菌均易感病。柱花草植株抗病,其离体叶片不一定抗病。感病与抗病柱花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其感染和脱落叶片数、菌核数量及病斑扩展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炭疽病原 抗性
下载PDF
几丁质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对柱花草胶孢炭疽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蒋昌顺 邹冬梅 SegenetKelemu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构建了几丁质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表达 35k D的蛋白质。
关键词 几丁质酶 基因表达 炭疽病原 抑菌作用 柱花草
下载PDF
常春藤炭疽病原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凤丽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6-19,共4页
1987~1989年对常春藤炭疽病的研究结果,先后在病叶与病茎中得到炭疽病菌,根据张中义《植物病原真菌学》,常春藤炭疽病病菌系:Colletotrichum trichellum(Fr.ex Fr.)Duke。该病菌主要侵染叶,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发病严... 1987~1989年对常春藤炭疽病的研究结果,先后在病叶与病茎中得到炭疽病菌,根据张中义《植物病原真菌学》,常春藤炭疽病病菌系:Colletotrichum trichellum(Fr.ex Fr.)Duke。该病菌主要侵染叶,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叶枯死,其次侵染茎,变成“黑胫”,导致整株枯死。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为25℃,最高为35℃,最低为13℃,适宜pH值为4~9,最适为6.5。病菌接种,无论是有伤接种或无伤接种均能致病,对叶片的致病力比茎强。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发病初期,连续三次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50%代森锰锌或25%培福朗各1000倍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春藤 炭疽病原 药剂 防治
下载PDF
梨轮纹病和炭疽病病原菌PCR检测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磊 常有宏 +1 位作者 刘邮洲 陈志谊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5-420,共6页
为建立梨轮纹病原菌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上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2对引物TJ1/TJ2和LW1/LW2,对2种病原菌菌株进行扩增,比较了常规PCR和巢式PCR的检测灵敏度,并对果园中接种梨轮纹病原菌的... 为建立梨轮纹病原菌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上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2对引物TJ1/TJ2和LW1/LW2,对2种病原菌菌株进行扩增,比较了常规PCR和巢式PCR的检测灵敏度,并对果园中接种梨轮纹病原菌的梨果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PCR体系可分别从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菌株扩增出317 bp和325 bp的特异性条带,对其他相似或相近的病原真菌则无扩增条带。巢式PCR技术的灵敏度比常规PCR提高了约105倍,且可以在接种较低浓度(1 ml 10个)轮纹病原菌孢子液7 d后的梨果实组织中检测到病原菌。说明使用巢式PCR技术,可以准确、灵敏地监测梨轮纹病原菌在果园的种群消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式PCR 特异性 轮纹病原 炭疽病原
下载PDF
炭疽病病原菌侵染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赖建东 魏日凤 +5 位作者 连玲丽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陈丹 杨国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8,共7页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G侵染48 h内,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MDA先是快速积累,含量上升,随后下降;POD、SOD和CAT活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下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POD、SOD和CAT相关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起到清除过剩自由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原 生理特性 QRT-PCR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棉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汤吉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6期106-106,111,共2页
研究不同氮源对棉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硝酸钠为氮源培养基时产孢量最高,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时病原菌生长速率最大。
关键词 氮源 棉花炭疽病原 孢子量 生长速率
下载PDF
8种杀菌剂对橡胶炭疽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兰英 张宇 +1 位作者 郑肖兰 杨叶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0,217,共3页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橡胶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e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保护性杀菌剂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为理想,其中以百菌清抑制活性最高;内吸性杀菌剂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不如保护...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橡胶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e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保护性杀菌剂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为理想,其中以百菌清抑制活性最高;内吸性杀菌剂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不如保护性药剂,对菌株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大小顺序为抑霉唑>嘧菌酯>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供试4个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菌株RC14最不敏感,菌株RC244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炭疽病原 杀菌剂 孢子萌发
下载PDF
木霉菌株对草莓炭疽病菌抑菌效应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华升 阮松林 +7 位作者 杨平平 忻雅 童建新 王淑珍 余红 来文国 郑桂珍 廖尚全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22-26,共5页
采用木霉菌株HZ0501,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发酵液,以草莓炭疽病菌为靶标菌进行发酵液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液对草莓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超声波处理发酵液12 min,显著提高发酵液抑菌活性,说明木霉菌胞内外均存在抑菌活性... 采用木霉菌株HZ0501,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发酵液,以草莓炭疽病菌为靶标菌进行发酵液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液对草莓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超声波处理发酵液12 min,显著提高发酵液抑菌活性,说明木霉菌胞内外均存在抑菌活性成分。发酵液中抗菌活性物质对高温、酸碱处理具有良好稳定性,60℃高温和中等酸度pH 5处理显著提高发酵液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与未稀释的发酵液相比,发酵液稀释100倍后明显提高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此外,发酵液中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株 发酵液 草莓炭疽病原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我国咖啡炭疽病菌致病力分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英 贺春萍 +6 位作者 吴伟怀 梁艳琼 郑金龙 黄兴 习金根 谭施北 易克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8-1014,共7页
【目的】明确我国咖啡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分布及其致病力分化情况,为咖啡炭疽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ApMat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从我国咖啡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的叶片、枝条、浆果... 【目的】明确我国咖啡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组成、分布及其致病力分化情况,为咖啡炭疽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ApMat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从我国咖啡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的叶片、枝条、浆果上分离获得的74株炭疽菌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所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分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通过形态学及ApMat基因序列比对分析,55个菌株被鉴定为胶孢复合种群,且归为3个种:Colletotrichum siamense、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致病力试验表明,不同菌种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Colletotrichum theobromicola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Colletotrichum siamense,最后是Colletotrichum nupharicola。其中,来自海南白沙咖啡种植基地和农业农村部云南瑞丽咖啡种质资源圃的大部分炭疽病菌株致病力属中等以上水平。【结论】我国主要咖啡种植区的55株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均能致病,但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炭疽病原 ApMat基因序列分析 致病力
下载PDF
20%寡聚酸碘田间防治黄瓜炭疽病的效果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士奎 刘卫萍 +1 位作者 张志民 胡雪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2-923,共2页
对20%寡聚酸碘WP防治黄瓜炭疽病(病原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有较好的增产效果。20%寡聚酸碘1 000倍、1 500倍、2 000倍稀释液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8.60%... 对20%寡聚酸碘WP防治黄瓜炭疽病(病原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黄瓜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有较好的增产效果。20%寡聚酸碘1 000倍、1 500倍、2 000倍稀释液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8.60%、84.38%、78.76%,与不施药对照相比其增产率分别为13.39%、9.11%、8.14%。防效及产量均高于对照药剂2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炭疽病(病原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20%寡聚酸碘可湿性粉剂 田间药效
下载PDF
短萼仪花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筛选 被引量:9
12
作者 单体江 宋慧云 +3 位作者 段志豪 王裕阳 王军 毛子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1,共7页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了短萼仪花病叶上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了其致病性,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病菌的室内...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了短萼仪花病叶上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了其致病性,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引起短萼仪花炭疽病的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7种杀菌剂对短萼仪花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明显不同。其中,97%吡唑醚菌酯表现出最好的抑制作用,EC_(50)为(9.67±1.2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萼仪花 分离鉴定 炭疽病原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八角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13
《致富天地》 2012年第12期46-47,共2页
一、炭疽病这是八角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从幼树期到成龄树期都可发生此病。1.发病原因及症状。本病由炭疽病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嫩梢、花和果实,在树体不同受害部位甓现不同症状。
关键词 八角 病虫害 炭疽病原 防治 病原 成龄树 幼树期 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