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车用汽油中芳烃烯烃快速测定技术研究
1
作者 李雪婧 赵国利 +3 位作者 王少军 凌凤香 杨卫亚 穆福军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2007-2012,共6页
基于气相色谱技术的传统汽油组分分析方法,存在检测耗时长、设备操作比较复杂等不足,难以进行实时在线分析。汽油中的芳烃、烯烃含量是汽油产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为实现汽油中所含芳烃、烯烃含量的快速测定,利用拉曼光谱法对92号、95号车... 基于气相色谱技术的传统汽油组分分析方法,存在检测耗时长、设备操作比较复杂等不足,难以进行实时在线分析。汽油中的芳烃、烯烃含量是汽油产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为实现汽油中所含芳烃、烯烃含量的快速测定,利用拉曼光谱法对92号、95号车用汽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获得了汽油中碳氢化合物分子振动的信息,实现车用汽油中芳烃烯烃含量的快速测定。对汽油样品的拉曼光谱进行有效波段提取、基线扣除、分峰拟合等一系列预处理过程,最终提取出每个汽油样品光谱中芳烃、烯烃所对应的拉曼特征峰信息,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中芳烃、烯烃含量,并以此为基准值,再利用化学计量学多重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关联模型。利用建立的关联模型预测汽油中芳烃、烯烃含量。结果表明:芳烃预测值与基准值相关系数是0.99,烯烃预测值与基准值相关系数是0.99,进一步表明关联模型预测精度和准确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汽油
下载PDF
谷胱甘肽转移酶对细胞信号因子4-羟基烃烯醛的调控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文 印大中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8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在氧化应激和衰老相关的病理条件下,4-羟基烃烯醛在体内的平衡态浓度升高。作为脂质过氧化的主要中间产物之一,4-羟基烃烯醛已被证明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影响细胞周期事件。谷胱甘肽转移酶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过程中4-羟基烃烯醛的生成,或... 在氧化应激和衰老相关的病理条件下,4-羟基烃烯醛在体内的平衡态浓度升高。作为脂质过氧化的主要中间产物之一,4-羟基烃烯醛已被证明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影响细胞周期事件。谷胱甘肽转移酶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过程中4-羟基烃烯醛的生成,或通过将4-羟基烃烯醛转变为与GSH的结合物来降低4-羟基烃烯醛的浓度。细胞内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超表达降低了4-羟基烃烯醛的浓度,并有效地防御了细胞的凋亡,这表明由这些氧化物质引起的细胞凋亡是4-羟基烃烯醛介导的。本文对4-羟基烃烯醛的信号转导作用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对其的调控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烃烯 谷胱甘肽转移酶 氧化应激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递推偏最小二乘法的油品芳烃烯烃成分建模
3
作者 王景芳 侯玉宝 许慧燕 《石油化工自动化》 CAS 2009年第4期27-29,共3页
采用递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适合测定油品中芳烃和烯烃含量的分析模型,并在某炼油企业应用达到了很好效果;近红外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可以提高分析效率... 采用递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适合测定油品中芳烃和烯烃含量的分析模型,并在某炼油企业应用达到了很好效果;近红外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可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推偏最小二乘法 近红外光谱法 汽油
下载PDF
埃克森美孚休斯顿工厂烃烯装置发生爆炸已造成37伤共66人送医
4
《化工安全与环境》 2019年第31期24-24,共1页
当地时间2019年7月31日11时许(北京时间8月1日0点),埃克森美孕Baytown Olefins在休斯顿贝镇的工厂发生了爆炸,目前37人受伤,周围的学校受到影响,居民也收到了官方撤离声明。
关键词 休斯顿 爆炸 工厂 装置 烃烯 北京时间 受伤
下载PDF
低碳烷烃烯烃在超微孔柔性Cu(Qc)_(2)上的吸附行为
5
作者 唐瑜佞 王勋 +2 位作者 彭俊洁 吴颖 李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664-5674,共11页
采用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碳烷烃烯烃在超微孔柔性Cu(Qc)_(2)上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吸附分离机理。用常温合成方法制备了超微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Qc)_(2),测定了低碳烷烃烯烃(CH_(4)/C_(2)H_(4)/C_(2)H_(6)/C_(... 采用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碳烷烃烯烃在超微孔柔性Cu(Qc)_(2)上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吸附分离机理。用常温合成方法制备了超微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Qc)_(2),测定了低碳烷烃烯烃(CH_(4)/C_(2)H_(4)/C_(2)H_(6)/C_(3)H_(6)/C_(3)H_(8))在Cu(Qc)_(2)上的吸附相平衡和吸附动力学。使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Fortcite模块模拟低碳烷烃烯烃在超微孔柔性Cu(Qc)_(2)上的吸附机理以及材料的结构形变。结果表明Cu(Qc)_(2)具有优良的C_(2)H_(6)/C_(2)H_(4)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动力学,而对C_(3)H_(8)/C_(3)H_(6)的吸附选择性很低。273 K和0.1 MPa下,C_(2)H_(6)/C_(2)H_(4)在Cu(Qc)_(2)上的IAST选择性达4.6。298 K和0.05 MPa下C_(2)H_(6)/C_(2)H_(4)在Cu(Qc)_(2)上的扩散时间常数分别达1.42×10^(-3)和1.48×10^(-3)s^(-1),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6.62和16.43 kJ/mol。应用装填Cu(Qc)_(2)的固定床可在常温条件下实现C_(2)H_(6)/C_(2)H_(4)二元混合气的完全分离。模拟结果显示Cu(Qc)_(2)为二维堆叠结构,材料会由于吸附不同分子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结构形变。甲烷易从变大的层间扩散脱附,导致其在材料上的吸附量很低;C_(2)H_(6)/C_(2)H_(4)两者都能稳定吸附在层中的孔道中,其分离推动力主要来源于两种气体在材料上明显的吸附热差异;C_(3)H_(8)/C_(3)H_(6)会分别吸附在两种不同的环境,吸附热差异小导致Cu(Qc)_(2)对C_(3)H_(8)/C_(3)H_(6)的吸附选择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Qc)_(2) 吸附 分离 / 动力学
下载PDF
正构烷烃烯烃常沸点汽化热一个新计算式
6
作者 李德兴 《吉林石油化工》 1991年第2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正构烷 正构 常沸点汽化热
下载PDF
国内首套ORP除烯烃装置的工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鹏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33,共4页
美国UOP公司新研制的ORP除烯烃装置首次在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260万t/a芳烃联合装置进行了工业应用。该装置用于脱除重整上游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在45~110℃工作温度、2.1 MPa操作压力、5.0质量空速条件下,可满足下游吸附分离单元对进料... 美国UOP公司新研制的ORP除烯烃装置首次在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260万t/a芳烃联合装置进行了工业应用。该装置用于脱除重整上游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在45~110℃工作温度、2.1 MPa操作压力、5.0质量空速条件下,可满足下游吸附分离单元对进料中溴指数低于20×10^(-6)的进料要求。通过与传统的酸性白土吸附工艺的对比,分析其工艺、操作、参数和配备设施等情况,研究表明,该ORP除烯烃装置具有低生产成本、催化剂可在线再生、大幅降低固废产生、可根据不同生产状况及时进行调整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装置 ORP 白土吸附
下载PDF
用于烯烃臭氧化反应的快速流动管的设计与动力学研究
8
作者 王兴 施晓雯 +3 位作者 周莉 王臻 马嫣 郑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70-3479,共10页
Criegee中间体是烯烃气相臭氧化反应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可以发生单分子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也可以与大气中的污染成分发生双分子反应,化学性质十分活跃.本文设计了大气压力快速流动反应管用于烯烃臭氧化反应及后续二次反应的研究.... Criegee中间体是烯烃气相臭氧化反应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可以发生单分子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也可以与大气中的污染成分发生双分子反应,化学性质十分活跃.本文设计了大气压力快速流动反应管用于烯烃臭氧化反应及后续二次反应的研究.该流动管具有良好的温度和流量控制功能;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独立反应(如烯烃+O_(3)和SCI+SO_(2));可以通过调节长度控制反应时间;易拆卸清洗,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影响反应的痕量污染物的存在.通过3个流体力学无量纲参数雷诺数、斯托克斯数和理查德森数对流动管进行表征,并利用高分辨率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烯烃臭氧化反应及后续双分子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经验证,新设计的流动管适用于烯烃臭氧化体系的研究,并且能够提供精确的、直接的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管 臭氧化反应 反应速率 产率.
下载PDF
PAMAM接枝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高选择性制备低碳烯烃
9
作者 李杨 郭丽君 +4 位作者 霍宏亮 黄金 蒋岩 李锋 李翠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49,共13页
成功合成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镍催化剂(PAMAM-Cat)和PAMAM功能化接枝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CNT-PAMAM-Cat)。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2种催化剂进行表征,系统考察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压力、时间对... 成功合成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镍催化剂(PAMAM-Cat)和PAMAM功能化接枝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CNT-PAMAM-Cat)。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2种催化剂进行表征,系统考察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压力、时间对其催化乙烯齐聚制备低碳α-烯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聚合条件(温度25℃、Al/Ni摩尔比500(PAMAM-Cat)和700(CNT-PAMAM-Cat)、压力0.7 MPa、时间0.5 h)下,2种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乙烯齐聚反应活性(5.75×104和3.75×104 g/(mol Ni·h))和低碳α-烯烃选择性,CNT-PAMAM-Cat催化剂经过3次重复实验后的反应活性不变;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压力是影响2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生成低碳α-烯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碳纳米管 聚酰胺 树枝状镍催化剂 齐聚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作为聚α-烯烃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侯献军 张龙翔 +2 位作者 王友恒 喻齐凡 江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105,共10页
将在不同温度下热解的棉花秆粉末进行球磨处理与碱化改性后得到纳米生物炭材料,并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将纳米生物炭粉末加入聚α-烯烃-6(PAO6)中制备纳米生物炭润滑油,通过粒度分析和自... 将在不同温度下热解的棉花秆粉末进行球磨处理与碱化改性后得到纳米生物炭材料,并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将纳米生物炭粉末加入聚α-烯烃-6(PAO6)中制备纳米生物炭润滑油,通过粒度分析和自然沉降观测表征其分散稳定性,并考察其润湿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处理能提高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从而提升纳米润滑油的润湿性;加入700℃处理的生物炭制成的质量分数0.2%的纳米润滑油性能最佳,与PAO6相比,摩擦因数下降21.2%,磨损量下降43.0%。基于生物炭纳米润滑油理化特性,结合磨损表面XPS分析与形貌分析,将NBC能够改善PAO6摩擦学特性归因于:NBC作为一种薄片状的类二维材料,其中还包括部分极小的颗粒状物质,使其同时发挥层间材料的剪切效应与颗粒材料的填补修复效应;此外,纳米生物炭的添加也可以通过提升润湿性改善局部细缝的摩擦特性,并促进含Fe_(3)O_(4)摩擦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聚Α- 摩擦磨损 摩擦机制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内α-烯烃连续磺化工艺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李平 车建花 +3 位作者 严佩蓉 兰银 马浩然 徐一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2-909,共8页
α-烯烃磺酸钠(AOS)是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润湿性、低刺激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利用微通道反应器,分别以1-十四烯(AO)和混合烯烃为原料,SO_(3)为磺化剂,考察了磺化温度、SO_(3)/AO摩尔比、磺化剂质量分数、停留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活性... α-烯烃磺酸钠(AOS)是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润湿性、低刺激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利用微通道反应器,分别以1-十四烯(AO)和混合烯烃为原料,SO_(3)为磺化剂,考察了磺化温度、SO_(3)/AO摩尔比、磺化剂质量分数、停留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活性物AOS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十四烯磺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磺化温度40℃、SO_(3)/AO摩尔比为1.2、SO_(3)质量分数为10%;混合烯烃磺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磺化温度50℃、SO_(3)/AO摩尔比为1.1、SO_(3)质量分数为10%。增大流速有利于强化传质过程、提高产物中活性物AOS含量;延长停留时间会加剧副反应发生、降低产物中活性物含量。微通道反应器内α-烯烃磺化是以传质为主的强放热反应,热量移除及时,反应过程易于控制,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大大增强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对于开发煤基α-烯烃下游产品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反应器 磺化反应 Α- 混合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快速合成Cu-SAPO-34分子筛及其甲醇制烯烃催化性能
12
作者 张强 周洲 +2 位作者 李建祥 田梦阳 于梦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5,共9页
通过引入含铜分子筛晶种作为铜源、10 h快速合成出Cu-SAPO-34分子筛,并与传统的水热合成法和铜胺络合物引入铜源的方式进行对比,同时利用XRD、SEM、IR、TPD和微反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结构和甲醇制烯烃(MTO)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合成... 通过引入含铜分子筛晶种作为铜源、10 h快速合成出Cu-SAPO-34分子筛,并与传统的水热合成法和铜胺络合物引入铜源的方式进行对比,同时利用XRD、SEM、IR、TPD和微反等手段表征样品的结构和甲醇制烯烃(MTO)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合成方法相比,快速合成法可在10 h制备出结晶度在86.24%,固体收率达到94.65%的Cu-SAPO-34分子筛,其乙烯+丙烯选择之和达到81.26%;与添加铜胺络合物相比,加入含铜分子筛晶种的方式引入铜元素,更合适于快速合成法,避免了铜无法与分子筛骨架结合的问题;通过调整含铜分子筛晶种的性质及加入量,可以快速合成晶粒直径在470 nm的纳米Cu-SAPO-34分子筛,固体收率达到96.72%,乙烯+丙烯选择之和达到86.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 Cu-SAPO-34分子筛 快速合成 含铜分子筛晶种
下载PDF
烯烃的可调控区域选择性7-endo或6-exo碘环化有机综合实验设计
13
作者 齐林 王力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4,共6页
该文将科研成果“烯烃的可调控区域选择性7-endo或6-exo碘环化反应”设计转化为有机综合教学实验。考察了溶剂、温度、碱以及气体氛围对反应选择性和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对相同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实... 该文将科研成果“烯烃的可调控区域选择性7-endo或6-exo碘环化反应”设计转化为有机综合教学实验。考察了溶剂、温度、碱以及气体氛围对反应选择性和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对相同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实践科研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有机合成方法学 碘环化反应
下载PDF
C_(4)烯烃转化制丙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
14
作者 饶维 刘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目的开发C_(4)烯烃催化裂解制丙烯工艺和催化剂制备工艺技术,完成小试和工业侧线试验。方法采用固定床评价装置考查了催化剂配方、改性及工业条件对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以ZSM-5分子筛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C_(4)烯... 目的开发C_(4)烯烃催化裂解制丙烯工艺和催化剂制备工艺技术,完成小试和工业侧线试验。方法采用固定床评价装置考查了催化剂配方、改性及工业条件对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以ZSM-5分子筛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C_(4)烯烃转化制丙烯反应中具有较好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再生性,磷的引入未改变催化剂的晶型结构,但降低了催化剂酸性位点数量,并调节了催化剂的n(B酸)/n(L酸),随着磷负载量增加到5%(w),分子筛中磷与铝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磷可以和骨架铝和非骨架铝相互作用。结论C_(4)烯烃的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丙烯的选择性达到35%~45%,催化剂的单程寿命达到一个月以上,且经再生后,再生恢复率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 催化裂解 ZSM-5分子筛 催化剂活性
下载PDF
有机化学“烯烃”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挖掘
15
作者 杨曼丽 孙浩然 +1 位作者 王亮 王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6期0115-0117,共3页
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扩大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构建全方面育人和全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本文以烯烃为例,通过塑料制品的成分、使用和分解途径的简介,进一步强... 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扩大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构建全方面育人和全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本文以烯烃为例,通过塑料制品的成分、使用和分解途径的简介,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观念;通过我国ECMO膜的研发成功案例,启示学习的意义及坚持“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从而丰富思政教学案例,培养具有正确学习观和良好价值素养的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思政元素
下载PDF
烃类催化裂解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的分子筛催化剂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琦 陈子康 +3 位作者 朴宇 肖鹏 葛亚粉 巩雁军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7,共18页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近年来,全球低碳烯烃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发展不同原料催化裂解增产低碳烯烃的技术仍将是主流方向。围绕催化裂解高效制备低碳烯烃工艺,阐述了分子筛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裂解性能的研究进展...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近年来,全球低碳烯烃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发展不同原料催化裂解增产低碳烯烃的技术仍将是主流方向。围绕催化裂解高效制备低碳烯烃工艺,阐述了分子筛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裂解性能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基于ZSM-5分子筛综述了催化裂解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调控的研究进展,包括用于增产低碳烯烃的ZSM-5分子筛的高效合成及结构形貌控制,探讨了通过元素改性、多级孔结构制备对ZSM-5分子筛的织构性质、酸性质的调变,分析总结了其对原料转化率、低碳烯烃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了不同微观结构性质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催化裂解增产低碳烯烃的构效关系,为精准调控ZSM-5分子筛的结构性质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设计烃类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关键催化剂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ZSM-5 催化 性能调控 选择性 低碳
下载PDF
铑基非均相催化剂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万 孙功成 +4 位作者 张勇 李尧莹 范素兵 吕俊敏 赵天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9,共12页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工业中合成醛的重要过程,铑基均相催化剂难以回收的缺点会大大增加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成本。负载固相多相催化剂因其简便的分离循环操作而广受关注,但存在反应活性较差、金属流失量较大和催化剂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工业中合成醛的重要过程,铑基均相催化剂难以回收的缺点会大大增加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成本。负载固相多相催化剂因其简便的分离循环操作而广受关注,但存在反应活性较差、金属流失量较大和催化剂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开发催化性能和回收性能好的非均相铑基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前景。以无机固体载体固定化催化剂、HRh(CO)(PPh_(3))_(3)封装型多相催化剂、多孔有机配体(POL)材料负载催化剂和单原子金属间纳米催化剂这4类催化剂为主线,综述了用于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多相负载型铑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在多相负载型铑基催化剂中,膦配体组成及制备条件、载体种类及性质和铑与其他金属协同作用等均能对其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产生影响,对上述4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设计给电子能力强、空间位阻大的膦配体,发掘高比表面积、多级孔道结构的无机/有机载体,深入探究金属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铑基催化剂在烯烃氢甲酰化中的催化性能和回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甲酰化 非均相催化剂 铑基催化剂
下载PDF
烯烃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悦 康文倩 +4 位作者 高艳 刘志琴 王福善 于国滨 王雄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烯烃嵌段共聚物是近年来新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独特的嵌段结构使其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应用范围更广,商业价值较高。本文综述了热塑性弹性体OBC的合成方法及发展现状,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性能 链穿梭 加工应用
下载PDF
环烯烃开环易位聚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明泉 张衡臣 +3 位作者 杨雪娇 苑任旭 刘阳 方岩雄 《工业催化》 CAS 2024年第3期75-79,共5页
采用MoCl_(5)为核心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合成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的开环易位聚合物,实现稳定的100%单体转化率,凝胶率0%。并采用Al_(2)O_(3)负载的Ru催化剂和SiO 2/Al_(2)O_(3)负载的Ni金属催化剂对相同的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开环易位... 采用MoCl_(5)为核心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合成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的开环易位聚合物,实现稳定的100%单体转化率,凝胶率0%。并采用Al_(2)O_(3)负载的Ru催化剂和SiO 2/Al_(2)O_(3)负载的Ni金属催化剂对相同的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开环易位聚合物进行非均相加氢,可实现100%的加氢率,且简单过滤即可将催化剂与聚合物溶液完全分离。两种加氢催化剂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Ni负载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含量10%、反应温度190℃、初始氢气压力4 MPa、反应时间2 h,加氢产物的熔融指数76 g·min^(-1),玻璃化转变温度126℃;Ru负载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含量2%、反应温度180℃、初始氢气压力4 MPa、反应时间2 h,加氢产物的熔融指数10 g·min^(-1),玻璃化转变温度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学工程 开环易位聚合 非均相加氢 聚合物(COP) 氯化钼
下载PDF
可见光催化烯烃的三组分串联三氟甲基化/偕二氟烯丙基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汶雯 黄焰根 孟卫东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57-71,共15页
描述了一种高效的可见光诱导富电子烯烃的三氟甲基化/偕二氟烯丙基化三组分串联反应。三氟甲基(—CF_(3))自由基由市售的三氟甲磺酸钠(CF_(3)SO_(2)Na)生成,依次与富电子烯烃和α-三氟甲基烯烃相匹配,最后通过β-F消除得到多氟烯烃。该... 描述了一种高效的可见光诱导富电子烯烃的三氟甲基化/偕二氟烯丙基化三组分串联反应。三氟甲基(—CF_(3))自由基由市售的三氟甲磺酸钠(CF_(3)SO_(2)Na)生成,依次与富电子烯烃和α-三氟甲基烯烃相匹配,最后通过β-F消除得到多氟烯烃。该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好,底物范围广,反应效率高,为药物和天然产物衍生物的后期改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加成 三氟甲基化 偕二氟丙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