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流-岩相互作用的岩石学记录对烃类运散的指示 被引量:6
1
作者 马艳萍 刘池洋 +1 位作者 司维柳 吴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42,49,共7页
通过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观察、显微岩石学鉴定、全岩主要元素分析,揭示了漂白蚀变岩石的岩石学判识标志。结合蚀变岩石及围岩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研究、有机质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漂白蚀变岩石形成的流体环境,这些特征... 通过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观察、显微岩石学鉴定、全岩主要元素分析,揭示了漂白蚀变岩石的岩石学判识标志。结合蚀变岩石及围岩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研究、有机质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漂白蚀变岩石形成的流体环境,这些特征反过来又对研究区烃类的运移及散失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漂白蚀变砂岩与红色原岩相伴而生,其颜色变化趋势、裂隙铁质充填特征、显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曾经历过化学还原性流体作用。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其δ13C较轻,大部分小于-10‰,指示存在有机碳源供给;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主要以气态烃及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分主要为CO2和CH4,表明研究区经历过天然气作用;漂白砂岩及围岩有机质抽提特征显示,有机质成熟度高,而研究区煤系Ro小于0.5%,成熟度低,显然不是来自本地;盆地东北部天然气逸散表明,其与研究区延安组顶部漂白蚀变砂岩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漂白蚀变砂岩形成是上古生界天然气逸散后与近地表围岩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对厘定近地表烃类运散、特别是天然气的逸散提供了新的判识方法,可作为指示油气运散的间接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安组 流一岩作用 岩石学记录 烃类运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