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22
1
作者
付明希
胡圣标
汪集旸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4-520,共7页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0)古温标数据所...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0)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mW/m^2).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km,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km)显著减薄.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Ma,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一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中生代
热体制转换
地表
热
流
“
热
”岩石圈厚度
岩石圈减薄
古地温
原文传递
题名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22
1
作者
付明希
胡圣标
汪集旸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4-520,共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编号: KZCX1-0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 G19990755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172100)共同资助
文摘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0)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mW/m^2).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km,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km)显著减薄.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Ma,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一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Ma).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中生代
热体制转换
地表
热
流
“
热
”岩石圈厚度
岩石圈减薄
古地温
分类号
P53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付明希
胡圣标
汪集旸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
2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