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秋雨与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冷却的关系 被引量:30
1
作者 韩晋平 张人禾 苏京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9-1071,共13页
本文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站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延长重建海表温度(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资料,研究了中国9月北方秋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用ECHAM5大气环流模式开展了数值试验,最后对2011年9月历史罕... 本文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站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延长重建海表温度(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资料,研究了中国9月北方秋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用ECHAM5大气环流模式开展了数值试验,最后对2011年9月历史罕见秋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秋雨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世纪6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北方秋雨偏多,1950年代、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秋雨偏少。北方秋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密切联系,北方秋雨偏多时,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偏南风向北输送水汽并在中国北方辐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与热带中太平洋的海表冷却密切有关,偏低的热带中太平洋海表温度(CTSSTI)使其上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旺盛,在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反气旋,加强东亚—西北太平洋的EAP波列,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导致秋雨偏多。反之,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偏暖,副热带高压偏弱偏南,秋雨偏少。2011年9月北方秋雨的环流异常及成因与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秋雨 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冷却 EAP波列 西太平洋热带高压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洋–太平洋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温度异常
下载PDF
利用太平洋海表温度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文舟 陈美娜 赵惠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4,共7页
本文利用1950~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计算分析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相关性好的海域作为预测模式的相关海区。从相关海区中选取代表格点海表温度资料构造出综合预... 本文利用1950~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计算分析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相关性好的海域作为预测模式的相关海区。从相关海区中选取代表格点海表温度资料构造出综合预测因子。利用综合预测因子建立一无线性和一元多项式非线性预测模式。经检验,两种模式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利用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相关性建立预测模式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是可行的。同时发现,经过以上方法建立的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预测结果相差甚微,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与前一年太平洋某些海区海表温度经以上方法得到的综合预测因子之间线性相关性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温度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频数 预测
下载PDF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资料对1997/1998年ElNio后期热带太平洋降水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锐 傅云飞 赵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5-235,i002,共12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 (TRMMPR)的探测结果 ,对 1 997 1 998年ElNin~o后期热带太平洋的降水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对比了非ElNin~o的 1 999年和 2 0 0 0年的同期降水情况 ,取得如下结果 :( 1 ) 1 997 1 998ElNin~o后期与非ElNin~...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 (TRMMPR)的探测结果 ,对 1 997 1 998年ElNin~o后期热带太平洋的降水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对比了非ElNin~o的 1 999年和 2 0 0 0年的同期降水情况 ,取得如下结果 :( 1 ) 1 997 1 998ElNin~o后期与非ElNin~o期间相比 ,1 997 1 998ElNin~o后期 ,热带东、中太平洋层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比例明显增大、平均降水率也增大 ,并且层云强降水的比例增多 ,而层云弱降水比例减少。 ( 2 )在非ElNin~o期间 ,热带东、中太平洋对流云降水系统较为浅薄 ,冻结层高度比西太平洋低约 0 5km ;而在 1 997 1 998ElNin~o后期 ,这种差异明显减小 ,热带东、中太平洋对流云降水和层云降水都变得深厚 ;对流云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率随高度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 ( 3)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 ,对应于降水结构的变化 ,热带太平洋地区的高空辐合辐散分布也发生了改变 ,导致Walker环流在 1 997 1 998ElNin~o后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测雨卫星 Nino 1998年 热带太平洋 降水结构 El 后期 雷达资料 WALKER环流 太平洋 2000年 1999年 太平洋地区 对流云 测雨雷达 探测结果 降水系统 西太平洋 大气环流 辐合辐散 降水率 层云 比例 强降水 分析 增大
下载PDF
上新世热带海道变化影响东亚气候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宁 张仲石 +1 位作者 郭正堂 王会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0-321,共12页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我们基于挪威地球系统模型(NorESM-L)探讨了印尼海道收缩及巴拿马海道的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加强了北太平洋的经向梯度,进一步导致夏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北部降低,东亚南部升高;降水在长江流域至中国东海一线显著增加,但在东亚南部至西南部显著减少。冬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大陆地区升高,降水减少。上述变化主要由印尼海道的收缩导致,除冬季温度外,巴拿马海道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较弱。此外,结合定性的记录-模拟对比,我们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亚气候在中上新世的转型,但不是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热带 东亚气候 太平洋温度
下载PDF
MIS6期以来热带西太平洋降雨与ITCZ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帅 李铁刚 +2 位作者 常凤鸣 俞宙菲 王海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0-400,共11页
通过Ontong-Java海台KX97322-4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的Mg/Ca海表温度(SST)并结合其б180得到过去约200kaB.P.以来当地水文(盐度和降雨)指标,结果表明从MIS6期以来,热带太平洋暖池区温度变化存在明... 通过Ontong-Java海台KX97322-4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的Mg/Ca海表温度(SST)并结合其б180得到过去约200kaB.P.以来当地水文(盐度和降雨)指标,结果表明从MIS6期以来,热带太平洋暖池区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冰期一间冰期波动,降温幅度超过3℃。通过与赤道东太平洋对比表明热带太平洋在过去冰消期和冰期中的升温阶段呈现出类E1Nifio的状态,向两极输送水汽和热量。在冰消期,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降低,全球升温,全球冰量下降。在冰期中升温阶段(MIS6)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降低时全球冰量却持续增加,可能此时输送热量不足以使两极冰川融化,带来的水汽又促进了两极冰川的形成。通过与中国石笋记录和热带降雨记录对比,表明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的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的降雨状况,热带太平洋类ENSO过程可能对ITCZ的变化存在内部系统调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 热带温度 热带辐合带 类ENSO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