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邹梦 乔少博 +1 位作者 吴永萍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8-998,共11页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发布的月平均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10°S^30°N,60°~140°E)夏季异常水...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发布的月平均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10°S^30°N,60°~140°E)夏季异常水汽输送主要包括两个模态,他们可以解释总的水汽输送异常34%的方差。其中,第一模态(EOF1)表现为异常水汽沿反气旋从热带西太平洋经过南海及孟加拉湾输送到中国东部上空,对应南海、孟加拉湾水汽路径输送均偏多,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异常水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并伴随显著上升运动,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第二模态(EOF2)表现为异常水汽从热带印度洋沿阿拉伯海、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呈反气旋式输送,华南上空相应出现气旋式水汽输送异常,并对应异常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有利于华南降水偏多。就可能的外部成因而言,EOF1与ENSO关系密切,表现为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显著偏暖,夏季同期热带北印度洋、南海上空显著偏暖,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异常水汽主要来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EOF2与同期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IOD)异常有关,TIOD为正位相时热带印度洋上空出现异常东风,华南上空出现异常气旋并伴随水汽异常辐合,异常水汽主要来源于热带南印度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 水汽输送异常 ENSO 长江中下游 华南
下载PDF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2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3
作者 胡榕 李建平 侯兆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100,共16页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 S2S尺度可预报性 热带季节内振荡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4
作者 张健 刘文俊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叶旭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cm和(125.4±16.8)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cm和(104.93±2.60)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繁殖生物学 圆形统计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异常特征及气候影响分析
5
作者 何剑桥 任雪娟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603-615,共13页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特征,研究了不同传播方向的热带大气低频信号对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特征,研究了不同传播方向的热带大气低频信号对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异常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盛夏期间,在西太副高北跳偏早年的北跳之前三候里,海洋性大陆地区和西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OLR场表现为异常的低频对流抑制逐渐北传和西北传,伴随着对流层低频非绝热加热负异常传播到副热带地区,从而在副热带到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呈现出低频正位势高度异常,有利于盛夏期间西太副高北跳。在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偏晚年的北跳之前三候里,副热带西太平洋OLR为对流抑制异常的逐候增强并西北传,对应的对流层非绝热加热负异常也逐渐西北传,并激发出北太平洋上空的低频波列,该低频波列中的中纬度异常反气旋西移,有利于西太副高北跳。在盛夏西太副高北跳偏早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更易出现极端高温,东北、黄淮和江南地区更易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在偏晚年,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更易出现极端高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易出现强度更强的持续性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高压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 极端高温 持续性强降水
下载PDF
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增暖对西太平洋台风的影响
6
作者 张权 明静 《自然科学》 2024年第5期812-822,共11页
本文利用NOAA重建的海表面温度资料、JTWC的台风数据集,以及NCEP/NCAR发布的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热带中太平洋的海温相较于1950~1979年的平均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 本文利用NOAA重建的海表面温度资料、JTWC的台风数据集,以及NCEP/NCAR发布的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热带中太平洋的海温相较于1950~1979年的平均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突变后海温增暖;2) 在此突变后,西太平洋的台风及强台风生成频率有所增加,但强度变化并不显著;此外,台风生成区域在地理上呈现出向东向南的扩展趋势,而登陆区域则向西向北移动;3) 热带中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通过调控一系列与台风生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气环流、辐射通量等气象要素,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为理解台风活动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台风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of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on the typhoon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using the reconstructed SST data from NOAA, the typhoon dataset from JTWC, and the reanalysis data released by NCEP/NC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abrupt change in the mid~1980s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condition from 1950 to 1979, and the SST warmed up after the abrupt change. 2) After this abrupt change, the frequency of typhoons and strong typhoons generat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increased, but the change in int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moreover, the typhoon generating region geographically showed an expansion trend from east to south, while the landfalling region moved from west to north. 3)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Oce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typhoon activiti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by regulating a serie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such a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adiation fluxe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yphoon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se studies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yphoon activity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climate prediction and typhoon w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海温 年代际突变 西太平洋台风
下载PDF
北赤道逆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秋冬转换期海表叶绿素浓度与ENSO循环
7
作者 高微 马本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了2006-2022年ENSO循环期间研究区不同阶段秋冬转换期水文生态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赤道逆流源区及其路径上存在海表叶绿素浓度高值条带,这是由北赤道逆流从其源区携带的和新几内亚海岸潜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也会对其营养盐供给产生较大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热带西太平洋西风事件增多,北赤道逆流增强,大量表层水东移,研究区海平面降低,深水向浅层补给增加,深层冷水上抬,共同增强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将更多的养分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增加。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北赤道逆流影响区生态水文气候条件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的变化特征几乎相反,但其变化程度弱于厄尔尼诺时期,共同减弱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使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的养分显著减少,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降低。本文提出了北赤道逆流影响区水文生态气候条件演化对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机制模型,这有利于进一步分析ENSO循环在局地生态效应和水文气候演化中的作用,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赤道逆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洋环境要素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环流特征及其成因
8
作者 徐昌龙 赵晶 +1 位作者 冯景瑜 张昊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3期7-11,共5页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分析了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环流特征,并找出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6...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分析了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环流特征,并找出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6月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呈“西低东高”型分布,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略偏强,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导致6月吉林省降水异常偏多;6—8月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形势转为“两脊一槽”型,东亚大槽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对流层低层偏南风正距平显著,助推高温天气的维持;菲律宾和南海上空反气旋环流引导水汽向长江以北输送,导致我国南方降水偏少;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是全球变暖背景、拉尼娜事件持续、TIOD负位相引起对流层环流异常、黑潮区海温异常偏高、南亚高压加强偏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高压 大气环流 降水 高温 海温指数
下载PDF
印度洋海盆模对南北半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对称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雨欣 袁潮霞 李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9-1603,共15页
副热带高压对于我国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它的形成受到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影响,但其中的影响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利用1980-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盆模(Indian Ocean Basin Model,IOBM)异常偏强对于太平洋副... 副热带高压对于我国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它的形成受到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影响,但其中的影响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利用1980-202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盆模(Indian Ocean Basin Model,IOBM)异常偏强对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然后从能量角度分析IOBM引起南北半球太平洋海域副热带高压不对称性的物理机制;最后利用GFDL AM2.1模式进行模拟验证。为了说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副热带高压的独立作用,对ENSO信号进行了滤除。结果表明:(1)夏季的印度洋暖海温暖异常会激发东传的Kelvin波,在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出现反气旋异常,使西太副高较常年偏强,我国南海到菲律宾东部降水偏少;冬季IOBM正位相时,澳洲地区东风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有大范围的降水负异常。印度洋海盆模对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对称结构的影响在环流和降水场上均有体现。(2)根据能量诊断结果发现IOBM正位相时,夏季西北太平洋低层季风风场辐合区与扰动动能增长区相重合,有利于该地反气旋异常发展,从而使得副高偏强;冬季澳洲地区季风的风场辐合区与扰动动能增长区不能很好地配合,没有明显的反气旋异常。(3)利用数值模式模拟得到的结果能够验证沿赤道对称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在西太平洋地区引起的反气旋性环流和降水异常,无论位置还是强度都表现出极强的不对称性。因此,印度洋海盆模(IOBM)对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半球非对称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进而对东亚及澳洲地区降水的异常分布产生影响,这为印度洋海盆模对西太副高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盆模 西北太平洋热带高压 KELVIN波 中国降水异常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级热力适应 被引量:87
10
作者 吴国雄 刘平 +1 位作者 刘屹岷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50 0 h Pa上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2 0 0 h Pa上南亚高压异常增强。从而证明两级热力适应是导致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 大气环流 热带高压
下载PDF
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8-83,共6页
利用卫星观测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候平均资料(1979-1993年)分析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流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35°... 利用卫星观测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候平均资料(1979-1993年)分析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流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35°N-35°S,75°E-180°E)大气对流运动的季节内振荡在4个区域中表现较明显:(1)热带东印度洋大气对流季节内振荡信号最强,显著的振荡周期集中在6.5-12.5候;(2)澳大利亚西北洋面季节内振荡强信号主要周期表现为9.5-15.5候;(3)澳大利亚东北洋面振荡周期集中在6.5-9.5候和9.5-15.5候,南半球的大气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显著区沿10°S呈纬向带状分布;(4)南海北部、吕宋海峡附近及日本群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区域。ISO振荡周期集中在6.5-12.5候,南海南部季节内振荡周期集中在6.5-15.5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印度洋 西太平洋 季节内振荡 厄尔尼诺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变异特性及其对南极冰面积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锦年 秦曾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4-340,共7页
应用海洋表层水温资料(COADS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的热带 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性,探讨了与ENSO和南极冰面积 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表层水温具... 应用海洋表层水温资料(COADS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的热带 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性,探讨了与ENSO和南极冰面积 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表层水温具有明显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这种结果是与两大洋的水温振荡周期不同有较大关系。 热带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与El Nino和La Nina的发生年份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热 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水温的变化与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与东南极 和罗斯(Ross)海区的海冰面积的变化关系更为密切,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发生在热带西太平 洋、印度洋表层水温滞后海冰面积变化的16个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西太平洋 印度洋 表层水温 南极 冰面积
下载PDF
滤除ENSO信号前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海温距平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钱代丽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2-455,共14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海表温度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了ENSO背景下的夏季印度洋海盆尺度模(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与独立于ENSO的纯IOBM(pure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海表温度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了ENSO背景下的夏季印度洋海盆尺度模(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与独立于ENSO的纯IOBM(pure 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_P)对西太副高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滤除前期ENSO信号后,西北太平洋上为海温负距平,并在其西北侧强迫出Gill型反气旋。另外,印度洋与海洋性大陆间存在西高东低的海温距平梯度,印度洋正、负海温距平激发出的赤道开尔文波影响至海洋性大陆西部地区,强迫出的异常大气环流关于赤道基本对称。加之此时中国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弱,潜热释放偏少,从而非绝热冷却,导致西太副高异常偏强、偏南。而在前期厄尔尼诺的影响下,次年夏季印度洋与海洋性大陆地区均有利于出现海温正距平,开尔文波的影响偏强、偏东,强迫出的异常环流偏向北半球,通过"埃克曼抽吸"和非绝热冷却在对流层低层制造出异常负涡度进而影响西太副高,使其明显偏强、偏西、偏南。由于IOBM_P在2和8年周期上对西太副高的影响最明显,而ENSO信号中主要是3—7a的短周期振荡,因此,ENSO背景下的印度洋变暖对西太副高的遥强迫实际包含了来自热带中太平洋的3—7 a周期信号的滞后影响和印度洋地区局地变化特别是2和8年周期变化的作用。这些结果为人们深入理解西太副高变化规律和做出有效预报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高压 印度洋海盆尺度模 厄尔尼诺 开尔文波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对ENSO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巢清尘 巢纪平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293-1300,共8页
分析了从1955~1998年44 a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指出在这一期间共发生了11次El Nino事件,这些事件的初始海温正距平无一例外地都在“暖池”次表层160 m附近生成,发展到一定强度,到西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持续西风距平后,暖的海... 分析了从1955~1998年44 a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指出在这一期间共发生了11次El Nino事件,这些事件的初始海温正距平无一例外地都在“暖池”次表层160 m附近生成,发展到一定强度,到西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持续西风距平后,暖的海温距平沿着气候的温跃层向东向海表传播,经过1a左右的时间,传播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的El Nino 3或1、2海域形成通常认为的El Nino事件。进一步分析1960~1999年的850 hPa风场指出,在热带西太平洋西风距平爆发前,赤道东印度洋已经有距平西风持续维持了2a左右(西南季风),然后距平西风快速地向东发展产生热带西太平洋的距平西风,或真正的强西风,致使西太平洋出现El Nino爆发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这40 a中,这一过程对所有的El Nino事件无一例外,同样的分析方法也用到这44 a中的La Nina事件,冷的海温距平也都首先在“暖池”的次表层形成,然后沿着温跃层向东向表层传播,在热带西太平洋出现东风前,印度洋也早已是持续的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N^o LaNin^o 暖池次表层海温距平 印度洋西风 厄尔尼诺 拉尼娜 热带西太平洋 印度洋
下载PDF
印度洋和北太平洋海温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变动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蒋国荣 沙文钰 蔡剑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6-24,共9页
本文通过对印度洋、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进行相关分析来研究两大洋海温与西太平洋副高长期变动的关系。分析得出,海温和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关系十分密切。空间上表现为相关敏感区位于洋流区和季风流区;时间上... 本文通过对印度洋、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进行相关分析来研究两大洋海温与西太平洋副高长期变动的关系。分析得出,海温和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关系十分密切。空间上表现为相关敏感区位于洋流区和季风流区;时间上海温变化超前于副高,且两大洋超前的时间有差异。海温与副高位置变动的关系在两大洋亦有不同。北太平洋海温与副高南北位置变动有较好相关,相关区主要分布在洋流区,而印度洋没有明显相关。对副高东西位置变动,印度洋海温的作用强于北太平洋海温,相关区主要都分布在冷暖海流交汇处附近。两大洋与副高长期变动的相关敏感区的起迄时间大体上与大洋上空大气环流的转换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热带高压 长期变化 印度洋
下载PDF
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16
作者 孙一妹 钟剑 +2 位作者 吴玉琴 任丽娜 高雅文 《海洋科学前沿》 2024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本文采用JTWC33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不同强度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中南印度洋共生成TC549个,年均16.64个;其中TS生成最多,年均4.76个;其次依次为TY、SuperTY、STS、STY;TD生成频数最少。热带气旋... 本文采用JTWC33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不同强度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中南印度洋共生成TC549个,年均16.64个;其中TS生成最多,年均4.76个;其次依次为TY、SuperTY、STS、STY;TD生成频数最少。热带气旋频数逐年变化在10~22个之间,总体呈持平趋势。多数级别热带气旋几乎每年都会生成,近年来级别较强的热带气旋出现频数和比例均明显上升。南印度洋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2月最多,较强热带气旋频数增加较晚。南印度洋热带气旋三个比较集中的源地海域为:澳大利亚西北部海面、科克斯群岛至毛里求斯岛一带海面和莫桑比克海峡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热带气旋 统计 年际、月际变化 源地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对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
17
作者 时文娟 冯俊乔 +3 位作者 王富军 王庆业 胡石建 张子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16,共15页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作为热带和副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模态,二者联系密切。本文基于梁氏-克里曼信息流理论确定IOD与SIOD互为因果,并利用Had...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作为热带和副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模态,二者联系密切。本文基于梁氏-克里曼信息流理论确定IOD与SIOD互为因果,并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数据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等数据分析了1950~2021年期间前期IOD对SIOD发展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显示,IOD超前SIOD的相关关系在1976年和2002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变。1950~1976年期间(P1),二者关系不显著;1977~2002年期间(P2),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当IOD超前SIOD 5个月时达到最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6;2003~2021年期间(P3),二者相关性有所减弱,相关系数为-0.33。IOD与SIOD主周期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化。P2时期,IOD与SIOD之间存在显著的2~4 a反位相一致周期,而在P1、P3时期两者没有明显的同周期。与此同时,IOD超前SIOD时二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位相转换有密切联系。PDO冷位相下,副热带印度洋大气环流响应较弱,海气背景不利于IOD对SIOD事件的激发。PDO暖位相能够通过ENSO加强赤道印度洋-太平洋的Walker环流异常,与赤道东风异常有关的反气旋环流促使热带西印度洋的正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向东南方向延伸,促进东南印度洋正SSTA的发展;IOD通过经向环流的垂直运动引起中纬度对流层高层辐散,产生等效正压Rossby波,与之相关的低层异常气旋环流通过“风-蒸发-海表面温度”(wind-evaporation-SST,WES)反馈诱导副热带西南印度洋负SSTA的发展,二者共同促进了次年冬季负SIOD事件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敬阳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COADS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该区域冬、夏季平均分布状况,讨论了该区域中SST变化较活跃的几个海区同印度洋、太平洋其他区域的基本关系。然后对此范围内SST距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 利用COADS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该区域冬、夏季平均分布状况,讨论了该区域中SST变化较活跃的几个海区同印度洋、太平洋其他区域的基本关系。然后对此范围内SST距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其分布型及随时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印度洋 海表 温度 分布
下载PDF
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焕妍 沈新勇 +3 位作者 董伟 赵亮 罗亚丽 王咏青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基于黑球湿球温度识别了中国复合热浪,并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979—2019年中国复合热浪的发生天数、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在逐步上升,尤其在2010年以后出现跃升,比20世... 基于黑球湿球温度识别了中国复合热浪,并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对中国复合热浪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979—2019年中国复合热浪的发生天数、强度和影响范围都在逐步上升,尤其在2010年以后出现跃升,比20世纪80年代增大了4倍左右;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西太副高增强协同加剧了中国复合热浪;较早发展的城市化对热浪天数、强度、范围增长的贡献分别是9.2%、12.5%、7.5%,而同期西太副高的增强对三类热浪指数有约30%的正贡献,甚至在考虑全球变暖对西太副高的加强作用时,西太副高的贡献增至70%左右。这表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全球变暖背景下增强的西太副高的协同作用可以解释80%以上21世纪初中国复合热浪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热浪 城市化 西太平洋热带高压 协同作用
下载PDF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肖飞 武孝慈 +3 位作者 王佚兮 王啸 石建高 张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摄食生态学特性,利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对该海域(2°03′S~11°17′S、163°14′E~173°35′E)的682尾大眼金枪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了叉长、性别、性腺指数等生物因素以及渔获水深、月相等时空因素对摄食生态位宽度和摄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叉长范围在81~195 cm的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1.85;2)空胃率为25.4%,而在非空胃的个体胃含物中,枪乌贼属(Loligo sp.)、虾类和沙丁鱼属(Sardina sp.)的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40.3%、39.7%、30.1%;3)个体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加,高摄食强度的比例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4)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性别、叉长、月相等因素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渔获水深对J具有显著影响(P=0.024);5)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个体摄食强度随着叉长和性腺指数(P=0.030)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渔获水深的增加而增加(P=0.002),在满月阶段摄食强度较高而在新月前后摄食强度较低(边际显著,P=0.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生态位宽度 月相 渔获水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