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 被引量:72
1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1 位作者 彭少麟 李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685-1694,共10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同一演替系列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分配格局特征,并探讨了该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吸存潜力和速度。结果表明:(1)针叶林各组分碳素含量...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同一演替系列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分配格局特征,并探讨了该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吸存潜力和速度。结果表明:(1)针叶林各组分碳素含量高于阔叶林对应组分的碳素含量(后者是前者的72.0%~94.5%)。两个森林植物碳素含量,不同层次比较,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不同器官比较,以根或干最高。(2)乔木层生物量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增加。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43.5t/hm2、270.1t/hm2和407.8t/hm2,其中大部分由干和皮组成(各器官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平均为:叶2.8%、枝19.3%、干和皮混合57.0%、根20.9%)。林下层生物量为4.23~14.10t/hm2,是乔木层的1.0%~9.8%,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减少。(3)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减少。与土壤容重相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少,但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增加。(4)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总贮量分别为135.8t/hm2、215.1t/hm2和259.7t/hm2。生态系统碳贮量在各组分的格局十分相似,植被、土壤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均分别约为67.6%、30.2%和2.2%。与其它地带森林比较,鼎湖山保护区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之比和表层(0~20cm)的土壤碳占整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南亚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碳吸存 碳贮量
下载PDF
海南主要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景文 李俊清 任艳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8-114,共7页
该文选择尖峰龄、五指山和霸王岭 3处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 ,通过实地调查 ,结合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采用统计各保护区的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的各分类单位的数量、种属分类分布格局、特有成分和主要保护物种分布状况的方法 ... 该文选择尖峰龄、五指山和霸王岭 3处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 ,通过实地调查 ,结合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采用统计各保护区的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的各分类单位的数量、种属分类分布格局、特有成分和主要保护物种分布状况的方法 ,分析不同保护区物种分类多样性 .研究结果表明 :在高等植物分类多样性方面 :蕨类植物在海南的高等植物中占有较大比例 ;裸子植物在种子植物中占较小比例 ;各保护区种子植物的科都占海南的 90 %左右 ;属的比例为 80 % ;种的比例在 70 %左右 .初步统计 3个保护区的种子植物约 2 60 0种 ,占整个海南种子植物的 93 4% .可以认为 3个保护区包含海南热带森林的大多数物种 .同时 ,初步构建了分类多样性指数 .属特性及其分类分布格局的研究表明各类属的变化规律符合幂函数规律 ,说明单种属和寡种属占有较大的优势 ;而热带森林破坏对于多数单种属种群动态影响较大 .3个保护区共有 1 7个特有属 ,尖峰岭的特有属多样性最高 .高等动物分类多样性方面尖峰岭种类最丰富 ,霸王岭次之 ,五指山最低 .而对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的分类多样性的角度比较 ,五指山在 3个保护区中具有最高多样性 ,有更高保护价值 .对霸王岭近 30年动物多样性变化分析表明 ,生态系统中高等动物脆弱性相对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类型 自然保护区 物种分类多样性
下载PDF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武夷山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巧颖 刘雪华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年第2期19-21,50,共4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 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
下载PDF
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7
4
作者 戴巍 赵科理 +3 位作者 高智群 刘康华 张峰 傅伟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528-7538,共11页
以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网格布点,采集了838个森林样地样本(土壤、枯落物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相关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和Moran's I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变异特征... 以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网格布点,采集了838个森林样地样本(土壤、枯落物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相关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和Moran's I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5.22 t/hm^2,其中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密度分别为27.34、108.89、1.79、1.38 t/hm^2。克里格空间插值和局部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呈现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与浙江省地形、地势较为一致,受海拔、树龄、森林类型、台风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77.19 Tg C,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03.88、656.20、10.84、6.27 Tg C,分别占总碳储量的23%、75%、1.3%、0.7%。在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中,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森林植被层的3.22倍,是整个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主要的贡献者。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大多数森林仍处于中幼龄林阶段,碳密度水平较低,但是中幼龄林生长速度较快,加强对全省中幼龄林的健康管理,是未来整体提升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GIS Moran’s I
下载PDF
基于生长测量仪监测的亚热带地区马尾松多时间尺度径向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曾林辉 周蕾 +1 位作者 寇亮 迟永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37-6648,共12页
树干径向变化的多尺度研究提供了树木生长及其和环境因子关系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变异。以往树干径向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且大多数研究方法基于时间分辨率较粗的树木年轮法,然... 树干径向变化的多尺度研究提供了树木生长及其和环境因子关系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变异。以往树干径向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且大多数研究方法基于时间分辨率较粗的树木年轮法,然而缺少亚热带地区高时间分辨率树干径向变化的研究。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监测亚热带地区马尾松13个月的树干径向变化动态,探索不同时间尺度树干径向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马尾松径向变化模式为白天收缩夜晚膨胀,秋冬季节夜晚膨胀没有春夏季明显。(2)在季节尺度,马尾松树干径向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其中3—8月是主要生长月份,4月是累计生长量最大的月份。(3)在日尺度上,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是调节马尾松径向变化主要环境因素;在季节尺度上,土壤温度对树干径向变化的影响大于空气温度,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等水分因素对树干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在生长季中后期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干径向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变化 季节动态 昼夜变化 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水文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61
6
作者 张一平 王馨 +2 位作者 王玉杰 刘文杰 刘玉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653-2665,共13页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可以代表原始林和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两种林型 ,采用水量平衡法 ,利用对以上两种林分林冠水文各分量 1 996~ 2 0 0 1年的观测结果 ,初步分析其林冠水文效应 ,结果表明 :一年内 ,季节雨林林冠...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可以代表原始林和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两种林型 ,采用水量平衡法 ,利用对以上两种林分林冠水文各分量 1 996~ 2 0 0 1年的观测结果 ,初步分析其林冠水文效应 ,结果表明 :一年内 ,季节雨林林冠截留量 660 .6mm,树干径流量 80 .7mm,穿透降雨量 ,85 3.2 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 41 .43%、5 .2 4 %、5 3.74% ;橡胶林林冠截留量 393.5 mm,树干径流量 1 0 4 .1 mm,穿透降雨量 1 0 96.8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 2 4 .68%、6.68%、67.85 % ;两种林分森林水文各分量干、雨季差异显著 ;在研究中还发现 ,季节雨林中树干径流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小 ,干季出现密林 (季节雨林 )的穿透降雨量大于疏林 (橡胶林 )的反常现象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有较大的林冠截留率及干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 橡胶林 降雨 林冠截留 水文效应 树干径流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系统 林分
下载PDF
^(13)C脉冲标记法研究非正常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天霖 蔡章林 +3 位作者 赵厚本 吴仲民 周光益 邱治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97-1804,共8页
冰暴、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干扰了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大量落叶、断枝、断干等非正常凋落物产生,将对土壤碳库产生激发效应,然而目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仍十分匮乏。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浙江润楠(Ma... 冰暴、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干扰了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大量落叶、断枝、断干等非正常凋落物产生,将对土壤碳库产生激发效应,然而目前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仍十分匮乏。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3种南亚热带常见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标记植株并采集其新鲜叶片添加至土壤表面,进行了为期110 d的室内培养实验,培养中分别测量了CO_(2)排放量、^(13)C丰度值以及培养前后土壤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非正常凋落物的碳排放模式相似,均表现为前期快速升高,之后波动下降,后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其中91.39%—94.04%的碳排放过程发生在前中期(0—45 d)。110 d的培养过程中,非正常凋落物分解产生的碳有67.86%—95.31%以C–CO_(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当中。非正常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主要分为3个阶段。培养前期(0—7 d)3种非正常凋落物输入均引起了土壤碳强烈的负激发效应且在短期内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50.05、−117.72、−124.08;培养中期(7—35 d)负激发效应强度逐步下降,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速率转慢;培养后期(35—110 d)碳激发效应较为平稳,不同树种之间有所差异,黧蒴锥、浙江润楠的碳激发效应逐渐转为正向,而马尾松维持负激发效应并缓慢下降至消失。经过110 d的培养,马尾松、黧蒴锥的0—5 cm层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黧蒴锥的0—5、5—10 cm层土壤的^(13)C同位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全氮、有效氮差异均不显著(P>0.05)。非正常凋落物输入在短期内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而对深层土壤没有影响,其分解产生的碳大部分以C–CO_(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新鲜植物叶片 ^(13)C同位素 激发效应 分解过程 土壤碳库
下载PDF
武夷山:孤独的绿岛
8
作者 康红辉 刘达友 《绿色中国(公众版)》 2004年第10M期44-47,共4页
驰名中外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武夷山脉偏北的最高地段,是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传此地古代为闽越族,首领称武夷君,因之得名.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 风景名胜区 生物多样性 旅游开发
下载PDF
Fire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during dry season burning in a Sudanian savanna-woodland of West Africa with implication for seed germination 被引量:2
9
作者 Sidzabda Djibril Dayamba Patrice Savadogo +3 位作者 Didier Zida Louis Sawadogo Daniel Tiveau Per Christer Ode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45-450,522,523,共8页
Prescribed fire is used in the Sudanian savanna-woodland of West Africa as a forest management tool.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eason of burning, and different vertical probe positions on ... Prescribed fire is used in the Sudanian savanna-woodland of West Africa as a forest management tool.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eason of burning, and different vertical probe positions on maximum fire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residence time above 60℃ which is considered lethal for plant tissues. Seasons of burning considered were: an early season fire se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ry season (beginning of December), mid-season fire set at the peak of the dry season (mid-January), and a late season fire at the end of the dry season (end of March). The effects of these fires on the germination of buried seeds of three socio-economically valuable tree species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ximum fire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with respect to season of burning and vertical probe position (p 〈 0.001). The highest and longest lasting temperatures were observed at 20 cm above ground during early fire and at the soil surface during mid-season and late fires. This, in turn, affected germination responses of seeds buried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kina Faso fire season regeneration Savanna-woodland tropical ecosystem
下载PDF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清炜 《林业调查规划》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物种丰富,有种子植物154科672属1521种及亚种,区系成份丰富,含单种属和少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成份过渡性明显。根据区系的地理成份分析,泛热带和热带分布...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物种丰富,有种子植物154科672属1521种及亚种,区系成份丰富,含单种属和少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成份过渡性明显。根据区系的地理成份分析,泛热带和热带分布的热性成份种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生态地理学简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焕庸 《经济地理》 1982年第3期186-186,共1页
生态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其任务在于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地关系(即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除弊兴利。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生物生态系统。如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副... 生态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其任务在于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地关系(即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除弊兴利。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生物生态系统。如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等。二、非生物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学 人类生态系统 热带森林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非生物 温带森林 生物生态 山岳 而保护 草原生态系统
下载PDF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农架野外实习基地
12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7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5.4米,为“华中第一峰”。其中,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04.67平方公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该地区拥有当今世界同纬度地区唯...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5.4米,为“华中第一峰”。其中,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04.67平方公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该地区拥有当今世界同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生命科学学院 实习基地 武汉大学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植物区系成分
下载PDF
地质王国风采录(二)——山青水秀丹霞美之赤水
13
作者 陈跃康 《大众科学》 2017年第10期50-51,共2页
竹海一片垂银瀑,丹崖万仞映桫椤。赤水过去以美酒河闻名,现在则以生态旅游吸引游客。2008年,赤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2年4月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有大同-丙安园区与两河口-元厚园区,面积134.57平方千米。园区内丹霞地质遗迹... 竹海一片垂银瀑,丹崖万仞映桫椤。赤水过去以美酒河闻名,现在则以生态旅游吸引游客。2008年,赤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2年4月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有大同-丙安园区与两河口-元厚园区,面积134.57平方千米。园区内丹霞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共有64个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3个、国家级6个、省级45个。丹霞地貌景观、阶梯式瀑布群与古老的蕨类植物桫椤共生共荣,形成了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世界自然遗产 水秀 生态旅游 地质遗迹 地貌景观
下载PDF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4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武夷山风景区,是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1987年被接纳为...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武夷山风景区,是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1987年被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底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福建 遗产 文化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武夷山风景区 单位面积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
《当代生态农业》 2005年第1期136-136,共1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面积241776公顷(由勐腊、尚勇、勐仑、勐养、曼搞五大片组成),1958年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建立,198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区划调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3年加入联合...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面积241776公顷(由勐腊、尚勇、勐仑、勐养、曼搞五大片组成),1958年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建立,198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区划调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人大常委会 省人民政府 珍稀动植物 云南省 区划调整
下载PDF
路景相融,自然神宜——谈科技环保示范工程神宜路
16
作者 本刊记者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9年第9期10-14,共5页
神农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北边陲,北顾武当,南镇三峡,西望陕渝,东瞰荆襄,拥有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 神农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北边陲,北顾武当,南镇三峡,西望陕渝,东瞰荆襄,拥有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在这里发现并整理出版的《黑暗传》,被专家学者誉为汉民族的创世纪史诗。今天的主人公:神宜路——神农架林区(木鱼坪)至兴山(昭君桥)公路。它紧邻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线总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起于神农架林区旅游接待中心的木鱼镇,止于宜昌市兴山县高阳镇昭君村,沿现有209国道及209国道复线改扩建,路线全长52.96公里,建设标准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在这样地区的公路改扩建如何保护好自然环境?如何提高景观建设水平?如何减少废弃物遗弃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山区峡谷地带的公路如何有效解决土地占用与公路建设之间的突出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有幸采访到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陈济丁主任,请他带我们走进"路景相融,自然神宜"的神宜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基金会 示范工程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家级森林公园 野生动物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保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
17
《初中生之友》 2024年第19期F0002-F0002,共1页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2020年9月,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质量通过了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工作,全面完成了体制试点各项任务,为在...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2020年9月,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高质量通过了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工作,全面完成了体制试点各项任务,为在南方集体林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集体林区 武夷山国家公园 现场验收 体制试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复制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走进中国最美的森林——神农架
18
作者 沈安娜 《中国林业》 2015年第8期40-45,共6页
一提到神农架,大家就会想到野人。神农架野人与百慕大三角、尼斯湖水怪、天外来客UFO并称为世界四大未解之迷。神农架拥有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全世界植物和动物的天堂之一。
关键词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神农架野人 中国 百慕大三角 天外来客 内陆地区 尼斯湖 世界
原文传递
武夷山国家公园
19
作者 杨涛 《集邮博览》 2023年第3期24-27,共4页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边境,横跨福建、江西两省,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与避暑胜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280平方千米,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世界文化...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边境,横跨福建、江西两省,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与避暑胜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280平方千米,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充足的水、光、热条件使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暑胜地 风景旅游区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丹霞地貌 生态环境 遗产地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省
原文传递
地形、邻株植物及自身大小对红楠幼树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童跃伟 项文化 +2 位作者 王正文 Walter Durka Markus Fischer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9-277,共9页
在山地森林中,树木生长不仅受地形的影响,也与邻株植物存在各种相互作用,而且具有个体大小依赖性。然而这些影响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即不同物种即使在同类地形或与同种植物相邻也会受到不同乃至相反的影响。此外,不同物种个体生长的自身... 在山地森林中,树木生长不仅受地形的影响,也与邻株植物存在各种相互作用,而且具有个体大小依赖性。然而这些影响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即不同物种即使在同类地形或与同种植物相邻也会受到不同乃至相反的影响。此外,不同物种个体生长的自身大小依赖性也存在差异。作者利用中欧合作项目"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BEF)"实验样地,以渐危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观测了存活的1,452株红楠幼树基径和树高,分析坡向和坡度等地形、邻株植物丰富度及其功能群组成、红楠自身大小对红楠幼树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楠幼树位于阴坡时比位于阳坡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而坡度只对树高生长量有显著影响;(2)邻株植物物种丰富度对红楠幼树的基径、树高和存活率影响不显著;(3)邻株植物功能类型对红楠幼树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落叶阔叶型>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的混交型>常绿阔叶型>常绿针叶型,而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4)红楠幼树的生长与自身大小呈正相关幂函数关系,即基径和树高的生长速率都会随着其自身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可见,构建树木生长模型,不仅要考虑地形等环境因子差异,而且要充分考虑邻株植物的功能类群差异、邻株植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自身个体大小等因素,为渐危和濒危树种的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 功能类群 MACHILUS thunbergii 邻株植物效应 大小依赖 物种丰富度 地形 树木生长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