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合式片状放大器热恢复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於海武 郑万国 +4 位作者 贺少勃 王成程 淳于咏梅 刘勇 周海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1-415,共5页
针对组合式片状放大器工作时的热量沉积特性,分析了氙灯箱和片腔的冷却过程,重点研究了激光介质钕玻璃片的热恢复过程。初步的热分析表明,为每支氙灯提供4.7X10-3m3/s的冷却气量以及为每个片腔提供7.6×10-3... 针对组合式片状放大器工作时的热量沉积特性,分析了氙灯箱和片腔的冷却过程,重点研究了激光介质钕玻璃片的热恢复过程。初步的热分析表明,为每支氙灯提供4.7X10-3m3/s的冷却气量以及为每个片腔提供7.6×10-3m3/s的冷却气量时能够满足装置4小时一发的运行频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放大器 热恢复 数值模拟 组合式
下载PDF
热响应试验后的热恢复试验理论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段新胜 顾湘 +1 位作者 林浩欣 查翌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17-2322,共6页
完成热响应试验后关闭加热器,维持循环泵和数据采集系统运转,即可进行热恢复试验。根据热流叠加原理和线热源理论,得出传热介质平均温度随开启加热器开始计时的时间与热恢复试验时间之比的自然对数呈近似线性关系。通过工程实例阐述热... 完成热响应试验后关闭加热器,维持循环泵和数据采集系统运转,即可进行热恢复试验。根据热流叠加原理和线热源理论,得出传热介质平均温度随开启加热器开始计时的时间与热恢复试验时间之比的自然对数呈近似线性关系。通过工程实例阐述热恢复试验现场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验证用其确定岩土导热系数和钻孔热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用热恢复试验确认或检验岩土热响应试验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地埋管换 岩土平均导系数 钻孔 介质平均温度
下载PDF
变热流工况土壤导热系数对热恢复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绪泉 于恒杰 +2 位作者 胡松涛 施志钢 刘玉朱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98-102,共5页
土壤热恢复特性是土壤源热泵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土壤导热系数是土壤热物性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对土壤的热恢复特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研究在变热流工况下,土壤的导热系数对土壤热恢复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地埋管换 土壤物性 热恢复 模拟
下载PDF
片状放大器热恢复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於海武 郑万国 +5 位作者 王成程 贺少勃 唐军 刘勇 淳于咏梅 王琳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F11期145-148,共4页
给出了神光 III主放大器单元 4× 2× 3片状放大器的热恢复研究。利用集总热容模型研究了氙灯、隔板玻璃、钕玻璃片的热恢复过程 ,并利用三维瞬态热传输有限元模型对钕玻璃片的三维空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初... 给出了神光 III主放大器单元 4× 2× 3片状放大器的热恢复研究。利用集总热容模型研究了氙灯、隔板玻璃、钕玻璃片的热恢复过程 ,并利用三维瞬态热传输有限元模型对钕玻璃片的三维空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优化的冷却方案 ,可以在装置预定的运行周期内将激光工作介质钕玻璃片内的温度梯度和总体平均温度冷却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放大器 热恢复 传输 数值模拟 神光Ⅲ装置 激光聚变装置 集总容模型 三维有限元模型
全文增补中
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运行模式对岩土热恢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帅 董建锴 +2 位作者 李骥 朱科 姜益强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99-906,共8页
为探究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运行模式对其周围岩土热恢复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的耦合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将控制方程离散求解,并利用项目实测数据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系统运行的15 a间,不同运停比... 为探究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运行模式对其周围岩土热恢复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的耦合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将控制方程离散求解,并利用项目实测数据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系统运行的15 a间,不同运停比下的中深层岩土温度均呈周期性变化,而且运停比越小,岩土热恢复程度越高;当运停比分别为24∶0,16∶8,12∶12和8∶16时,运行15 a后的中深层岩土温度能分别恢复至初始温度的95.24%,96.62%,97.35%和98.16%;系统运行15 a后,在24∶0,16∶8,12∶12和8∶16运停比下,热影响半径分别为91.36,83.07,75.52,68.65 m;以运停比24∶0所对应的热影响半径为基准,其余3种运停比下的热影响半径分别减少9.07%,17.34%和24.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埋管换 岩土热恢复 模型 运停比 工程实测
下载PDF
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热恢复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帅 孙苏雨婷 +2 位作者 董建锴 李骥 姜益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2-850,共9页
为揭示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的热恢复特性,建立数值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并利用项目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全年的温度场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特定工况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 为揭示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的热恢复特性,建立数值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并利用项目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全年的温度场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特定工况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对其周围岩土的热影响范围有限,其热影响半径为9.3 m;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区域主要集中在1200~2000 m的岩土;岩土热恢复率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以恢复两个月的热恢复率为基准,热恢复4个月、6个月、8个月热恢复率在前一基础上分别增加2.1%、0.9%和0.5%;经过8个月的热恢复期,岩土能够基本恢复至初始温度,当r=0.3 m时埋管深度为1200 m、1600 m、1800 m和2000 m的岩土所对应的热恢复率分别达98.7%、97.9%、97.9%、98.2%.为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 地埋管换 数值模拟 热恢复 工程实测
下载PDF
纳米结构FeAl合金无序和热恢复过程中的组织、力学和磁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X.Amils J.Nogues +5 位作者 S.Surinach J.S.Munoz L.Lutterotti S.Gialanella M.D.Baro 王景成 《上海钢研》 2001年第3期59-62,共4页
本文研究了经球研磨和退火Fe-40Al%B2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和磁性能。它的无序过程的特征是使合金产生硬化和顺磁-铁磁转变,主要决定于晶粒细化和反位缺陷的形成;再有序过程使纳米晶合金连续软化和恢复到顺磁态,它基本上由反位缺陷的... 本文研究了经球研磨和退火Fe-40Al%B2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和磁性能。它的无序过程的特征是使合金产生硬化和顺磁-铁磁转变,主要决定于晶粒细化和反位缺陷的形成;再有序过程使纳米晶合金连续软化和恢复到顺磁态,它基本上由反位缺陷的湮没控制。微观组织、力学和磁性能之间的关联使磁性测量成了一个很好的研究FeAl纳米合金微结构和力学状态的非破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恢复 组织 力学性能 磁性能 金属间化合物 FEAL合金 纳米合金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并发疟疾4例报告
8
作者 张晓刚 《医药论坛杂志》 1995年第4期6-6,共1页
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并发疟疾4例报告张晓刚(河南省确山县中医院确山县463200)近年来,我们从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发现有4例在恢复期并发疟疾,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自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 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并发疟疾4例报告张晓刚(河南省确山县中医院确山县463200)近年来,我们从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发现有4例在恢复期并发疟疾,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自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8例,其中在恢复期并发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病毒 热恢复 疟疾 恢复 疟原虫 实验室检查 吞噬细胞吞噬 肾区叩击痛 尿蛋白 确山县
下载PDF
再热恢复处理对蠕变损伤定向凝固高温合金γ′相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唐文书 肖俊峰 +3 位作者 李永君 张炯 高斯峰 南晴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以定向凝固GTD111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蠕变中断实验获得蠕变损伤合金,之后对损伤合金进行简单再热恢复处理,研究了恢复参数对合金组织的影响以及γ′相的恢复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180~1220℃下固溶处理可有效溶解粗化形变γ′相并析出... 以定向凝固GTD111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蠕变中断实验获得蠕变损伤合金,之后对损伤合金进行简单再热恢复处理,研究了恢复参数对合金组织的影响以及γ′相的恢复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180~1220℃下固溶处理可有效溶解粗化形变γ′相并析出二次γ′相,且二次γ′相尺寸随固溶温度和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但当固溶温度增至1240℃,合金发生初熔;高温时效是二次γ′相长大和三次γ′相析出的过程,且二次γ′相尺寸和立方度随时效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低温时效中三次γ′相继续析出和长大。GTD111损伤合金的合适恢复参数为:1220℃、2 h、AC+1121℃、2 h、AC+843℃、24 h、AC。由于恢复态合金具有更大体积分数的双尺寸形态γ′相,其在750℃、843 MPa下的持久寿命达到65 h,是原始合金持久寿命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 蠕变损伤 热恢复 γ′ 持久寿命
原文传递
基于平行多裂隙模型的美国沙漠峰地热田EGS热恢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翟海珍 苏正 +1 位作者 凌璐璐 吴能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恢复是保证增强型地热系统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本文以美国沙漠峰地热田为例,采用平行多裂隙模型对其进行采热-热恢复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热恢复过程初期温升迅速梯度大,后期明显减慢。热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恢复温度初场及... 恢复是保证增强型地热系统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本文以美国沙漠峰地热田为例,采用平行多裂隙模型对其进行采热-热恢复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热恢复过程初期温升迅速梯度大,后期明显减慢。热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恢复温度初场及热恢复时间周期。热储激发程度与流体流量共同决定了热恢复温度初场,二者对热恢复过程的影响效应与热开采过程相一致。换热单元体厚度、流体流量及采热-热恢复周期均与产出温度和热储寿命呈负相关。系统循环流量为100 kg/s、换热单元体厚度为100 m、采热-热恢复周期为5年时,热储寿命达34.0年,较连续开采延长11.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系统 热恢复 平行多裂隙模型 沙漠峰
原文传递
服役透平叶片GTD111 DS合金再热恢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文书 肖俊峰 +1 位作者 张炯 李永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1,共6页
以服役透平叶片GTD111 DS定向合金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简单再热恢复处理前后的叶片材料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并对合金材料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研究再热恢复参数对γ'相(主要沉淀强化相)特征的影响规律,评估恢复态... 以服役透平叶片GTD111 DS定向合金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简单再热恢复处理前后的叶片材料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并对合金材料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研究再热恢复参数对γ'相(主要沉淀强化相)特征的影响规律,评估恢复态叶片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固溶温度、冷却速度、时效温度和时间是再热恢复处理的关键参数;合适温度下的固溶处理可有效溶解粗大形变γ'相,并重新析出细小均匀的二次γ'相,同时避免初熔和再结晶;两级时效处理可优化双尺寸形态γ'相的尺寸、体积分数和立方度.恢复处理后叶片不同部位的组织和性能分布更加均匀,二次γ'相和三次γ'相的平均颗粒尺寸分别约为440和70nm,其体积分数分别约为35%和3%,硬度值处于409~417 HV范围内,高于叶根部位原始状态的硬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叶片 定向合金 GTD111 DS 热恢复 γ’相 显微硬度
原文传递
延时水冷实现组合式钕玻璃片状放大器的主动热恢复
12
作者 刘建国 贺少勃 +3 位作者 陈远斌 刘勇 杨东 陈林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49-2852,共4页
针对组合式片状放大器(MSA)只能进行被动热恢复的现状,研究了放大器中各关键单元器件的热恢复时序。结果表明,抽运结束后,钕玻璃和隔板玻璃之间的热传递存在交互变化的特点,在隔板玻璃升温之前采用主动冷却可消除钕玻璃主要热源。提出... 针对组合式片状放大器(MSA)只能进行被动热恢复的现状,研究了放大器中各关键单元器件的热恢复时序。结果表明,抽运结束后,钕玻璃和隔板玻璃之间的热传递存在交互变化的特点,在隔板玻璃升温之前采用主动冷却可消除钕玻璃主要热源。提出了采用延时全腔水冷的设计,从而在不影响放大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了主动热恢复,并就典型放大器给出了延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核聚变 主动热恢复 延时水冷 组合式片状放大器 钕玻璃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热储抽灌井光纤测温及地温变化研究
13
作者 史启朋 谭现锋 +5 位作者 孟甲 郑慧铭 张茜 刘肖 宋帅良 杜颖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6-765,共10页
碳酸盐岩热储层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之一。在地热长期开采、尾水回灌过程中,既要保持抽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又要避免热突破的发生,对抽灌井热储层温度长期监测和热... 碳酸盐岩热储层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之一。在地热长期开采、尾水回灌过程中,既要保持抽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又要避免热突破的发生,对抽灌井热储层温度长期监测和热源分析计算,是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抽灌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监测了碳酸盐岩热储抽水回灌对地温的影响,根据监测数据分析、计算了热储温度恢复的热源及热量。研究结果表明:受抽灌井间距较小和碳酸盐岩热储优势通道的影响,供暖后第6天,抽水井热储温度明显下降,平均降幅1.6℃,抽灌井产生了热突破;因长期大量低温尾水回灌,第二个供暖季之前回灌井热储温度未能恢复到初始温度,抽水井温度基本恢复;经分析计算,储层热量恢复的主要来源为地热水对流聚热,其次为高温储层、地热水传导聚热。基于该研究结果,在大规模回灌条件下,回灌井温度降低,抽灌井发生热突破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展抽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对促进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分布式光纤测温 突破 热恢复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被引量:46
14
作者 卢庆治 马永生 +1 位作者 郭彤楼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人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 剥蚀量 成烃史 鄂西—渝东地区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热史恢复与成藏期判识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儒峰 陈莉琼 +1 位作者 李亚军 宋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159,共9页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km,北斜坡东为33.2℃/km;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1.4℃/km,北斜坡西为39.3℃/km,北斜坡东为50℃/km;包裹体均一温度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29℃/km,北斜坡西为42.5℃/km,北斜坡东为32.3℃/km。对比分析现今地温梯度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0~7℃/km;北斜坡西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10~15℃/km;北斜坡东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4~21℃/km,今古地温梯度变化规律为深凹带变化小,斜坡带变化大。将典型单井埋藏史-热史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分析,判识高邮凹陷深凹带成藏期介于46~37Ma,北斜坡成藏期介于40.9~37.5Ma,具有深凹带早于北斜坡的规律,判定出三垛期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要成藏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地温梯度 古温标参数 恢复 成藏期
下载PDF
海相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体系 被引量:22
16
作者 胡圣标 何丽娟 +1 位作者 朱传庆 汪集旸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7-613,共7页
从多期复杂热史的记录与恢复入手,介绍了常规热史恢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近些年古温标研究和构造-热演化模型方面的进展情况,然后针对海相残留盆地多期复杂热史恢复这一特殊问题,提出了盆地与岩石圈尺度并举、不同封闭温度的多种古温... 从多期复杂热史的记录与恢复入手,介绍了常规热史恢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近些年古温标研究和构造-热演化模型方面的进展情况,然后针对海相残留盆地多期复杂热史恢复这一特殊问题,提出了盆地与岩石圈尺度并举、不同封闭温度的多种古温标和盆地模型结合的海相残留盆地热史恢复体系的初步思路以及工作的方法,藉以引起讨论和思考,促进海相盆地热史恢复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复杂 恢复方法体系 海相盆地
下载PDF
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卢双舫 王子文 +1 位作者 付晓泰 王振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4-30,共7页
镜质体反射率(Ro)与其生烃率有关,因此,由Ro应可求取其生烃率;同时,在求取了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参数之后,若已知其受热史,则可计算出镜质体的生烃率;反过来,若已知镜质体的生烃率,应可反推其受热史。基于这一基本原理... 镜质体反射率(Ro)与其生烃率有关,因此,由Ro应可求取其生烃率;同时,在求取了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参数之后,若已知其受热史,则可计算出镜质体的生烃率;反过来,若已知镜质体的生烃率,应可反推其受热史。基于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在建立和标定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可将其应用于存在着抬升、剥蚀和古地温非线性变化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热史恢复的原理模型,结合海拉尔盆地海参7井的实测Ro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 成烃反应 动力学模型 恢复 油矿床
下载PDF
川西坳陷鸭子河地区基于多种古温标的钻井热史恢复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传庆 邱楠生 +2 位作者 江强 胡圣标 张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60-3670,共11页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伊利石结晶度(IC指数)等古温标恢复了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钻井热史,对比了不同温标最高古地温的恢复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至今总体表现为冷却及抬升剥蚀的过程,地温梯度由约26...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伊利石结晶度(IC指数)等古温标恢复了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钻井热史,对比了不同温标最高古地温的恢复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至今总体表现为冷却及抬升剥蚀的过程,地温梯度由约26℃·km^-1降低至约22℃·km^-1,剥蚀量约1.3~1.9km.约80 Ma以来开始抬升剥蚀,40—2.5 Ma经历了一个热平静期,第四纪存在一定的增温,地温梯度增高约5℃·km^-1.三种古地温恢复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对于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等成熟古温标,伊利石结晶度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沉积岩古温标的应用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该指标的热演化模型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伊利石结晶度 恢复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14
19
作者 饶松 朱亚珂 +2 位作者 胡迪 胡圣标 王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6-1195,共20页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 构造—演化 裂谷盆地 早—中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热史恢复及烃源岩生烃史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帆 孔明华 +1 位作者 王雪 曾花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8-477,共10页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分析和包裹体测试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黑鱼泡凹陷和双城向斜的古地温进行了研究并恢复了其热历史。它们都是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达到最高古地温,从古近纪到现今古地温持续降低。各个...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分析和包裹体测试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黑鱼泡凹陷和双城向斜的古地温进行了研究并恢复了其热历史。它们都是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达到最高古地温,从古近纪到现今古地温持续降低。各个凹陷经历的古地温高低顺序依次为:古龙凹陷>双城向斜>三肇凹陷>黑鱼泡凹陷,对应最高古地温为160℃至120℃不等。成烃史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中-浅层主力烃源岩青山口组一段泥岩随着嫩江组的快速沉积迅速进入生烃阶段,但各地所处成烃阶段不同;齐家—古龙凹陷烃源岩在嫩江组沉积初期进入生油门限,在嫩江组—明水组沉积期为快速生烃期,现为成熟—高熟阶段;双城向斜和三肇凹陷烃源岩在嫩江组沉积中期进入生油门限,于嫩江组—明水组沉积末期为快速生烃期,现为成熟阶段;黑鱼泡凹陷烃源岩在嫩江组沉积期末进入生油门限,于四方台组—明水组沉积期为快速生烃期,现为低熟—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粘土矿物 包裹体 恢复 成烃史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