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超引导下微波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6
1
作者 杜锡林 鲁建国 +5 位作者 褚延魁 赵柏山 南菁 臧莉 杨媛 马庆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微波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42.6岁。113个病灶,瘤体直径5~10cm。在B超引导下采用微波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结果3个月后复查B超... 目的观察微波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42.6岁。113个病灶,瘤体直径5~10cm。在B超引导下采用微波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结果3个月后复查B超,68个病灶(≤8cm)瘤体体积缩小50%以上,瘤体血供全部消失,病灶完全毁损;其余病灶瘤体体积缩小25%以上,病灶内血流明显减少。6个月后复查,仅3个直径≥8cm的病灶体积增大,经第2次治疗后血流消失。全部病例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热毁损治疗肝脏血管瘤,安全有效,无并发症;对≥8cm的病灶需2次以上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微波热毁损治疗 B超引导
下载PDF
肝癌射频热毁损治疗前后血液中AF-PmRNA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杜锡林 吴金生 +1 位作者 马庆久 李正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6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射频热毁损 肝细胞癌 治疗 AFPMRNA
下载PDF
近红外散射光谱的组织热毁损程度实时鉴别 被引量:2
3
作者 戴丽娟 贾威威 +2 位作者 钱爱平 花国然 钱志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83-3087,共5页
提出了利用近红外散射光谱对生物组织热毁损程度进行实时鉴别的一种新方法。实验首先分别用功率3.5,5,6.5和8 W的808nm脉冲激光对新鲜离体猪肝进行热毁损,在距离毁损中心10mm处实时采集近红外散射光谱和温度,以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波长83... 提出了利用近红外散射光谱对生物组织热毁损程度进行实时鉴别的一种新方法。实验首先分别用功率3.5,5,6.5和8 W的808nm脉冲激光对新鲜离体猪肝进行热毁损,在距离毁损中心10mm处实时采集近红外散射光谱和温度,以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波长830~900nm处的光谱斜率(S830~900),将其不同上升幅度为条件结束加热。其次,对光谱采集点附近的组织作病理切片,根据组织学特征进行评分,采用3级评分制(3分为完全毁损,2分为部分毁损,1分为无效毁损)评估毁损程度。最后,分析加热期S830~900最大上升幅度、降温后S830~900最终稳定值与病理分析的毁损程度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若加热期S830~900上升至初值的4倍以上、降温后最终稳定于3.5倍以上,对应组织为完全毁损;若S830~900加热期上升2~5倍,降温后最终稳定于1~1.5倍,对应组织为无效毁损;其余为部分毁损。根据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光谱因子与热毁损程度的关联,利用加热期S830~900的最大上升幅度与降温后的最终稳定值来鉴别组织毁损程度,可以很好的降低实验对象个体差异性对判断结果的影响,具有很好的鉴别效果,其准确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组织热毁损程度实时、准确的鉴别,为组织热毁损实时监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热毁损 离体猪肝 散射光谱 实时监控
下载PDF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37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杜锡林 包国强 +4 位作者 马庆久 鲁建国 褚延魁 臧莉 杨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50个病灶)诊断为肾上腺转移癌的患者在局麻下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观察其治疗时反应及术后肿瘤缩小情况。结果:射频治疗过程中患者无特殊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50个病灶)诊断为肾上腺转移癌的患者在局麻下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观察其治疗时反应及术后肿瘤缩小情况。结果:射频治疗过程中患者无特殊不良反应;术后未见肾上腺功能明显减退,不需特殊处理。治疗后肿瘤总缓解率为92.6%,特别是直径小于10cm的肿瘤疗效明显。结论: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热毁损 肾上腺转移癌
下载PDF
射频热毁损治疗肝囊肿(附50例报告) 被引量:6
5
作者 杜锡林 马庆久 +2 位作者 褚延魁 王青 鲁建国 《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第5期365-366,共2页
目的 探讨、观察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多发性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热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性囊肿 5 0例病人 ,共计 96个病灶 ,将集束电极穿刺到囊肿中后抽出囊液后行射频治疗。结果  5 0例病人中 4 7个直径 &... 目的 探讨、观察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多发性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热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性囊肿 5 0例病人 ,共计 96个病灶 ,将集束电极穿刺到囊肿中后抽出囊液后行射频治疗。结果  5 0例病人中 4 7个直径 <5 cm的病灶治疗后 1月行 B超复查 ,病灶完全消失 ;36个直径 5 - 10 cm的病灶 ,体积缩小 70 %以上 ;13个 >10 cm的病灶 ,体积缩小 6 0 %。 3月后复查 ,11个病灶缩小 80 %以上 ,2个病灶较 1月时略增大。结论  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囊肿 ,疗效确切、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热毁损 治疗 肝囊肿 B超引导 病例报告
下载PDF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肝囊肿 被引量:4
6
作者 杜锡林 马庆久 +1 位作者 鲁建国 褚延魁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1940-1940,共1页
关键词 B超引导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 治疗 肝囊肿
下载PDF
影响激光间质热毁损肝脏区域形状因素的实验观察与讨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晓明 冯永振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08-110,共3页
根据“激光汽化兼热杀癌肿瘤理论模型”给出的方法,采用Nd:YAG激光裸光纤插入离体猪肝做间质内热毁损实验。观察影响激光热毁损区域形状的因素,对沿光纤剖开切面上热毁损区域的长径、短径和平均直径作统计学相关分析。
关键词 激光 肝脏 热毁损区域形状 长径与短径
下载PDF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护理
8
作者 臧莉 杨媛 +3 位作者 杨慧英 高芳宁 高琰 陈辉容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30-31,共2页
对37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进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结果均手术成功,治疗6个月后病灶总缓解率为92.6%。提出术前详细讲解手术相关内容;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基础护理及并发症观察,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提高缓解率。
关键词 肾上腺转移癌 集束电极 射频 热毁损 护理
下载PDF
射频消融热毁损子宫肌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9
作者 罗新 陈佩文 +3 位作者 洪莉 宋雯霞 吴秀枝 常明伟 《华中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20-121,134,F004,共4页
目的 循证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的基本原理。方法 28例需开腹切除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直视下对肌瘤行射频消融后立即切除子宫。从消融灶中心(A组)、边缘(B组)、边缘外1 cm(C组)、连缘外2 cm(D组)处取材,HE染色下观察病理变化,免疫... 目的 循证射频自凝刀治疗子宫肌瘤的基本原理。方法 28例需开腹切除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直视下对肌瘤行射频消融后立即切除子宫。从消融灶中心(A组)、边缘(B组)、边缘外1 cm(C组)、连缘外2 cm(D组)处取材,HE染色下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对照组取材选同一子宫上未做射频消融治疗的肌瘤组织。结果 A组肌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ER、PR无表达;B组肌瘤细胞变性,ER、PR表达减少(P<0.05);C组肌瘤细胞无变性、坏死,但ER、PR表达仍低于对照组(P<0.05);D组ER、P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射频消融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ER、PR的表达消失或减低,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热毁损 子宫肌瘤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多弹头射频热毁损术治疗肝癌的护理
10
作者 吴海英 谢艳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643-643,共1页
关键词 多弹头射频 热毁损 肝癌 护理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组织热毁损实时监测研究
11
作者 贾威威 戴丽娟 +1 位作者 花国然 钱志余 《量子电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0-393,共4页
探讨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生物组织激光热毁损实时监测的可行性。采用5 W、808 mm激光对新鲜离体猪肝进行了热毁损实验,在距离毁损中心4、8、12 mm处实时采集可见-近红外光谱(330~1100 nm),选取波长720 nm的散射光强(R_(d720))作为... 探讨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生物组织激光热毁损实时监测的可行性。采用5 W、808 mm激光对新鲜离体猪肝进行了热毁损实验,在距离毁损中心4、8、12 mm处实时采集可见-近红外光谱(330~1100 nm),选取波长720 nm的散射光强(R_(d720))作为评判因子。结果表明:加热初期R_(d720)随组织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强,光谱测量点与毁损中心距离越小,R_(d720)上升越快;达到有效毁损后,若保持加热,则温度继续上升而R_(d720)趋于平稳;停止加热后,组织温度逐渐恢复到室温,而R_(d720)微降后基本保持不变且远高于初始值。由此可见,生物组织的可见-近红外散射光强可以作为激光热毁损实时监测的一项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激光热毁损 可见-近红外光谱 实时监测
下载PDF
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华 汪东文 马庆久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01年第6期364-365,共2页
关键词 射频热毁损治疗 肝癌 射频治疗仪
下载PDF
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前后血液中AFPmRNA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锡林 马庆久 +4 位作者 鲁建国 褚延魁 何显力 臧莉 杨媛 《肝胆外科杂志》 2005年第5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热毁损(RFA)治疗前后血液中AFP-mRNA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技术对术前术后48小时,72小时,1周及术后2周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并观察变化。结果183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62例术后7...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热毁损(RFA)治疗前后血液中AFP-mRNA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技术对术前术后48小时,72小时,1周及术后2周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并观察变化。结果183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62例术后72小时转为阳性,但术后1周时复转阴性;而129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阳性的肝癌患者112例术后2w转为阴性;其中17例术后2周仍为阳性,术后证实有病灶残留。结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可引起血液AFPmRNA一过性升高;血液AFPmRNA可成为判断RFA术后复发或残留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PMRNA 射频热毁损(RFA) 肝细胞癌 RT-PCR
下载PDF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
14
作者 高丹丹 巩顺 +3 位作者 刘锡禹 高阳 周旭 袁冠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技术在难治性癫痫中评估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行SEEG引...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技术在难治性癫痫中评估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5例行SEEG引导下的RF-TC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3岁,男10例,女5例。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完善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头部MRI、PET等检查后,在机器人下行深部电极植入,监测发作定位明确后,均进行射频毁损治疗。结果15例患者毁损前先进行Mapping皮质电刺激,位于功能区者毁损前均进行预毁损,均在视频脑电监测下进行,预毁损有效输出功率1.1-1.5 W,时长10-15 s。毁损额定功率5-6 W,实际电极工作端输出的有效功率3-3.4 W,单次毁损总时长50 s(含升温时长15 s),温度72-76℃,毁损灶长径7-8 mm,短径5-6 mm,采用深部热凝毁损电极(法国ALCIS,电极直径0.8 mm,电极触点长度2 mm,触点间间距1.5 mm),采用相邻电极之间毁损。15例患者随访2-3年不等。8例患者毁损后EngelⅠ-Ⅲ级,7例患者毁损后进行二期手术切除,术后EngelⅠ-Ⅱ级。1例患者毁损后EngelⅢ级,调整药物治疗。结论SEEG引导的RF-TC手术是一种精准、安全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脑电图 药物难治性癫痫 射频毁损
下载PDF
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患者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的效果及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15
作者 刘辉 宋雷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37-238,共2页
目的 探讨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患者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的效果及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88例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组(射频热凝组)、神经阻滞组两组,各44例。统计分析两组疼... 目的 探讨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患者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的效果及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88例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组(射频热凝组)、神经阻滞组两组,各44例。统计分析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腰椎活动度、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射频热凝组患者的静止、运动、邵氏、横突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分、QLQ-A30评分、腰椎活动度均高于神经阻滞组(P<0.05)。射频热凝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热凝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患者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毁损术的效果较神经阻滞好,更能将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术后腰骶部疼痛 脊神经后支射频毁损 腰椎活动度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基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网络特征的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术预后预测
16
作者 杨淑窈 谢宇海 +2 位作者 宫语晨 刘强强 张溥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1-658,共8页
射频热凝毁损术(RFTC)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本课题旨在研究术前脑网络图论指标,建立预测RFTC预后的模型。基于4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的立体脑电图数据,建立时变多变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计算频谱加权的时变部分指向性相干... 射频热凝毁损术(RFTC)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本课题旨在研究术前脑网络图论指标,建立预测RFTC预后的模型。基于4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的立体脑电图数据,建立时变多变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计算频谱加权的时变部分指向性相干,构建时变效应连接网络,计算图论指标。根据RFTC后至少3个月的Engel分级,将患者分为RFTC有效组(EngelⅠ和Ⅱ级)与RFTC无效组(EngelⅢ级),进行组间图论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并基于图论指标,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建模进行预后预测。结果表明,RFTC有效组的标准化的平均聚类系数(P=0.000)、小世界性(P=0.022)显著高于RFTC无效组,标准化的特征路径长度显著低于RFTC无效组(P=0.032)(RFTC有效组的标准化的平均聚类系数、小世界性和标准化的特征路径长度分别为0.9953±0.0002、0.8530±0.0062和1.1688±0.0085;RFTC无效组的标准化的平均聚类系数、小世界性和标准化的特征路径长度分别为0.9940±0.0002、0.8335±0.0056和1.1944±0.0080);应用以上3个指标,通过SVM进行RFTC疗效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1.97%。应用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的脑效应连接网络图论指标标准化的平均聚类系数、标准化的特征路径长度和小世界性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RFTC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毁损 效应连接网络 图论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杜锡林 马庆久 +1 位作者 赵柏山 卞玲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25-726,共2页
目的 观察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2 7例病人 ,4 3个病灶。结果  2 7例病人中 2 8个 <5cm的病灶治疗 1个月后复查B超 ,瘤体缩小均在 5 0 %以... 目的 观察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2 7例病人 ,4 3个病灶。结果  2 7例病人中 2 8个 <5cm的病灶治疗 1个月后复查B超 ,瘤体缩小均在 5 0 %以上。瘤体血供全部消失的病灶有 11个 ,3个病灶血流明显减少 ,其中 2个病灶 (直径 >5cm)进行了第二次治疗后血流消失 ,1个病灶 (直径 >8cm)虽行第二次治疗 ,病灶不能完全毁损。全部病例无出血等其它并发症。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小血管瘤 (<5cm)可完全治愈 ,无并发症 ;对 5~ 8cm的病灶需 2次以上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射频热毁损治疗 B超引导 肝肿瘤
原文传递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肾上腺转移癌37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杜锡林 马庆久 +2 位作者 包国强 鲁建国 褚延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572-1574,共3页
关键词 射频热毁损治疗 肾上腺转移癌 集束电极 肾上腺肿瘤 肿瘤转移 影像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双点光学参数监测的生物组织激光热毁损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威威 戴丽娟 +1 位作者 花国然 钱志余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5-299,共5页
以波长为720nm处的散射光强I_(720)为评估光学参数,探讨了激光热毁损过程中用远中心处双点光学参数实时评估近中心处热毁损效果的可行性。首先,对离体猪肝进行激光热毁损实验,实时采集距离毁损中心4,8,12mm处的I_(720),当8mm处的I_(720... 以波长为720nm处的散射光强I_(720)为评估光学参数,探讨了激光热毁损过程中用远中心处双点光学参数实时评估近中心处热毁损效果的可行性。首先,对离体猪肝进行激光热毁损实验,实时采集距离毁损中心4,8,12mm处的I_(720),当8mm处的I_(720)上升至初值的6倍时停止加热,共进行20组实验(A组),构建加热时间、8mm和12mm处I_(720)上升倍数与4mm处I_(720)上升倍数的数学模型;然后,分别以4 mm处I_(720)上升至初值的3、4、5、6倍为停止加热的条件,重复上述热毁损实验和实时数据采集,每种条件下各进行10组实验,共40组(B组);最后,对B组实验的样本进行切片分析,建立I_(720)上升倍数与毁损效果的对应关系。实验表明,利用加热时间、8 mm和12mm处I_(720)上升倍数估算4mm处I_(720)上升倍数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可用远离加热中心的双点光学参数实时评估近中心处激光热毁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光谱分析 激光生物学 热毁损 实时评估
原文传递
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与化学毁损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梦楠 刘妍 +2 位作者 王成龙 奚奇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比,评估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CT引导下穿刺,到达目标位置后A组行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行化学毁损术治疗。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皮温、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病人在CT引导下均穿刺成功,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两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皮温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0例,B组20例中出现3例(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改善下肢组织血运及营养供给,较化学毁损术并发症少,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交感神经 毁损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