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235钢热浸渗铝复合渗硼层耐磨性的研究
1
作者 李殿凯 胡俊锋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4-45,48,共3页
用MM2型磨损试验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热浸渗铝和热渗铝复合渗硼试样进行了耐磨性的对比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对磨损后的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条件下,热浸渗铝复合渗硼较单独热浸渗铝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热浸渗铝的磨损... 用MM2型磨损试验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热浸渗铝和热渗铝复合渗硼试样进行了耐磨性的对比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对磨损后的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条件下,热浸渗铝复合渗硼较单独热浸渗铝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热浸渗铝的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为主;而热浸渗铝复合渗硼以磨粒磨损为主要机制,同时伴有粘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浸渗 热浸渗铝复合 磨粒磨损 粘着磨损
下载PDF
TC4钛合金表面热浸渗铝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韩玉强 李飞舟 田东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47-149,共3页
研究了TC4钛合金在750、800℃渗不同时间铝后表面渗铝层的显微组织、成分和相结构,以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浸渗层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750℃下,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渗铝层厚度变化不大,而在800℃下,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渗层厚度增加较大... 研究了TC4钛合金在750、800℃渗不同时间铝后表面渗铝层的显微组织、成分和相结构,以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浸渗层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750℃下,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渗铝层厚度变化不大,而在800℃下,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渗层厚度增加较大,渗层与基体界面清晰,其上有些贯穿裂纹存在;渗铝层主要组成元素是Ti和Al;主要组成相是TiAl_3,此外还有少量的TiAl_2和TiAl等含铝量较低的钛铝化合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热浸渗
下载PDF
热浸渗法制备 Si_3N_4 陶瓷覆层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敬超 苏文比 +1 位作者 郭玉忠 王剑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1997年第4期39-41,46,共4页
在钢铁材料表面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应生成Si3N4陶瓷覆层的思想热力学及X-Ray衍射分析表明。
关键词 表面改性 氮化硅 陶瓷覆层 热浸渗 制备
下载PDF
热浸渗铝硅合金Q235钢的抗高温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曹银春 丁毅 +1 位作者 魏无际 石焕荣 《化工机械》 CAS 2004年第1期14-16,共3页
研究了Q2 35钢经热浸渗纯铝和不同硅含量的铝合金后的抗高温氧化和抗热腐蚀性能 ,比较了纯铝渗层和铝硅合金渗层的抗高温腐蚀性能 ,并分析了硅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 ,Q2 35钢经热浸渗纯铝和铝硅合金后的抗氧化性能基本接近不锈钢 。
关键词 Q235钢 热浸渗 铝硅合金 抗高温腐蚀性能 抗高温氧化性能 表面处理
下载PDF
耐热钢的热浸渗铝及其性能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郝建堂 芦杰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45-48,共4页
通过耐热钢热浸后的性能试验表明,其抗高温氧化性、抗硫化性等提高,并为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热浸渗 力学性能 试验
下载PDF
稀土铝合金热浸镀渗工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文九巴 李全安 +1 位作者 张荥渊 刘振宝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4-25,共2页
对稀土铝合金的热浸镀渗工艺及渗铝后的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对于热浸镀渗铝具有良好的催渗作用。钢表面热浸镀渗稀土铝后 ,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其中含 0 .3% L PC混合稀土的铝合金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 ,其耐腐蚀性
关键词 稀土 铝合金
下载PDF
石墨填料对浸渗热解-熔融浸渗方法制备的C/Si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开元 洪智亮 郭洪宝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65,共6页
采用石墨树脂浆料浸渍三维针刺碳毡增强体,热解后得到C/C多孔体,并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制备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填料对C/C多孔体的结构以及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树脂浆料浸渍时树脂填充束间小孔形成结构致... 采用石墨树脂浆料浸渍三维针刺碳毡增强体,热解后得到C/C多孔体,并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制备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填料对C/C多孔体的结构以及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树脂浆料浸渍时树脂填充束间小孔形成结构致密的亚结构单元,而石墨可以有效填充胎网层等大孔隙,一次浸渍热解后碳产率有效提高。所得C/SiC复合材料包括C、SiC和Si三相,由于亚结构单元的存在,熔融Si并未渗入纤维束内部,束内碳纤维未受损伤。片层石墨的存在使碳基体/石墨和纤维结合强度提高、纤维脱粘拔出阻力增大,从而使材料强度提高;而且石墨可以使裂纹在扩展时发生偏转,从而避免了复合材料脆性断裂,使其呈现出类似金属的伪塑性断裂行为。制备出的C/SiC复合材料的弯曲断裂强度为118 MPa,最大应变可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填料 C/SIC复合材料 解法 熔融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3D打印钛合金骨架浸渗PE–UHMW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强 黎晓华 王浩杰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8,43,共6页
通过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SLM)打印出Ti-6Al-4V(TC4)呈层间错位排列的钻石分子微结构金属骨架,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粉末和氧化石墨烯(GO)粉末通过热压浸渗的方法填充在骨架内部的孔隙当中,制备出不同孔隙率的金属骨架复合材料。... 通过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SLM)打印出Ti-6Al-4V(TC4)呈层间错位排列的钻石分子微结构金属骨架,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粉末和氧化石墨烯(GO)粉末通过热压浸渗的方法填充在骨架内部的孔隙当中,制备出不同孔隙率的金属骨架复合材料。然后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在干摩擦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和骨架孔隙率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磨损表面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纯PE-UHMW相比,金属骨架和GO的引入可以形成转移膜,捕获磨屑,骨架可以优先承担大部分载荷,改善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当孔隙率达到56%时,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TI-6AL-4V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摩擦磨损
下载PDF
铺层方式对VIHPS制备的GO-CF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马玉钦 宋晨 +4 位作者 赵勇 李飞 吕晋书 王刚锋 张育洋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9,I0001,共13页
本文首先采用真空浸渗热压工艺(VIHPS)制备了不同铺层方式的氧化石墨烯-碳纤维(GO-CF)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并对该材料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其微观断口形貌。然后使用Digmat软件的FE模块建立微-纳跨尺度的代表... 本文首先采用真空浸渗热压工艺(VIHPS)制备了不同铺层方式的氧化石墨烯-碳纤维(GO-CF)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并对该材料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其微观断口形貌。然后使用Digmat软件的FE模块建立微-纳跨尺度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将该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进行三点弯曲仿真模拟。复合材料三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沿试样宽度方向(Y向)纤维铺层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从433.2 MPa降低至12.7 MPa,弯曲模量从13.8 GPa降低至0.2 GPa,它们分别降低了97.07%和98.55%。最后通过对比试验与仿真结果发现,两种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复合材料在弯曲变形过程中,受到拉伸和压缩的共同作用,其中导致复合材料失效的方式主要包括基体开裂、界面脱粘和纤维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层方式 真空压工艺 氧化石墨烯 微-纳跨尺度代表性体积单元 损伤
下载PDF
超声分散时间对GO-CF增强SMPC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宋晨 马玉钦 +3 位作者 阮鸥 徐津 刘欣然 刘思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96-1603,共8页
为了研究超声分散时间对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SMPC)微观组织和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浸渗热压工艺制备6组不同超声分散时间的GO-CF混杂增强SMP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MPC的微观组织形貌,开展形状记忆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超声分散时间对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SMPC)微观组织和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浸渗热压工艺制备6组不同超声分散时间的GO-CF混杂增强SMP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MPC的微观组织形貌,开展形状记忆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适当的超声分散时间可以将GO剥离成片状结构并均匀分散在SMPC中,形成机械联锁和化学键合.随着超声分散时间的增加,SMPC的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除30 min外,其他SMPC的平均回复速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超声分散60 min时,SMPC具有最佳的形状记忆性能,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分别达到97.85%和97.30%,最大回复力为10.47 N,平均形状回复速率为1.04°/s,机械联锁和化学键合这种复合结构的增加有利于增强SMPC的形状记忆性能,但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实现SMPC的形状回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散时间 真空压工艺 氧化石墨烯 碳纤维 形状记忆性能
下载PDF
基体配比对VIHPS制备GO-CF/EP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与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马玉钦 吕晋书 +4 位作者 阮鸥 徐津 任斌 王刚锋 庞利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5,共11页
碳纤维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重量轻、可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汽车、海洋、航空航天等行业.根据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配比化学原理,计算出石墨烯-碳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GO-CF/EP)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比为1∶5,并采用真空浸渗热压... 碳纤维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重量轻、可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汽车、海洋、航空航天等行业.根据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配比化学原理,计算出石墨烯-碳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GO-CF/EP)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比为1∶5,并采用真空浸渗热压成型工艺(VIHPS)制备1∶2~1∶7共六个配比的试样,结合形状记忆性能测试及微观形貌的观察,得到固化剂与环氧树脂实际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GO-CF/EP复合材料性能主要取决于体系中交联度的大小,交联度越大,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越好,微观组织形貌也较理想.当基体配比为1∶5时,GO-CF/EP复合材料体系中交联度最大,微观形貌呈现均匀致密的状态,形状固定率最大,为95.90%;形状回复率最大,为95.40%;形状回复时间最短,为80.30 s;形状回复力最大,为9.48 N.当基体配比为1∶2或1∶7时,固化剂过量或不足,交联度较小,微观组织形貌中有大量的基体聚集区,其形状记忆性能下降,形状固定率及回复率也相应减小,分别为82.99%,81.66%,81.91%,78.75%;形状回复力分别只有5.20 N和5.50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碳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交联度 真空压成型工艺 基体配比 形状记忆性能
下载PDF
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桂芳 陈照峰 +2 位作者 张立同 成来飞 徐永东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1,20,共5页
从基体和纤维的选择、制备工艺等几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着重阐述了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渗透法、反应熔体浸渗法、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电泳沉积法、浆料浸渗热压和浆料浸渗结合氧化物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等... 从基体和纤维的选择、制备工艺等几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着重阐述了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渗透法、反应熔体浸渗法、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电泳沉积法、浆料浸渗热压和浆料浸渗结合氧化物先驱体浸渗热解法等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原理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 制备 航空发动机 先驱体解法 反应熔体 化学气相透法 基体
下载PDF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phase content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filtrated B_4C/2024Al composites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孝芬 曾凡浩 +2 位作者 王抒秋 周飞 熊翔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2359-2365,共7页
The B4C/2024Al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by pressureless infiltration method, and the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phase content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 The B4C/2024Al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by pressureless infiltration method, and the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phase content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ases of BnC/2024Al composites include B4C, Al, Al3BC, AlB2 and Al2Cu. The phase species remain unchanged; however, the phase content of the composites changes significantly after heat treatment at the temperature of 660, 700, 800 or 900 ℃ for 12, 24 or 36 h. It is found that the heat treatment results in not only considerable enhancement in hardness, but also reduction in bending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Heat treatment at 800 ℃ for 36 h does best to hardness of the composites, while at 700 ℃ for 36 h it is the most beneficial to their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2024Al composites heat treatment pressureless infiltration HARDNESS bending strengt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