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液源的研究及其意义
1
作者 季克俭 王立本 《国外矿床地质》 1993年第3期1-8,共8页
关键词 矿床 热液源 成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幔源热液沉积白云岩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帅 柳益群 +2 位作者 李红 焦鑫 周鼎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28,共18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于陆内裂谷背景下岩浆—热液活动强烈的咸化湖盆中。在芦草沟组中发现一类与湖底热液活动有关的幔源热液沉积白云岩,包括方沸钠长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与含水铵长石钠长白云岩。作者对该...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沉积于陆内裂谷背景下岩浆—热液活动强烈的咸化湖盆中。在芦草沟组中发现一类与湖底热液活动有关的幔源热液沉积白云岩,包括方沸钠长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与含水铵长石钠长白云岩。作者对该类白云岩开展微米级尺度的岩相学研究,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成矿流体性质与详细成因机理。岩矿特征和同沉积变形构造指示白云岩形成于沉积期。白云石为有序性较差的原白云石,呈微米级球状、葡萄状晶体,与方沸石、水铵长石、钠长石及玉髓等热液矿物彼此镶嵌结晶,高温下发生了白云石对钠长石碎屑的交代作用;白云岩锶同位素(平均为0.705687)显示成矿流体中幔源组分较多;白云岩具有重δ13 CPDB(平均为6.94‰)和轻δ18 OPDB(平均为-8.12‰)。基于成矿流体由幔源热液与湖水混合的假设,利用δ18 OPDB计算估计,研究区白云岩的形成温度较普通云质岩高25~50℃。研究表明白云石为幔源热液喷出湖底后直接沉淀形成,并提出可能的成因模式。热液沉积白云岩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白云岩成因类型,研究成果对促进人们理解白云石的形成规律、推动完善成因岩石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沉积作用 二叠系 芦草沟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512-3铀矿床深源热液成矿作用
3
作者 徐光请 《铀矿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7-103,共7页
512-3铀矿床产于下志留统塔尔组硅灰岩铀源层中。根据矿床的构造、矿化、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认为该矿床的成矿是在推覆构造制约下,地洼阶段深源热液上升侵位,与铀源层中的屏蔽构造有机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屏蔽构造
下载PDF
大西洋中脊的TAG热液场
4
作者 尤·阿·博格达诺夫 陈邦彦(摘译) 《海洋地质》 2007年第4期31-49,共19页
TAG热液场是1992-1993年间发现的,当时在裂谷的东壁发现低温热液产物。现今它已成为扩张洋脊热液场中调查研究最多的矿场之一。由于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考察,其中包括利用水下载人潜器的调查,在此采样、描述和发现,TAG算得上在低扩张... TAG热液场是1992-1993年间发现的,当时在裂谷的东壁发现低温热液产物。现今它已成为扩张洋脊热液场中调查研究最多的矿场之一。由于进行了大量的专业考察,其中包括利用水下载人潜器的调查,在此采样、描述和发现,TAG算得上在低扩张速率脊活动的水下热液源之一,也包括高温黑烟囱(Elderfield,1985;Rona,1985,1986;Thompson等,1988;李西岑等1989,1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G 大西洋中脊 低温 载人潜器 扩张速率 Rona 热液源
下载PDF
海洋锶物质来源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的进展及应用
5
作者 蔡观强 《海洋地质》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自1948年瑞典地质学家Wickman提出锶同位素地层学开始,海洋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在探索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古海平面、古气候变化和全球性构造运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述了目前海洋锶同位素的应用,并回顾了海洋锶物质来... 自1948年瑞典地质学家Wickman提出锶同位素地层学开始,海洋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在探索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古海平面、古气候变化和全球性构造运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述了目前海洋锶同位素的应用,并回顾了海洋锶物质来源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历史,综述了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锶物质来源研究一直是海洋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以陆源锶研究为主,获得了大陆众多主要河流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并估算了全球河流锶通量和组成特征。90年代以后,在大洋钻探计划和深海钻探计划的带动下,幔源锶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集中探讨了洋中脊高温热液与洋壳玄武岩的作用机制和向海洋输入的锶通量,初步认为海水与洋壳玄武岩主要发生同位素交换,同位素交换率随深度而降低,但玄武岩锶含量基本不变。与此同时,洋中脊侧翼和与弧相关环境洋壳的低温热液系统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锶储库 循环
下载PDF
鄂西-湘西北地区铅锌矿矿源层对铅锌矿床产出定位的制约 被引量:29
6
作者 雷义均 戴平云 +2 位作者 段其发 刘阿睢 陶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自鄂西至湘西北一线,自北至南铅锌矿的产出层位逐渐抬高。通过对该区矿源层的分析研究发现,矿源层层位控制了铅锌矿的产出层位,北部鄂西地区矿源层为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含泥碳质碎屑岩,南部湘西地区矿源层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含泥碳质... 自鄂西至湘西北一线,自北至南铅锌矿的产出层位逐渐抬高。通过对该区矿源层的分析研究发现,矿源层层位控制了铅锌矿的产出层位,北部鄂西地区矿源层为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含泥碳质碎屑岩,南部湘西地区矿源层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含泥碳质碎屑岩。以地层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充填系列为成矿单元,下部碎屑岩地层中的铅锌矿源层制约了上部碳酸岩地层中的铅锌矿的产出定位,矿床就位是热液、矿源层、导矿构造、储矿空间、屏蔽层等多因藕合、临界转换的结果,其成因为盆源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产出定位 矿床 鄂西-湘西北地区
下载PDF
豫西杜关锰结核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晓峰 吕国芳 《中国锰业》 1999年第1期24-29,共6页
豫西杜关锰结核产于华北地台南缘,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下段。杜关锰结核REE范围为(40.09~74.75)×10-6,平均为52.14×10-6,为极贫REE型锰结核。锰结核稀土元素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 豫西杜关锰结核产于华北地台南缘,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下段。杜关锰结核REE范围为(40.09~74.75)×10-6,平均为52.14×10-6,为极贫REE型锰结核。锰结核稀土元素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分布模式较平直,略左倾;Ce呈弱正异常、无异常和弱负异常,Eu均呈较显著的正异常。Ce异常的离散性反映了结核生长过程中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杜关锰结核稀土元素具双重来源———海底深部上升热液源和海水源,前者占绝对的优势。杜关锰结核形成于海底深部热液作用的海水体系,属热水沉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结核 稀土元素 热液源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条山地区八一铜矿床中白钨矿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登红 陈振宇 +3 位作者 秦燕 赵斌 陈郑辉 王成辉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3-517,共5页
中条山地区是我国重要铜矿基地之一,虽然区域资料中有钨的化探异常,但以往没有发现有价值的钨矿。文章在八一铜矿研究过程中,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野外快速分析仪检测、荧光灯检查、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查定出含铜矿脉中赋存白钨矿矿... 中条山地区是我国重要铜矿基地之一,虽然区域资料中有钨的化探异常,但以往没有发现有价值的钨矿。文章在八一铜矿研究过程中,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野外快速分析仪检测、荧光灯检查、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查定出含铜矿脉中赋存白钨矿矿物,其共伴生矿物主要是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为主。通过对白钨矿矿物、金属硫化物、主要脉石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合碳同位素组成,初步判断八一铜矿为岩浆热液成因。八一铜矿脉中白钨矿的发现,不但对深入研究我国钨矿的区域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中条山地区的矿床学研究内容,拓展找矿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八一铜矿床 岩浆 中条山
下载PDF
云西矿床9号糜棱岩带的控矿容矿构造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新福 《黄金科学技术》 2003年第4期1-5,共5页
河台金矿云西矿床作为多源热液糜棱岩型金矿床,在糜棱岩形成过程的中后期由韧性剪切变为张性剪切而产生的一系列控矿和容矿构造对矿体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构造对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和产出形态起着控制作用,研究其规律为今后探矿... 河台金矿云西矿床作为多源热液糜棱岩型金矿床,在糜棱岩形成过程的中后期由韧性剪切变为张性剪切而产生的一系列控矿和容矿构造对矿体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构造对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和产出形态起着控制作用,研究其规律为今后探矿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西矿床 糜棱岩型金矿床 控矿构造 容矿构造
下载PDF
小秦岭金矿成因的新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宫同伦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39-44,共6页
目前,对小秦岭金矿的成因有三种观点: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大气降水热液,这三种观点均有许多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这些矛盾的出现表明,可能有另种矿床成因的存在。笔者在此提出了由上地幔或下地壳物质向深断裂带排气液作用形成的"... 目前,对小秦岭金矿的成因有三种观点: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大气降水热液,这三种观点均有许多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这些矛盾的出现表明,可能有另种矿床成因的存在。笔者在此提出了由上地幔或下地壳物质向深断裂带排气液作用形成的"深源热液"新观点。该观点能很好地解决上述观点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 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云质岩沉积环境及白云石成因探讨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帅 柳益群 +4 位作者 焦鑫 周鼎武 张旭 陆申童 周宁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8,共16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白云石形成...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云质岩岩矿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中二叠世为处于干旱气候的浅水咸化湖盆,区域火山活动强烈,湖盆内幔源热液活动发育。云质岩中的白云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微粉晶颗粒,形成细纹层或与其他组分混合,局部可见自形—半自形的细晶白云石,微粉晶白云石为低有序度白云石(0.46),成分均匀,被纹层包绕,细晶白云石交代残留结构发育,为成岩交代的产物;两类白云石均富锶贫镁,细晶白云石较微粉晶白云石更富铁和锰。微粉晶白云石具有较低的δ18OPDB(平均为-4.72‰),基于白云石的形成流体由湖水和幔源热液混合的假设,所计算得到的形成温度介于54.61~186.46℃之间;δ13CPDB偏高(平均为8.79‰),推测其与芦草沟组高的有机质埋藏量及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有关。微粉晶白云石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沉淀或交代的原白云石,其Mg2+来自于咸化湖水、凝灰碎屑和幔源热液,热液带来的高温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打破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成因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福田 《黄金科学技术》 2003年第6期16-27,共12页
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源成矿热液型矿床,即矿质(矿源)水源、热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矿区泥盆系中统舒家坝组(李坝群)地层。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层水。热源主要来自中川岩体。在地层水充足和... 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源成矿热液型矿床,即矿质(矿源)水源、热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矿区泥盆系中统舒家坝组(李坝群)地层。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层水。热源主要来自中川岩体。在地层水充足和含易活化成矿金属含量较高的岩层共存区,当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在热作用下,使地层水受热、溶解活化成矿金属物质,不断渗透运移,渗透运移到一定的有利空间富集成矿。其成矿热液的形成经历了雨水—常温地层水—高温热水—高温含矿热卤水等阶段。即热液是富含矿质的高温水溶液,是由矿质、水和热三要素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李坝金矿
下载PDF
山门银矿成矿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傅树德 《吉林地质》 1992年第1期10-19,共10页
山门银矿为一受依兰—伊通深断裂控制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该矿床形成于拉张环境下富碱质岩浆活动期后,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混合岩浆源区。区域地球化学丰度值Ag/Au比等于60,利于成矿作用的长英质岩浆活动等因素,经深断裂反... 山门银矿为一受依兰—伊通深断裂控制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该矿床形成于拉张环境下富碱质岩浆活动期后,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混合岩浆源区。区域地球化学丰度值Ag/Au比等于60,利于成矿作用的长英质岩浆活动等因素,经深断裂反复活动,成岩期后碱—硅质交代促使以Ag为主的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构造空间与矿体上下盘岩性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障,是矿质沉淀的良好场区。依据地质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认为山门银矿床成因类型属深源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矿床 成矿 岩浆
下载PDF
新疆托里县别鲁阿嘎西K27号脉群金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波 《新疆有色金属》 2015年第6期24-25,共2页
通过收集别鲁阿嘎西K27号脉群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矿区地质勘查成果,对别鲁阿嘎西K27号脉群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矿体特征等进行了概述;总结矿床成因,认为该矿区具备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 别鲁阿嘎西K27号脉群金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中高温多交代充填石英脉型 破碎蚀变岩型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lting in a Rectangular Enclosure Heated Below with Discrete Heat Sources 被引量:6
15
作者 Jianhua Zhou Zhongqi Chen +1 位作者 Dengying Liu Ji L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4-259,共6页
The melting process of n-octadecane in a rectangular cavity with three discrete protruding heat sources on its bottom surface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for the geometri... The melting process of n-octadecane in a rectangular cavity with three discrete protruding heat sources on its bottom surface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for the geometric arrangement in this paper, is neither a fixed melting nor a contact melting, but one m which fixed melting and contact melting take place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s of Stefan number, initial subcooling and aspect ratio on the melting process are reported. The larger the Stefan number, the more frequently the contact melting may occur, so does the aspect ratio. The initial subcooling plays a role only in early stage. As the melting process proceeds, its effect on the melting process becomes l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liquid phase change rectangular cavity fixed melting contact melting discrete heat sourc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