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夏暑发自阳明”浅识
- 1
-
-
作者
鲍景隆
-
机构
天津中医学院八六级
-
出处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0年第3期6-8,共3页
-
文摘
暑邪乃六淫之一,其致病除具有外邪发病急、传变快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另一些特点,对于暑病,历代医籍不乏记载。
-
关键词
暑邪
暑病
浅识
清暑
刘河间
白虎汤
六淫
热论篇
三一承气汤
病暑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伤寒论》六经与《易经》八卦
- 2
-
-
作者
郑恩泽
-
出处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1-,12,共2页
-
文摘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划分六经,其本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然溯源于《易》旨。即如《易经》八卦次序中,首冠乾(三)坤(三)指明天地之阴阳,变化之父母。次序震(三得乾初爻)、坎(三得乾中爻、艮三得乾上爻)、巽(三得坤初爻)、离(三得坤中爻)、兑(三得坤上爻)之六子,统一阴阳动变而六位成章。其卦象及卦气,俱与《伤寒论》六经契合,需进一步认识与探讨。故参考《易经通注》及《伤寒论翼》,以八卦证六经,从六经明卦气,制表阐明如下:
-
关键词
上爻
卦气
伤寒论
中爻
卦象
一阴
热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
里证
外越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中医传统饮食护理学——忌口
- 3
-
-
作者
马爱芬
邢嫦岚
关瑞峰
韩艳丽
-
机构
牡附属三院
牡市阳明医院
-
出处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77-278,共2页
-
文摘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中,作为传统护理范畴的“忌口学说”更别具特色,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应予以整理、挖掘。 1 忌口学说的临床地位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
关键词
中医药学
护理学
临床地位
传统护理
生姜煎
热论篇
饮食禁忌
两感
辛温
风寒感冒
-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
-
题名叶午庄应用经方举验
- 4
-
-
作者
王赋斌
-
机构
繁昌县卫生局
-
出处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2年第2期33-34,共2页
-
文摘
叶午庄主任医师,是芜湖地区著名老中医。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受教于秦伯未、许半农等著名中医前辈。学成即悬壶故里,造福乡邻,在五十余载岐黄生涯中,叶老用“经方”治疗内伤杂病。笔者有幸随其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举隅如下,不逯之处,敬希教正。骨蒸皮寒,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孙某:女、23岁、未婚、农民。
-
关键词
内伤杂病
调和营卫
著名老中医
叶午
桂枝汤
半夏泻心汤
冲脉
芜湖地区
热论篇
青陈皮
-
分类号
R4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
-
题名《金匮篇解》中“伏暑篇”补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程门雪
何时希
-
出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6-18,共3页
-
文摘
《素问一热论篇》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温者蕴也,天无热令,人有热病,非其时也.其病或从冬伤于寒,寒蕴化热而来,故谓之温。若夏至以后,天之气热,地之气湿.湿热变蒸.则成暑热,暑者时行之疾也。设或夏伤于暑,藏而未发,及秋感邪,外引内动,则成伏暑,较之夏日即病之暑症,尤为缠绵难治,故江南时师有”如油^面,能伏半年”之说、(程补:大凡缠绵之症.多属湿重,时日延久,觅症可数天无甚变化。所谓”缠绵时期’是也。著热重者则不然,其变化极速,甚至二三日中变症蜂起,应付不及,所谓“剧变时期”
-
关键词
《金匮篇解》
伏暑篇
《素问一热论篇》
中医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误补导致功亏一篑案例——记赵国荣教授医案1则
- 6
-
-
作者
李雄安
赵国荣
-
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湖南中医杂志》
2015年第10期90-91,共2页
-
基金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资助
-
文摘
赵国荣教授从医30余载,用中医药尤其是经方治疗内科一些难治性疾病疗效显著。今从1例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谈温补之弊。中医误补所带来的弊端,古人早有认识,如《素问·热论篇》载:"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进"补"却一直情有独钟,遂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
-
关键词
荣教授
热论篇
疾病疗效
温补
脉细
无功
舌淡红苔白腻
清淡饮食
气血两燔
自汗出
-
分类号
R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