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证可灸”在疮疡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探析
1
作者 刘丽君 罗家麒 王和生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39-445,共7页
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灸法治疗疮疡疾病是“热证可灸”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典型体现,其记载源远流长,适当的施灸方法有利于促进疮疡消散和愈合。本文通过探析相关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从引热外出、引热下行、拔毒通经、... 疮疡是中医外科最常见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灸法治疗疮疡疾病是“热证可灸”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典型体现,其记载源远流长,适当的施灸方法有利于促进疮疡消散和愈合。本文通过探析相关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从引热外出、引热下行、拔毒通经、祛痰散火、生阳长阴等方面分析“热证可灸”在疮疡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疮疡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基于“热证可灸”观察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谢宇锋 余云进 +3 位作者 杨锦兰 陈赟 冯军 杨宗保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68-73,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胃热证组、胃热艾灸组、胃热艾灸对照组、胃寒证组、胃寒艾灸组、胃寒艾灸对照组。除正常组外,胃热组用辣椒素和乙醇溶... 目的:观察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胃热证组、胃热艾灸组、胃热艾灸对照组、胃寒证组、胃寒艾灸组、胃寒艾灸对照组。除正常组外,胃热组用辣椒素和乙醇溶液灌胃,胃寒组用冰水灌胃及凉水泡浴等分别复制胃热证、胃寒证模型。造模后除正常组、胃热证组、胃寒证外,其余分别予艾灸干预12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胃热证组大鼠躁动、兴奋,胃寒证组精神不振、踡缩、懒动等,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间质出现水肿,细胞间隙增宽明显,炎细胞浸润广泛;与模型组比较,胃热艾灸组可以改善大鼠躁动、兴奋等胃热证的证候,胃寒艾灸组可以改善大鼠精神不振、踡缩、懒动等胃寒证的证候,胃热艾灸组和胃寒艾灸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下降(P<0.05),胃热艾灸组和胃寒艾灸组的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胃黏膜浅层有细胞脱落,无明显溃疡形成;胃热艾灸对照组和胃寒艾灸对照组无论在一般行为学的证候方面,还是在胃黏膜损伤指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均未见明显变化;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大鼠的胃黏膜细胞中NT和Survivin的表达下降,艾灸胃经穴可以上调胃黏膜细胞中NT和Survivin的水平,而艾灸对照组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艾灸可以促进胃热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热证可灸”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修复 热证可灸 组织形态学
下载PDF
基于“热证可灸”研究麦粒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宇锋 余云进 +3 位作者 杨锦兰 陈赟 冯军 杨宗保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7期65-69,共5页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胃热证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麦粒灸组。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和麦粒灸组用辣椒混悬液和乙醇溶液灌胃。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分别予艾灸干预...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胃热证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麦粒灸组。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和麦粒灸组用辣椒混悬液和乙醇溶液灌胃。造模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分别予艾灸干预7 d,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行为学、胃黏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TFF2、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采用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FF2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热证大鼠毛发发黄,唇、舌、趾、爪、耳颜色偏红以及喜动、暴躁、叫声嘶哑、小便色黄和大便干结量少等;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胃黏膜皱襞出现萎缩,上皮细胞出现脱落坏死,细胞间隙增宽,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好转,外观颜色有所改善,大小便情况较正常;胃黏膜组织病学检查麦粒灸胃经穴组胃黏膜皱襞破损有所恢复,细胞结构及固有腺体基本正常,炎症浸润减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的TFF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在麦粒灸组中则均得到了显著逆转(P<0.01或P<0.05)。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FF2含量显著降低(P<0.01),在麦粒灸组中均显著逆转(P<0.01)。结论:麦粒灸胃经穴可以促进胃热证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热证可灸”具有可行性,该作用可能与艾灸胃经穴可以调节胃热证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粒 胃黏膜屏障 三叶因子2 热证可灸
下载PDF
热证可灸浅议 被引量:2
4
作者 乔秀兰 靳文学 +1 位作者 唐勇 余曙光 《陕西中医》 2009年第10期1437-1438,共2页
关键词 热证可灸 临床 疗效 抗炎作用
下载PDF
“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培冬 黄城琳 姜云武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第5期263-264,共2页
关键词 热证可灸 临床实践 教科书
下载PDF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治忠 张家维 《针灸临床杂志》 1994年第3期1-2,共2页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510407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陈治忠,张家维(指导)张仲景,东汉时期伟大的中医医药学家,有“医圣”、“中医之祖”之称谓,在他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中,共有专论或涉论针灸学方面条...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510407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陈治忠,张家维(指导)张仲景,东汉时期伟大的中医医药学家,有“医圣”、“中医之祖”之称谓,在他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中,共有专论或涉论针灸学方面条文四十余条,虽然内容所占全部经文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火逆 孙思邈 热证可灸
下载PDF
浅析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文献记载 被引量:1
7
作者 申伟 张永臣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357-358,共2页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及内科的表热证、里热证,外科的疮疡、痈疽、妇科的赤白带下、产后虚热,儿科的高热不退,五官科的目赤肿痛、舌齿腐烂、聤耳等疾患。热证用灸是毋庸置疑的,但临床时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及清以前文献 热证可灸 文献记载
下载PDF
“热证可灸”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吴静 蔡圣朝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热证可灸”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其理论思想,并形成了“热证可灸”学派,尤其以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最盛。到了近现代,在重针轻灸的学术氛围下,周楣声更是提出“热症贵灸”的理论。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热证可灸... “热证可灸”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其理论思想,并形成了“热证可灸”学派,尤其以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最盛。到了近现代,在重针轻灸的学术氛围下,周楣声更是提出“热症贵灸”的理论。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热证可灸”派的学术思想的发展,为灸法治疗热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下行 火郁发之
下载PDF
“热证可灸”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定寅 唐娥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0期1478-1481,共4页
中医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一直争论不休,但历代典籍均有"热证可灸"的记载,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灸法之所以能治疗虚、实、寒、热诸证,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灸法具有退热、抗炎、抗病毒作用,... 中医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一直争论不休,但历代典籍均有"热证可灸"的记载,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灸法之所以能治疗虚、实、寒、热诸证,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灸法具有退热、抗炎、抗病毒作用,还可调节中枢神经传导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灸治热证属于传统中医的反佐治法,其机理为通过灸法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从而起到引热外达、清化湿热、活血化瘀、调节阴阳等作用,证明"热证可灸"是可行而有效的,且为临床热证治疗提供了"以热治热"这一逆向思维与反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反佐治法 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热证可灸”理论研究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余云进 谢宇锋 +3 位作者 杨锦兰 杨宗保 冯军 沈佳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6只。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热证大鼠和艾灸胃经穴干预胃热证大鼠的肠...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6只。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热证大鼠和艾灸胃经穴干预胃热证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利用LEfSe分析比较组间微生物的物种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及梭菌属(Clostridium)等致病菌丰度显著上调。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胃经穴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益生菌丰度显著上调。结论:艾灸胃经穴“梁门”“足三里”能显著上调胃热证大鼠益生菌丰度水平,对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物种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胃热证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肠道微生态 足三里 梁门 神经降压素
下载PDF
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 被引量:7
11
作者 沈书泓 许金森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期85-88,共4页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法机制
下载PDF
从新冠肺炎的艾灸防治探讨“热证可灸”的相关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丽娟 赵中亭 +2 位作者 李爱丽 吴舒康 陈家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46-48,共3页
通过艾灸、热证以及新冠肺炎之间关系的梳理,对灸法干预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及其主要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目前临床中应用灸法的侧重方面和优势疗效,体会到其以抗炎及免疫作用为主,并探讨目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艾灸治... 通过艾灸、热证以及新冠肺炎之间关系的梳理,对灸法干预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及其主要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目前临床中应用灸法的侧重方面和优势疗效,体会到其以抗炎及免疫作用为主,并探讨目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艾灸治疗各类炎性反应,尤其是呼吸系统炎性反应提供新思路,也为“热证可灸”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热证可灸 综述
下载PDF
论热证可灸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清清 林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73-274,共2页
热证可灸 ,古代医家已有论述。认为灸法有引邪外出 ,引热外出 ,引热下移 ;有除瘀解毒 ,消肿止痛 ;并可助气而补阳 ,使阳生而阴长。实验研究表明 :灸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抗炎、退热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关键词 疗法 热证可灸 微循环
下载PDF
热证可灸的渊源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令艳 谢瑾 +2 位作者 靳欣悦 高银丹 温婧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第16期1-3,共3页
灸法是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腧穴上进行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本文总结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的认识,为灸法在现代临床热证的治疗中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热证可灸 温通气血 理论探析
下载PDF
李玉堂教授关于“热证可灸”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瑞瑞 周帅 +2 位作者 李浩 熊嘉玮 李玉堂(指导)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2期344-345,348,共3页
灸法在传统医学发展进程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对于热证可灸与否,自古便争议不断。李玉堂教授对古今文献进行挖掘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热证可灸"在临床不仅可行且对于中风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并附病案一则以佐证。
关键词 热证可灸 中风 名医经验 李玉堂
下载PDF
基于熵增理论探讨“热证可灸”的可行性
16
作者 龚萌 刘芸 林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25-2629,共5页
热证可灸与否是长期以来存有争议的话题,各家观点迭出,本文试通过熵理论等相关角度进行探析:其内涵指出系统恒处于有序向无序的转归过程,同时,所纳入的负熵概念提供了系统保持有序性(相对平衡稳态)的科学依据,类比到机体疾病状态下,提... 热证可灸与否是长期以来存有争议的话题,各家观点迭出,本文试通过熵理论等相关角度进行探析:其内涵指出系统恒处于有序向无序的转归过程,同时,所纳入的负熵概念提供了系统保持有序性(相对平衡稳态)的科学依据,类比到机体疾病状态下,提出艾灸疗法对热证的干预可致机体热量耗散及温通诸经,使得机体获得负熵,疾病向愈,从而论述热证可灸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灸量这一变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并对"热证贵灸"的理论构建作出设想,以期提出科学量化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增理论 热证可灸 可行性 生物熵
下载PDF
基于“热证可灸”的不同悬灸法对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证候特征的影响
17
作者 赵中亭 赵怡坤 +3 位作者 陈家涟 朱田田 严兴科 张彦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2-1069,共8页
目的:观察不同悬灸法对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证候特征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初步探明“热证可灸”。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以胶原诱导联合风、湿、热环境刺激复制热痹型RA模型,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再随... 目的:观察不同悬灸法对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证候特征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初步探明“热证可灸”。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以胶原诱导联合风、湿、热环境刺激复制热痹型RA模型,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3个悬灸组(即温和灸组、回旋灸组、雀啄灸组),每组12只。3个悬灸组大鼠均取“曲池”“大椎”“阿是穴”,并分别给予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干预,每穴每日施灸10 min,6 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测定右侧后足垫软组织依文思蓝(EB)漏出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于造模前后及干预1、2、3个疗程后测量各组大鼠双侧后足足跖容积,采集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双侧足垫区温度,计算足底热痛反应时间;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测量右侧踝关节跖屈角度。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侧后肢高温区增多,AI评分、双侧后足足跖容积、双侧后足足垫区温度、足底热痛反应时间、右后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右侧后足垫软组织EB漏出量、血清TNF-α与IL-10含量均出现异常(P<0.01,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悬灸组大鼠双侧后肢高温区缩小或消失,右后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大(P<0.05),右侧后足垫软组织EB漏出量减少(P<0.05),血清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温和灸组、雀啄灸组大鼠AI评分降低(P<0.01,P<0.05)。干预1、2、3个疗程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悬灸组大鼠双侧后足足跖容积减小(P<0.05,P<0.01),足底热痛反应时间增加(P<0.05);各悬灸组大鼠干预2、3个疗程后右侧后足足垫区温度及温和灸组大鼠干预3个疗程后左侧后足足垫区温度降低(P<0.05)。结论:悬灸可调节血清TNF-α、IL-10含量使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等热痹型RA证候特征改善,以温和灸效应最突出,可为“热证可灸”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炎性反应 热证可灸
原文传递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热证贵灸赋》拾贝
18
作者 李斯亮 付周婷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7期1286-1289,共4页
周楣声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针灸学家,被誉为“灸法泰斗”。他于1917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市的中医世家,自幼研习祖国医学,从医70余年。他治学严谨,学术上力求精益求精,在灸法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灸绳》是周楣声先生的一本关... 周楣声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针灸学家,被誉为“灸法泰斗”。他于1917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市的中医世家,自幼研习祖国医学,从医70余年。他治学严谨,学术上力求精益求精,在灸法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灸绳》是周楣声先生的一本关于灸法的著作,其中《热证贵灸赋》是周老对于灸法治热证的学术凝练。他在“热证禁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热证可灸”与“热证贵灸”,该文对热证禁灸、热证可灸、热证贵灸理论进行探讨,通过《热证贵灸赋》希望与广大学者一起学习周教授的“热证贵灸”的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楣声 热证可灸
下载PDF
朱丹溪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及临床运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卓缘圆 张家维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8期3-4,共2页
从艾灸治疗实热证和虚热证两方面的机理简要论述朱丹溪的热病可灸论的学术思想,阐述艾灸除有温经散寒,回阳固脱的作用外,还有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以及泄热引下的作用,以指导临床灵活运用艾灸的方法治疗某些热证。
关键词 朱丹溪 热证可灸 机理
下载PDF
热证可灸理论古今文献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洪芳 朱永政 +1 位作者 郑慧玲 张永臣 《四川中医》 2017年第4期36-38,共3页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人民对火的使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灸法有补有泻,经过历代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热证可灸理论。热证采用灸法治疗,其施灸方法众多,适应病证广泛,各代医家将其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有不同表...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人民对火的使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灸法有补有泻,经过历代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热证可灸理论。热证采用灸法治疗,其施灸方法众多,适应病证广泛,各代医家将其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有不同表现的热证治疗中,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热势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灸法及灸量,历代亦强调重视热证灸后的调摄护理问题。对热证可灸理论的传承及深化,拓展了灸法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现代临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起源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