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热采储层渗流屏障特征——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欢庆 梁淑贤 +3 位作者 荐鹏 杜宜静 王珏 樊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6-624,共9页
渗流屏障为储层系统内遮挡流体渗流的岩体。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地质、400口井测井资料、6口取芯井岩芯资料、10口典型井水分析资料等多种资料,详细研究了目的层渗流屏障的分类、发育规律以及对稠油热采储层开发的... 渗流屏障为储层系统内遮挡流体渗流的岩体。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综合地质、400口井测井资料、6口取芯井岩芯资料、10口典型井水分析资料等多种资料,详细研究了目的层渗流屏障的分类、发育规律以及对稠油热采储层开发的影响。从成因角度将研究区目的层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渗流屏障划分为沉积渗流屏障、成岩渗流屏障和封闭性断层渗流屏障等3种类型,其中沉积渗流屏障占主导地位。受沉积作用控制,沉积渗流屏障大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间泥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砂的位置。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随着与物源区距离逐渐增加,沉积物粒度逐渐变小,渗流屏障的发育程度也逐渐增强。渗流屏障的存在使得蒸汽驱热采过程中蒸汽的推进路径复杂化,并进一步降低了蒸汽驱的热效率和经济有效性。渗流屏障的存在对分层注汽等开发措施的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于楼油层 渗流屏障 断层封闭性 稠油热采储层
下载PDF
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欢庆 石成方 +1 位作者 王珏 姚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9-553,共5页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在热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稠油热采储层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发育规律描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地质建模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认为,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井震结合断裂系统的精细刻画、地质体分类评价、稠油热采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四维地震监测和隔夹层封隔能力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验证等五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储层 精细油藏描述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沉积微相 隔夹层 储层评价 地质建模 剩余油
下载PDF
稠油热采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3
作者 陈欢庆 王珏 +1 位作者 衣丽萍 洪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8-1009,共12页
摘要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基于7口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及4001:3井测井等多种资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开展稠油热采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整体上,于楼油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 摘要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基于7口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及4001:3井测井等多种资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开展稠油热采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整体上,于楼油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影响(以沉积作用为主)。单井岩电特征与层内韵律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目的层可见3种沉积韵律模式,包括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其中以正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沉积微相空间上的快速变化,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单层之间隔层分布较稳定,隔层厚度多大于2m。非均质性强、中、弱的区域大体呈条带状,以北西一南东向展布,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了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可为油藏开发方式的转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于楼油层 非均质性 热采储层 蒸汽驱
下载PDF
三维地震技术在热采储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
4
作者 迟红霞 《化工管理》 2017年第27期140-140,共1页
稠油热采储层评价中,储层分类是关键的一环,明确了储层地质体分类,依据不同类型地质体进行开发效果分类评价,制定不同的调整措施,为改善开发方式效果提供依据。储层分类评价参数较多,主要包括储层、油层、隔夹层各参数,结合注采连通性... 稠油热采储层评价中,储层分类是关键的一环,明确了储层地质体分类,依据不同类型地质体进行开发效果分类评价,制定不同的调整措施,为改善开发方式效果提供依据。储层分类评价参数较多,主要包括储层、油层、隔夹层各参数,结合注采连通性评价结果,进行最终的储层地质体分类评价。而注采连通性评价研究依靠的即是地震资料,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技术指导热采储层分类评价,为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储层 三维地震 储层评价 地质体分类
下载PDF
分析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及储层综合评价
5
作者 孙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0年第5期74-75,共2页
稠油热采技术的最常见开采技术为蒸汽吞吐技术,蒸汽吞吐过程中释放热量使稠油及储层结构温度上升,提升稠油流动性及体积,能够有效地解决稠油流动性差、密度大、胶质沥青含量大以及开采困难的问题,另外从实际的开采情况来看,除了蒸汽吞... 稠油热采技术的最常见开采技术为蒸汽吞吐技术,蒸汽吞吐过程中释放热量使稠油及储层结构温度上升,提升稠油流动性及体积,能够有效地解决稠油流动性差、密度大、胶质沥青含量大以及开采困难的问题,另外从实际的开采情况来看,除了蒸汽吞吐技术的应用效果之外,储层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开采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砂体连通性评价技术等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储层综合评价的分类、评价阶段等进行仔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储层 储层评价 砂体连通性
下载PDF
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及储层综合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洪波 《当代化工研究》 2018年第9期68-69,共2页
开发实践表明其在中深层稠油吞吐后方式转换工业化实施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辽河块状、层状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特点,分析工业化实施中平面、纵向动用不均的难题,确定影响开发效果主控因素,优选储层评价参数,寻找优势挖潜目标... 开发实践表明其在中深层稠油吞吐后方式转换工业化实施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辽河块状、层状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特点,分析工业化实施中平面、纵向动用不均的难题,确定影响开发效果主控因素,优选储层评价参数,寻找优势挖潜目标区,确定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储层 储层评价 砂体连通性
下载PDF
干热岩压裂储层布井方式优选数值模拟
7
作者 张立刚 胡志楠 +5 位作者 范森 罗晓雷 丁河嘉 马媛媛 李庆龙 宋永扬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重要手段,而布井方式是影响其采热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开展的布井方式研究较少考虑压裂储层开采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干热岩压裂储层采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基质岩体温度下降幅度、...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重要手段,而布井方式是影响其采热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开展的布井方式研究较少考虑压裂储层开采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干热岩压裂储层采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基质岩体温度下降幅度、热提取率、采出温度和采热功率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的布井方式对EGS采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直井,水平井的流体热交换的面积更大,能充分开发裂缝间的热量。在生产30 a时,考虑水力压裂裂缝连通的情况下,水平井一注两采模型的采热效率最高,其在垂直于井方向上温度波及范围约690 m,基质岩体平均温度下降38.09 K,热提取率为24.42%,采热功率为3.5 MW。研究成果为提高地热系统产热量、实现干热岩高效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储层 增强型地系统(EGS) 数值模拟 布井方式 水平井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稠油热采储层地震连续性评价研究
8
作者 迟红霞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年第16期74-75,77,共3页
稠油开发方式转换阶段,注采井间储层砂体连续性直接影响开发效果。地震资料品质逐步提升、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研究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广泛空间采样及连续的特性、能够直接提供井间信息的优势,在稠油热采储层连续性... 稠油开发方式转换阶段,注采井间储层砂体连续性直接影响开发效果。地震资料品质逐步提升、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研究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广泛空间采样及连续的特性、能够直接提供井间信息的优势,在稠油热采储层连续性评价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储层 井间 地震资料 储层连续性
原文传递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于楼油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欢庆 杜宜静 王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28-35,共8页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以及400口井测井精细解释储层物性等多种资料,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稠油热采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区储层为高孔高渗,平均孔隙度31.25%,平均渗透率1 829.3 md... 以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综合7口取心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以及400口井测井精细解释储层物性等多种资料,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稠油热采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区储层为高孔高渗,平均孔隙度31.25%,平均渗透率1 829.3 md。从微观成因角度,将研究区目的层孔隙结构划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等2大类,同时进一步细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基质内微孔、解理缝、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特大溶蚀粒间孔、构造缝和溶蚀缝等10种亚类,其中以粒间孔隙和粒间溶孔为主。宏观上,基于精细测井解释资料,绘制了不同单层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图。高孔隙度的区域主要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部位,指示孔隙度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在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开发方式转换时,应该充分考虑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作用,在保证注汽井和采油井位于孔隙度高值区与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得同一井组位于高孔隙度连片区域,已取得最好的注采对应效果。同时应该适当控制注入压力,防止蒸汽沿着高孔隙度发育条带突进,从而降低波及体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 孔隙结构成因 储层孔隙结构 稠油热采储层 于楼油层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