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红豆杉枝叶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达明 周云 +1 位作者 张裕农 王卫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2期1-4,共4页
对天然生长、人工栽培的云南红豆杉林木及云南红豆杉扦插苗203个小枝叶样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检测,进而对此6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枝叶中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总体含量较高,其合计含量达... 对天然生长、人工栽培的云南红豆杉林木及云南红豆杉扦插苗203个小枝叶样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检测,进而对此6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枝叶中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总体含量较高,其合计含量达0.514 g.kg-1,其中以10-DAB的含量最高,占其总量的51.36%,而紫杉醇的含量排在第三,为总量的12.06%;云南红豆杉枝叶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的含量间,均为正相关关系,多数相关系数都在α=0.01的水平上显著。据此,建立了云南红豆杉枝叶中10-DAB及紫杉醇的含量与其他5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间的直线回归方程,用以预测其他5种紫杉烷类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枝叶 紫杉烷类物质含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产紫杉烷类物质的链格孢1011菌种的培养和发酵条件 被引量:4
2
作者 项 勇 崔京霞 吕安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0,共4页
用真菌学方法对产紫杉烷类物质的链格孢1011菌种培养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易培养,生长发育迅速。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划破菌落或变温交替培养,可促进大量产孢。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种子培养的最佳时间为 3d,发酵最佳培养时间... 用真菌学方法对产紫杉烷类物质的链格孢1011菌种培养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易培养,生长发育迅速。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划破菌落或变温交替培养,可促进大量产孢。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种子培养的最佳时间为 3d,发酵最佳培养时间为 8d,前体物苯甲酸纳可促进化合物Ⅰ的合成,通过氮、碳源优化组合,发酵培养基的最佳氮、碳源每100mL萄糖2.2g,花生饼粉2.6g,黄豆饼粉0.2g,淀粉2.2g,蛋白胨0.48g,酵母膏0.5g,氯化铵0.58g,硫酸镁0.3g,磷酸二氢钾0.3g。采用最佳发酵条件优化培养,可使发酵产物化合物Ⅰ的组分比原始培养条件下产量提高了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 烷类物质 链格孢1011菌种 发酵条件 菌种培养
下载PDF
昆明树木园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林木生长动态及其枝叶紫杉烷类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建新 张劲峰 +4 位作者 景跃波 李荣波 李勇鹏 马赛宇 王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80-83,共4页
对昆明树木园的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种植后2年内的林木生长动态进行了观测,并对其不同月份林木枝叶中的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林木生长迅速,在种植2年后,其平均树高达到112.66 cm,平均地径达到14.3... 对昆明树木园的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种植后2年内的林木生长动态进行了观测,并对其不同月份林木枝叶中的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林木生长迅速,在种植2年后,其平均树高达到112.66 cm,平均地径达到14.38 mm,2年内林木的树高和地径分别增长了294%和331%。全年中4-10月为云南红豆杉幼树生长较快的阶段,而10月以后至次年4月生长较缓;其林木枝叶中的6种紫杉烷类物质的含量在5、7、9三个月中是一年中最高的,表明在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的生长盛期,其林木枝叶的紫杉烷类物质含量也较高。故建议在10月左右进行生产用的小枝叶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树木园 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 林木生长动态 枝叶紫杉烷类物质含量季节变化
下载PDF
急性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二十烷类物质水平
4
作者 Sznajer Y. Westcott J.Y. +2 位作者 Wenzel S.E. B.Joseph Toledano 贺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年第1期37-38,共2页
前瞻性地研究了严重细支气管炎插管患儿二十烷类物质的水平,并且将其与没有感染的选择性插管的婴儿进行比较。与对照比较,患细支气管炎的婴儿气管内(ET)吸出物中的白三烯E4(LTE4)、白三烯B4(LTB4) 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显著增高(P【... 前瞻性地研究了严重细支气管炎插管患儿二十烷类物质的水平,并且将其与没有感染的选择性插管的婴儿进行比较。与对照比较,患细支气管炎的婴儿气管内(ET)吸出物中的白三烯E4(LTE4)、白三烯B4(LTB4) 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尿中LTE4水平也增高(P【0.001)。笔者得出结论,细支气管炎患儿气管内吸出物和尿液中的二十烷类物质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 二十烷类物质 呼吸道合胞病毒 白三烯 吸出物 选择性插管 前列腺素
下载PDF
电喷雾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研究天然物中紫杉烷类物质的裂解规律
5
作者 李宫 李东浩 马标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212-216,共5页
采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研究了7种典型6-8-6-4环紫杉烷二萜类物质的裂解规律,包括紫杉醇、巴卡廷III、10-脱乙酰基巴卡廷III、7-表-10-脱乙酰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7-木糖苷紫杉醇、7-木糖基-10-脱乙酰基紫杉醇,分析了这7种目标物的质... 采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研究了7种典型6-8-6-4环紫杉烷二萜类物质的裂解规律,包括紫杉醇、巴卡廷III、10-脱乙酰基巴卡廷III、7-表-10-脱乙酰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7-木糖苷紫杉醇、7-木糖基-10-脱乙酰基紫杉醇,分析了这7种目标物的质谱行为,并归属其裂解规律.研究表明:此类物质侧链与骨架连接处的C—O键易断裂,C—O键断裂后脱去骨架上的乙酸基(AcOH)和苯甲酰氧基(BzOH)官能团.在正离子模式下,6-8-6-4环紫杉烷二萜类物质的典型碎片离子(m/z)为:569,509,527,425,387,345,327±2;共同的侧链[Sc+H]+碎片离子(m/z)为:286,264,280,308;另外,也能得到一些中性丢失离子(m/z),如:122,60,1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6-8-6-4环紫衫二萜类物质 裂解规律 ESI-QQQ-MS/MS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被引量:50
6
作者 项勇 崔京霞 吕安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0-34,共5页
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 2 0 0多年生东北红豆杉 (Tas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出 2 1种内生真菌 ,经鉴定 :1种属于子囊菌 ,2 0种属于半知菌。用薄层层析技术 ,测定了各菌种发酵代谢产物 ,经筛选发现 :链格孢 (Alternaria... 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 2 0 0多年生东北红豆杉 (Tas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出 2 1种内生真菌 ,经鉴定 :1种属于子囊菌 ,2 0种属于半知菌。用薄层层析技术 ,测定了各菌种发酵代谢产物 ,经筛选发现 :链格孢 (Alternariasp .,10 11)、葡萄孢 (Botrytissp .,10 14)、散囊菌 (Eurotiumsp .,10 0 1)、曲霉 (Aspergillussp .,10 0 3) 4种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可与紫杉烷类物质显色剂———香草试液发生较明显的颜色反应。其中 ,链格孢 (Alternariasp .10 11)菌种的代谢产物中有一种含量较大的组分还可与稀碘化铋钾生物碱试剂发生反应 ,经过光谱分析 ,该组分化合物Ⅰ为紫杉烷类二萜Ⅲ型化合物 ,说明该菌能高产紫杉烷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内生真菌 分离 筛选 紫杉烷类物质 抗癌药物
下载PDF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for compound I separated and purified from taxoids-produced endophytic fungi (Alternaria. alternata var. taxi 1011)
7
作者 项勇 刘君 +1 位作者 呂安国 崔京霞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7-220,共4页
Endophytic fungi are widely found in almost all kinds of plants. Many endophytic fungi can produce some physio-logical active compounds, which are same to or analog to those isolated from their hosts. Producing physio... Endophytic fungi are widely found in almost all kinds of plants. Many endophytic fungi can produce some physio-logical active compounds, which are same to or analog to those isolated from their hosts. Producing physiological active com-pounds through microbial fermentation can give a new way to resolve resource limitation and to find out alternative sourc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y, compound I was isolated, purified from the liquid fermentation metabolites of the taxoids-produced endophytic fungi (Alternaria. alternata var. taxi 1011 Y. Xiang et LU An-guo) that was screened from the bark of 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Compound I was identified as one kind of taxoids type III, based on the analyzing resul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UV),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mass spectrometry (M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leted method f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endophytic fungi as well as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its fermentation me-tabo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rnaria. Alternata var. taxi 1011 TAXOIDS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