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未知生,焉知死”到“向死而生”——浅谈中西方死亡意识差异
1
作者
石庆利
《魅力中国》
2013年第16期33-33,34,共2页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的理论为代表,认为“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要在意识中清理出真实的死亡结构的死亡意识”,以此达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西死亡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从中西方传统的死亡理论中.都能找到建构现代化人格的死亡意识的资源,在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有效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
亡意识
中西比较
“未
知
生
焉知死
”
“向
死
而生”
死
亡焦虑
差异性
互补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未知生 焉知死”的伦理意蕴及当代启示
2
作者
李泉
杨同卫
《中国医学人文》
2023年第7期38-40,共3页
孔子不回避死亡,也不畏惧死亡。广为人知的“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蕴是: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问题;死是生的自然延伸,懂得了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死;死与生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两种状态。“未知生...
孔子不回避死亡,也不畏惧死亡。广为人知的“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蕴是: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问题;死是生的自然延伸,懂得了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死;死与生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两种状态。“未知生,焉知死”的当代启示在于:人生在世须珍爱生命,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抵达安详、宁静的人生归宿是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不朽不在于肉体也不在于灵魂,而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生
死
观
未
知
生
焉知死
原文传递
生死与安宁——从“未知生,焉知死”看临终关怀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苏
程旺
《中国医学人文》
2022年第10期11-14,共4页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对和安顿“死”,显明了一气贯通下生与死的终极道理。临终关怀与“未知生,焉知死”在理论层面上相契,...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对和安顿“死”,显明了一气贯通下生与死的终极道理。临终关怀与“未知生,焉知死”在理论层面上相契,可从中引发一些新思考。临终关怀是“生”与“死”的过渡阶段,既是从“重生”到“安死”的过渡,又是从“养生”到“送死”的连接。对“生”与“死”关系的解析,可为思考临终关怀提供思想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未
知
生
焉知死
生
死
智慧
临终关怀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未知生,焉知死”到“向死而生”——浅谈中西方死亡意识差异
1
作者
石庆利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安顺工作》编辑部
出处
《魅力中国》
2013年第16期33-33,34,共2页
文摘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的理论为代表,认为“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要在意识中清理出真实的死亡结构的死亡意识”,以此达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西死亡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从中西方传统的死亡理论中.都能找到建构现代化人格的死亡意识的资源,在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有效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焦虑。
关键词
死
亡意识
中西比较
“未
知
生
焉知死
”
“向
死
而生”
死
亡焦虑
差异性
互补性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未知生 焉知死”的伦理意蕴及当代启示
2
作者
李泉
杨同卫
机构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国医学人文》
2023年第7期38-40,共3页
文摘
孔子不回避死亡,也不畏惧死亡。广为人知的“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蕴是: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问题;死是生的自然延伸,懂得了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死;死与生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两种状态。“未知生,焉知死”的当代启示在于:人生在世须珍爱生命,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抵达安详、宁静的人生归宿是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不朽不在于肉体也不在于灵魂,而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孔子
生
死
观
未
知
生
焉知死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生死与安宁——从“未知生,焉知死”看临终关怀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苏
程旺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医学人文》
2022年第10期11-14,共4页
基金
202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解码中医”揭榜挂帅项目项目编号2022-JYB-JBRW-009
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2JDSZK164。
文摘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对和安顿“死”,显明了一气贯通下生与死的终极道理。临终关怀与“未知生,焉知死”在理论层面上相契,可从中引发一些新思考。临终关怀是“生”与“死”的过渡阶段,既是从“重生”到“安死”的过渡,又是从“养生”到“送死”的连接。对“生”与“死”关系的解析,可为思考临终关怀提供思想启迪。
关键词
儒家
未
知
生
焉知死
生
死
智慧
临终关怀
分类号
R48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未知生,焉知死”到“向死而生”——浅谈中西方死亡意识差异
石庆利
《魅力中国》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未知生 焉知死”的伦理意蕴及当代启示
李泉
杨同卫
《中国医学人文》
2023
0
原文传递
3
生死与安宁——从“未知生,焉知死”看临终关怀
张苏
程旺
《中国医学人文》
202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