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O-Fe_2O_3-Nb_2O_5混合物中钙钛矿相前驱体的煅烧反应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喻佑华 姚文龙 +2 位作者 杨毅 冯楚德 李承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5-753,共9页
用XRD法系统地研究了PFN-PMN二元系中钙钛矿相的前驱体FeNbO4(FN)-MgNb2O6(MN)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发现,富镁的前驱体混合物在较高的煅烧温度下有富镁的Mg4Nb2O9(M4N)生成,而富铁的前驱体混合物中FN的生成,有利于抑制M4N的形成... 用XRD法系统地研究了PFN-PMN二元系中钙钛矿相的前驱体FeNbO4(FN)-MgNb2O6(MN)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发现,富镁的前驱体混合物在较高的煅烧温度下有富镁的Mg4Nb2O9(M4N)生成,而富铁的前驱体混合物中FN的生成,有利于抑制M4N的形成.M4N的形成与钙钛矿相煅烧产物中烧绿石相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在MN与FN二种前驱体中,MN在大约650℃时即开始生成,而FN则需至800℃才开始生成,表明较低温度下Fe2O3的反应活性不及MgO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Fe2O3-Nb2O5混合物 煅烧反应过程 前驱体 铌酸镁 铌酸铁 钙钛矿相 铁电陶瓷
下载PDF
电石渣在煅烧/氯化反应中的HCl脱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辛 李英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0-566,共7页
采用钙基废弃物———电石渣煅烧后脱除HCl。在煅烧/氯化反应器上研究脱氯反应温度、HCl体积分数、颗粒粒径和煅烧温度对电石渣脱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石渣在700℃时取得最高氯化转化率;脱氯反应温度高于650℃后,电石渣氯化转化率... 采用钙基废弃物———电石渣煅烧后脱除HCl。在煅烧/氯化反应器上研究脱氯反应温度、HCl体积分数、颗粒粒径和煅烧温度对电石渣脱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石渣在700℃时取得最高氯化转化率;脱氯反应温度高于650℃后,电石渣氯化转化率均高于石灰石,电石渣高温脱氯更有优势。电石渣氯化转化率随反应气氛中HCl体积分数提高呈线性增长。随电石渣颗粒粒径增大,氯化转化率缓慢降低。高于900℃的煅烧温度不利于电石渣脱除HCl。煅烧后电石渣分布在2-10 nm的孔隙较多,氯化后分布在此孔径范围内的孔容和孔面积分别降低了56.2%和62.2%,2-10 nm孔隙是煅烧后电石渣吸收HCl的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石渣 煅烧反应 氯化反应 HCl脱除
下载PDF
蒸压反应—低温煅烧提取粉煤灰中氧化铝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鹏 姚彩珍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4,共3页
为了探明高铝粉煤灰与石灰在蒸压反应一低温煅烧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利用XRD测定了在不同工艺条件下以石灰和高铝粉煤灰为原料,加水混合后在不同温度下蒸压反应后材料体系中物相的形成,以及在700℃和900℃煅烧后材料体系中的物相变化... 为了探明高铝粉煤灰与石灰在蒸压反应一低温煅烧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利用XRD测定了在不同工艺条件下以石灰和高铝粉煤灰为原料,加水混合后在不同温度下蒸压反应后材料体系中物相的形成,以及在700℃和900℃煅烧后材料体系中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高铝粉煤灰与石灰在100—180℃蒸压反应条件下,生成了水合硅铝酸盐Ca3Al2(SiO4)(OH)8,在700℃和900℃煅烧后材料中即可形成七铝酸十二钙和硅酸二钙,实现粉煤灰中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分离,这种工艺对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石灰 蒸压反应-低温煅烧 反应机理
下载PDF
钙基CO_2吸收剂的种类和粒径对循环煅烧/碳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房凡 李振山 蔡宁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8-702,共5页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研究了吸收剂种类(石灰石、白云石)和颗粒粒径(90~200μm和200~450μm)对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特性、煅烧特性以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新型CaO/Ca_(12)Al_(14)O_(33)吸收剂的循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吸收剂在...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研究了吸收剂种类(石灰石、白云石)和颗粒粒径(90~200μm和200~450μm)对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特性、煅烧特性以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新型CaO/Ca_(12)Al_(14)O_(33)吸收剂的循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吸收剂在流化床内均能有效吸收CO_2.在碳酸化阶段,吸收剂种类对吸收剂的吸收特性影响较大,而颗粒粒径对其影响较小;在煅烧阶段,CaCO_3分解速率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钙基吸收剂反应活性下降,相对于白云石和石灰石,CaO/Ca_(12)Al_(14)O_(33)具有更高的循环稳定性,并在七次循环后活性不再发生变化.对于石灰石吸收剂,循环稳定性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受粒径影响较小.白云石吸收剂由于在循环中容易破碎,因此粒径对其循环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分离 循环碳酸化/煅烧反应 流化床 钙基CO2吸收剂
下载PDF
高浓度CO_2下CaCO_3循环煅烧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振山 房凡 蔡宁生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2-646,共5页
建立了高浓度CO2气氛下CaCO3循环煅烧过程数学模型,利用钙基吸收剂多次循环煅烧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O2浓度、吸收剂种类、粒径和循环次数等参数对CaCO3煅烧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分解温度随气相中CO2含量的增加而增... 建立了高浓度CO2气氛下CaCO3循环煅烧过程数学模型,利用钙基吸收剂多次循环煅烧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O2浓度、吸收剂种类、粒径和循环次数等参数对CaCO3煅烧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分解温度随气相中C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高浓度CO2下,随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吸收剂循环反应活性下降,使得所生成的CaCO3质量也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致使CaCO3煅烧完全所需时间会随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分离 CaCO3分解 循环反应/煅烧 模型
下载PDF
流化床内CaO循环碳酸盐化/煅烧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振山 房凡 蔡宁生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9-532,共4页
以石灰石为吸收剂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对CaO循环吸收CO2以及循环煅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吸收温度为650℃时,在稳定吸收阶段,反应器出口气体中CO2体积分数不超过3%,表明CaO吸收剂在流化床内能有效吸收CO2.随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 以石灰石为吸收剂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对CaO循环吸收CO2以及循环煅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吸收温度为650℃时,在稳定吸收阶段,反应器出口气体中CO2体积分数不超过3%,表明CaO吸收剂在流化床内能有效吸收CO2.随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CaO吸收剂循环反应活性下降,使得稳定吸收CO2阶段所持续的时间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少.CaO吸收剂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随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会导致CaO转化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快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分离 循环碳酸盐化反应/煅烧 流化床
下载PDF
先驱体法生成PZT固溶体反应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向华 吴裕功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41-43,共3页
借助X光衍射的方法研究了反应煅烧法生成PZT固溶体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Zr_0.5Ti_0.5O_2与PbO反应过程中没有中间相的生成,反应的快慢由Pb^2+在生成PZT中扩散的快慢控制,反应过程中生成的钙钛矿PZT的A位是Pb缺位.
关键词 固溶体 锆钛酸铅 先驱体法 反应机理 反应煅烧 PZT陶瓷 粉末成型
下载PDF
CaO/稻壳灰作为新型CO_2吸收剂的循环碳酸化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英杰 赵长遂 +3 位作者 范荧 任强强 段伦博 梁财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3-886,共4页
提出了采用CaO与稻壳灰的水合产物作为新型CO_2吸收剂。研究表明,当水合时间为8h、水合温度为75℃和Si/Ca摩尔比为1.0时,CaO/稻壳灰吸收剂能获得最佳循环碳酸化转化率;经过20次循环反应碳酸化转化率可达0.44,比相同反应条件下CaO/H_2O... 提出了采用CaO与稻壳灰的水合产物作为新型CO_2吸收剂。研究表明,当水合时间为8h、水合温度为75℃和Si/Ca摩尔比为1.0时,CaO/稻壳灰吸收剂能获得最佳循环碳酸化转化率;经过20次循环反应碳酸化转化率可达0.44,比相同反应条件下CaO/H_2O吸收剂的转化率提高了42%,是原CaO转化率的2倍。650~700℃时有利于CaO/稻壳灰的碳酸化反应;在高煅烧温度下比CaO/H_2O和CaO具有更好的抗烧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 稻壳灰 CO2吸收剂 碳酸化/煅烧反应
下载PDF
圆筒形双斜面石灰竖窑数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盛中权 吴建国 阎善君 《东北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6期597-601,共5页
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圆筒形双斜面石灰竖窑内的热工过程。结果表明:这种窑比一般筒式竖窑优越,是目前我国大量中小型石灰竖窑的改造方向之一。
关键词 斜面石灰竖窑 煅烧反应 石灰窑
下载PDF
浅析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脱硫的因素
10
作者 王元胜 田兴岩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第10S期49-49,共1页
分析影响循环流化床脱硫的因素,为实现锅炉燃烧脱硫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煅烧反应 比表面积 脱硫剂粒径 还原性气氛
下载PDF
磷矿热法制磷酸和水泥的方法
11
《中国建材科技》 2005年第3期49-49,共1页
一种“磷矿热法制磷酸和水泥的方法”,是将磷矿石、煤炭、硅石、铝矾土烘干磨细、造粒、干燥,于旋转窑中煅烧反应,反应炉气经除尘、水合吸收、净化处理后得磷酸产品,煅烧反应后的炉渣添加熟石膏、生石灰并磨粉即得水泥产品。工艺过... 一种“磷矿热法制磷酸和水泥的方法”,是将磷矿石、煤炭、硅石、铝矾土烘干磨细、造粒、干燥,于旋转窑中煅烧反应,反应炉气经除尘、水合吸收、净化处理后得磷酸产品,煅烧反应后的炉渣添加熟石膏、生石灰并磨粉即得水泥产品。工艺过程无废渣、废水产生,余气符合环保排放要求。磷酸成本较电热法制酸节约50%以上;水泥成本较常规水泥节约60%左右费用。磷酸质量符合GB2091~92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热法 磷酸 水泥 生产工艺 煅烧反应
下载PDF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cottonseed oil and methanol using a column reactor packed with calcined sodium silicate base catalyst 被引量:3
12
作者 Xia Gui Sichen Chen Zhi Yu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99-505,共7页
Sodium silicate and that calcined at 400℃ for 2 h were used to catalyze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cottonseed oil with methanol. Calcined sodium silicate (CSS) catalyst exhibited much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 Sodium silicate and that calcined at 400℃ for 2 h were used to catalyze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cottonseed oil with methanol. Calcined sodium silicate (CSS) catalyst exhibited much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A maximum biodiesel yield of 98.9~ was achieved at methanol/oil mole ratio of 12:1, reaction temperature 65℃, reaction time 3.0 h, and CSS/oil mass ratio of 2 Wffo. After 7 consecutive reactions without any treatment, biodiesel yield reduced to 82.5%. Considering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CSS base catalyst supported on 0 rings was prepared for continuous transesterification. The maximum yield was 99.1%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reaction temperature 55 ~C, methanol velocity 1 ml. rain- 1, oil velocity 3 ml- rain- 1, and 5 tower sec- t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new continuous biodiesel produc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present a great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 in biodies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esterificationCottonseed oilCalcined sodium silicateBiodieselSodium silicateContinuous production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potassium from K-feldspar via the CaCl_2 calcination route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博 李春 +5 位作者 梁斌 吕莉 岳海荣 绳昊一 叶龙泼 谢和平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557-1564,共8页
The extraction of potassium from K-feldspar via a calcium chloride calcination route was studied with a focus on the effects of the calcination atmospher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mass ratio of CaCl2 to K-fe... The extraction of potassium from K-feldspar via a calcium chloride calcination route was studied with a focus on the effects of the calcination atmospher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mass ratio of CaCl2 to K-feldspar ore and particle size of the K-feldspar or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 competing high-temperature hydrolysis reaction of calcium chloride with moisture in a damp atmosphere occurred concurrently with the conversion reaction of K-feldspar with CaCl2, thus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otassium extracted. The conversion reaction started at approximately 600 °C and accelerat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hen the temperature rose above 900 °C, the extraction of potassium gradually decreased due to the volatilization of the product, KCl.As much as approximately 41% of the potassium was volatilized in 40 min at 1100 °C. The mass ratio of CaCl2/K-feldspar o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extraction. At a mass ratio of 1.15 and 900 °C, the potassium extraction reached 91% in 40 min, while the extraction was reduced to only 22% at the theoretical mass ratio of 0.2.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ore particle size of 50–75 μm, tablet forming pressure of 3 MPa, dry nitrogen atmosphere, mass ratio of CaCl2/ore 1.15:1,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900 °C, and calcination time of 40 min.The XRD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complex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product SiO2 wa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conversion reaction of K-feldspar/CaCl2. The SiO2 product formed at the initial stage was in the quartz phase at 900 °C and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cristobalite after 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feldspar Calcium chloride Potassium extraction Calcination
下载PDF
LiFePO_4材料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粒度研究
14
作者 王保伟 杨美琳 仇鹏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42-47,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材料。运用XRD、SEM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体系pH值、煅烧温度、煅烧升温速率和柠檬酸用量等工艺参数对LiFePO4粒径和粒度分布、物相组成和结构等物性的影响。得到的适...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橄榄石型LiFePO4材料。运用XRD、SEM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体系pH值、煅烧温度、煅烧升温速率和柠檬酸用量等工艺参数对LiFePO4粒径和粒度分布、物相组成和结构等物性的影响。得到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体系pH值为3.57,煅烧温度800℃,煅烧升温速率7℃/min,柠檬酸用量3.5∶1.0。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LiFePO4材料粒度分布的影响机制,重点讨论了反应过程机理和煅烧过程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 溶胶凝胶法 粒度分布 反应过程和煅烧过程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